赵 铭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当下,我国城市居民的慢性疾病问题正不断加剧,如何通过城市建设缓解居民健康问题,已经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工作者的关注。城市绿地是城市空间中的“第二自然”,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面对严峻的城市居民健康问题,应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发挥城市绿地促进居民健康的作用。
绿地是指由绿色植被覆盖的地方,而城市绿地指的是城市中以较大面积植被为主要的存在形态、用以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周边环境、为居民提供休息场所和游玩场所的城市用地。国内外针对城市绿地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我国的城市绿地主要是按照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体现的是绿地的使用情况,对于协调城市绿地和其他城市用地的关系、不同种类城市绿地的内部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规范性参考。
居民健康指的不仅仅人体器官上的无病症或功能正常。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明确定义:健康包括4个方面,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具有社会适应力。由此可见,促进城市居民健康应从全方面健康入手,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城市绿地的绿色植被能够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不论是维持碳氧平衡、净化空气,还是隔离噪声、改善小气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居民的生理健康。
1)维持碳氧平衡 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尤其是随着城市中汽车数量的增加,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与日俱增,严重威胁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被有着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10 km2的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1 005kg的二氧化碳并释放735kg的氧气。城市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碳放氧的功能,将有效平衡城市内部的碳氧比,同时还有助于消除城内局部地区缺氧问题,让居民呼吸更健康。
2)留滞粉尘,净化空气 粉尘污染是城市主要污染问题之一,对居民呼吸道和心肺等健康具有较大的危害。城市绿地在粉尘污染方面具有良好的治理作用。城市绿地的许多树种都有阻挡、过滤粉尘的作用,尤其在城市中专门用于隔离的绿化带,其将乔灌草结合,滞尘能力较为突出。而且,目前城市绿地中的很多树种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净化局部空气的功能。比如大部分落叶树有较强的吸硫能力;香樟、侧柏等林木可以分泌丁香酸、柠檬油等具有杀菌作用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有效净化树木周边空气。
3)隔离噪声 研究表明,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居民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噪声会加速心脏老化,长期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会增加心梗发病率,严重时还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影响,使人出现记忆力衰退、失眠、头晕、恶心等一系列精神疾病症状。城市绿地对噪声的隔离有明显作用。据测定,4.4m宽的小型林带可降低噪声6dB左右。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在隔离或减轻噪声污染、促进居民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众多城市绿地种类中占比较大的是公园绿地。截至2019年,我国城市绿地公园数量为18 038个,绿地面积为50.2万hm2。城市绿地公园作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绿色休闲空间,在居民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具有接近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其空气质量优良、场地开阔,是居民重要的休闲场所。一方面,公园绿地为居民提供了可以散步、休憩、健身等诸多活动场所,让人们能放松精神、缓解城市生活压力。居民还可以在公园绿地中互相交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可以接触自然、放松自己,这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2)景观功能 植物景观的花、果、枝、叶等都是审美对象,因此城市绿地中的植物景观具备足够的观赏性价值。比如,规则式的绿地景观呈现一定的轴线结构,具有较强的人工性,可以让居民会到植被景观的秩序感。当城市绿地公园的植被开花、结果后,花型植物景观丰富多样的花相将带给游园者独特的审美体验,果实型植物景观也带来独特的观赏价值。城市绿地中的许多植物自带审美价值,它在居民的心理调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居民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甚至还可以助其增进智力、启迪灵感。
基于居民健康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设计时,必须时刻尊重城市的通用原则,最大限度地让更多居民可以在城市绿地中进行活动,保障每个居民享受健康生活的权利。
3.1.1 通用共享、便携访问
在对城市居民休闲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绿地的包容性,最大程度地让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态的居民使用城市绿地。因为城市是所有居民共有的城市,在进行城市绿地设计时必须认识到所有居民都有权利使用城市绿地并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福利。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对城市绿地的使用效果。比如,针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设计者应当多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在进行绿地设计时考虑大部分老年人是否能正常使用,设计无障碍绿化散步小道以方便老年人散步,尽量少设计台阶以方便老年人行走等。另外,设计者还要遵循便携访问的原则,最大程度实现可达性。城市绿地公园等休闲绿地的规划最重要的是居民能够方便到达,北卡罗来纳大学的里奇教授表示,“如果步行能够到达公园,那么会有更多人愿意使用公园”。因此,设计者在进行绿地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规划绿地与周边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尽量让更多居民轻松到达。
3.1.2 保证数量和质量、保护生态
为了保障居民健康,道旁林带等防护绿地和污染治理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充分保证绿地植被的数量和质量。比如,在工厂周围规划防护型绿地时,应尽量选择高大的乔灌木,使其发挥隔绝污染物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植被选择的科学性,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基础。在种栽植被时,要注意植物的成活率和生态性。例如,2012年4月,合肥八达园林基地从越南引进珍稀树种紫薇树,但因季节不适宜等原因,于2012年7月全部死亡。再比如,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作为观赏花卉进入我国的风景园林中,不过由于其强大的繁殖特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紫茎泽兰开始在我国疯狂蔓延,目前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作物的生长。由此可见,绿地设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规划设计,才能有效保障居民健康。
3.2.1 宏观层面:实施生态和人文调查,构建安全生态格局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工作者应对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和设计区域的实际生态情况有足够的了解,联合生态专家和学者,切实做好设计区域的生态调研工作。例如,工作者可以向上级领导请示,聘请当地生态专家,对当地和设计区域的水、土壤、光照、温度、湿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并且记录在册,为后续绿地设计提供数据指引。在设计绿地公园等休闲绿地时,还需要做好人文调查。人文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当地文化的考察、当地居民对植物品种的倾向、风景园林其他人文建筑的整体风格等。调查并选择好植被类型、绿地种类后,规划者要从宏观角度将城市绿地进行串联,依照城市地形,将山、河、环道、城市区块周边的绿地进行整合,形成安全生态格局。此外,还可以在城市与郊区之间构建绿地长廊,促进空气良性循环,保障城市的宜居性。
3.2.2 微观层面:搭建绿地交往平台,丰富绿地公共设施
设计者要遵守就近原则,在居民点周边搭建绿地交往平台,满足居民社交需求。如在进行居民绿地设计时,一方面要设计出开阔型的绿地广场,供居民到此散步、聚餐、锻炼等,另一方面还要设计出私密或半私密的绿色空间,供人们进行社交。在进行绿地平台的内容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好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通过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外观搭配和空间造景等方式,提升城市绿地空间的观赏效果,以此调节居民的心理。另外,设计者还要在绿地空间内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如公共健身器具、座椅、板凳等,让居民在绿地空间内感受便利性,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并获得身心健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