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燕红,李 晴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是中原汉人渐次南下并与原住民聚居形成的民系,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1-2]。赣南客家人将中原的建筑技术与当地工艺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客家建筑文化,传统建筑装饰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反映客家人的审美修养与民风民俗,其工艺是中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瑰宝。在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提倡树立文化自信的背景下[3],依靠匠人口传心授的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的古老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亟须对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进行保护性研究。
宋代《营造法式》中将雕刻分为“混作”“雕插写生华”“起突卷叶华”和“剔地洼叶华”4类,即今天的圆雕、浮雕、透雕和线雕4种形式[4-5]。按照雕刻材料的不同,又可分为木雕、砖雕、石雕。
1.1.1 圆雕
圆雕即立体雕,是对整个构件进行全面雕刻,可从各个角度欣赏的雕刻形式。首先将物料粗略抛光,然后将所要刻画的图案描到物料上,再加工其他部分,先粗雕后精雕[6]。圆雕技法立体形象,极富装饰性,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中的雀替、抱鼓石、门前石兽等装饰构件,一般都采用圆雕雕刻。
1.1.2 浮雕
浮雕亦称剔雕,即在平整的物料上雕刻出凹凸有致的立体图案。首先在原材料上画出线稿,再用刀将不需之处剔去,留下纹饰或图案。根据雕出部分的凸出程度,浮雕又可以分为浅浮雕和高浮雕[7]。浮雕层次明显,表现力强,工艺较易,是赣南传统雕刻工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法,常见于梁枋、屋檐、柱础等处。
1.1.3 透雕
透雕也称镂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把纹饰以外的多余部分都去掉,以镂空的形式展现[8]。透雕剔除的木料较多,除图案及其连接部分,剩余物料都被剔除,因此透雕通风采光的效果较好,但不能承受太大的重量。在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中多出现在以装饰作用为主的门窗、栏杆、家具等处。
1.1.4 线雕
线雕是在物料表面用刀阴刻出形象,类似用毛笔在纸上描线,是出现最早也最为简单的雕刻做法,近于平面水平的雕刻。线雕的线条既刚劲又舒展,尤其是木材上的线雕装饰独有一种柔和之美。在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中,线雕常用于线脚、边框等细部,一般与圆雕和浮雕等手法结合使用,以表现人物表情、衣物等细节。
1.2.1 木
木雕作为一种建筑装饰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铁制雕刻工具的出现促进木雕从简单的线雕、浅浮雕,发展到高浮雕、圆雕和透雕。木材料质感柔和、温润,且带有一种自然的生机,雕刻多用流畅的曲线,风格柔美。木雕在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中是最常见的雕刻工艺,如梁架、雀替、斗栱、悬鱼等较高远的地方,多采用圆雕透雕、高浮雕等技法,适合远观;门窗、隔扇、家具等处木构件常采用浮雕和线雕技法,适合近观。
1.2.2 砖
砖雕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汉魏以前,砖雕主要用于墓穴装饰。唐宋的砖雕常见于佛塔、宫殿装饰。明中期以后,砖雕开始广泛用于民居建筑,明清时期是砖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9-10]。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明清两朝正是砖雕艺术的巅峰时期,为赣南砖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砖雕既有石雕的坚毅质感,又有木雕的柔和之美,较石雕工艺更简单、经济,较木雕更耐腐蚀,被广泛应用于赣南客家传统建筑中,如在门头、屋脊、墙壁等处都可见到砖雕装饰,常可在同一建筑中领略到浮雕、透雕等多种砖雕工艺相结合的魅力。
1.2.3 石
石材质地坚硬,防水防潮,经久耐磨,为了防止木结构根部腐烂,也为了建筑受力,木构件几乎是坐落于石基座上,为石雕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殷商时期,石雕技艺已颇为成熟。中唐之后,石雕艺术才真正步入了辉煌。明清时期,石雕艺术进入繁盛期。赣南地区湿润多雨,传统建筑大多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中采用石雕的部位大多是需要防水防潮的部位,如排水口、柱础、台基等处;一些建筑部位和构件采用石雕是单纯因为装饰需求或用来镇宅、祈福、表功绩等,如石兽、石敢当、功名石等;墙身或地面嵌入装饰性石雕,以丰富建筑装饰效果;有单块石头上精雕细琢或多块石块进行拼贴组合,形式多样。工艺种类主要有线雕、浮雕、圆雕、透雕。
灰塑也称为泥塑、彩塑,是以白灰或贝灰为原料做成灰膏,加上色彩,然后在建筑物上描绘或塑造成形的一种装饰类别[11],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灰塑是在墙面涂上一层灰塑的材料,然后在上面雕刻,以达到砖雕的效果,却不需要专门烧制砖块。灰塑色彩可素雅可鲜艳,在灰膏中加入矿物质色粉以形成白色、灰色、红色等原色,也可在半干成形的灰塑表面上色。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的门脸、门头、匾额、墙体、屋脊、山花等处,常用类似于浮雕样式的灰塑,塑造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图案,十分精美。但灰塑因未入窑烧制,坚硬度不足,易风化褪色。
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装饰和维护手段,从春秋时期就有建筑中施以色彩的记载,宋代《营造法式》中已有建筑彩画的种类、做法等详细规定,明清彩画形成南北不同的两种体系,北方彩画形成以官式彩画为主的彩画体系,南方形成民间彩画体系。建筑彩画的作用有3点:①保护建筑构件,防止潮湿、风化的侵蚀,有些彩画颜料带有一定毒性,可防止木结构虫蛀;②装饰美化建筑;③建筑的身份、等级象征,不同的颜色、纹样代表着建筑物的不同等级与功能。彩画是在灰面的基础上,用颜料或是墨汁绘制图案。赣南客家传统建筑彩画既有传统国画中的工笔重彩手法,也包含水墨渲染的技巧,多绘制于庙宇、祠堂、戏台、梁架、天花、墙壁、山墙等处,且常与木雕结合,形成“雕彩结合”的工艺技法,风格清新、惟妙惟肖。
数字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的收藏品转化为数据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跨时间、跨地域传播,在保存文物数据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博物馆研究、科普、教育等目的[12-13]。其优势在于:可以实现装饰工艺存储数字化,将装饰作品以数字形式保存下来;数字博物馆藏品数字资源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展览次数、时间、空间、地域不受限制,任何人都可通过互联网参观浏览藏品,全民参与客家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外输出文化。
传统木雕工艺的师徒传承关系、工艺文化、创作价值在工业化背景下需要保护与传承。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可以由政府牵头联合当地高校、企业、民间匠人创办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工作室,鼓励相关企业(如家具企业)以院校作为技术支撑,为企业研发及培养学生,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由民间匠人来恢复传统手工艺家庭传承或师徒传承,拯救和复兴濒临失传的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传统工艺保护和传承日益薄弱的背景下,应加强其研究和保护的力度,通过保护赣南客家传统建筑,留住装饰工艺的载体;搭建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数字博物馆,实现资源共享化、存储数字化,提高影响力;创办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工作室,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使赣南客家传统建筑装饰工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