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金成
为彻底破解“矿竭企衰”发展难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平煤神马集团就提出“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发展战略,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在全煤行业率先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率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通了从煤焦到尼龙化工、碳材料、硅材料和氢能等多条特色煤基产业链,构建起以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核心产业,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平煤神马集团根据中央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传承发展、守正创新,提出“六个坚持”基本原则,即坚持以安全环保为前提,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全体职工为依靠,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努力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底色更绿的发展,加快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初步开创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局面。2021年前8个月,实现营业收入962亿元、利润35.5亿元,盈利水平再创历史新高。
聚焦三大核心产业,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充分发挥好产业链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园区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向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转型。
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三大改造”,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
推进绿色改造。坚持用好用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强大武器,明确提出“环保不好,企业不保”理念,超前推动企业近零排放,规划投资近50亿元进行环保治理,着力打造“看不见烟雾、闻不到异味、听不见噪声、触不到灰尘”的绿色企业。目前,绝大部分煤矿都已建成国家级或省级绿色矿山,化工企业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洁净排放,并投资建设发泡陶瓷项目,可实现煤矸石全部转化。
推进智能改造。以智慧企业、智能矿山和智慧工厂建设为主体,着力构建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环保、党建六大智慧平台。目前,尼龙科技等地面危化企业,已经完成智能化改造,同时投资10多亿元,推进20个矿井工作面智能化改造,2021年底前主体矿井将全部完成智能化建设和改造任务。
推进技术改造。聚焦关键工艺革新、重点产品创新、主要设备更新,计划投资142.9亿元,规划开工41个技术改造项目,截至2020年,完成投资85.1亿元。比如,原设计年产12万吨己内酰胺项目,通过技术改造和二期建设,目前产能已达到40万吨,同时推进二期技改,力争将现有产能提升到60万吨。
坚持链式发展,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转变,不断提高先进材料、新材料、高端产品比重,着力打造尖端产品。
开发尼龙化工材料。对接整合煤焦、尼龙产业优势,打通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煤基尼龙化工产业链,其中阻燃纤维、芳纶胎圈等,已经进入高铁、汽车、军工等高端市场领域。目前,正在向特高强尼龙66工业丝、高性能人造丝浸胶帘子布等差异化高端尼龙产品方向进军。
开发碳材料。充分发挥集团主焦煤品质世界第二、全国第一的突出优势,推动动力煤全部转成炼焦煤,并利用炼焦产品,研究推进高端碳纤维和石墨烯材料、咔唑等医药中间体,积极与深圳贝特瑞等行业龙头合作,建设全品位锂电池负极材料、尼龙石墨烯改性材料项目,逐步走进储能等领域。
开发硅材料及氢能。目前正与西安隆基等全球行业龙头全方位合作,大力发展光伏等产业,打造国内最大光伏“超级工厂”。同时,利用光伏产业优势,搭建金太阳+互联网发展新平台,探索实施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大数据、5G结合的“淘宝式”服务新模式。在南阳淅川,建立了一个光伏扶贫项目,综合效益、社会效益都很可观,已成为集团发展金太阳光伏项目的重要支点。
推动产业链协同、集聚发展,重点建设尼龙新材料、硅碳先进材料、精细化工三大产业园区,促进煤炭循环增值、吃干榨净,实现了园区绿色发展,并规划构建豫西南先进材料“工业走廊”的雏形,力争在中原腹地建设全球领先的尼龙新材料、硅碳先进材料产业高地,逐步形成辐射郑州—许昌—平顶山—南阳特色鲜明的产业生态带。
开封精细化工产业园。已完成开封东大搬迁入驻工作,正在与开封市政府联合推进园区整体建设。
许昌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继续推进煤基硅材料、碳材料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片“超级工厂”为核心,打造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并扩大优质煤焦产能,抓好煤焦油深加工,最终在襄城县建成“千亿级”硅碳先进材料产业园区。截至目前,硅碳产业园区建成面积20多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已规划项目23个,目前5个项目正在推进。
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园。抓住“中国尼龙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与平顶山市政府携手研究产业谋划、项目规划、招商引资等工作,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延链补链强链的好项目,全力打造技术和规模国际一流的尼龙新型材料产业基地。计划到2035年,尼龙城形成全球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尼龙化工产业链条,年总产值达4000亿元。目前已经累计投资250多亿元,建成面积50多平方公里,拥有主导产品产能170万吨,年产值约200亿元。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平煤神马集团紧紧抓住改革“关键一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重点聚焦“混改”的高质量和运营的规范性,从公司章程管理、股权结构优化、贷款担保行为规范、探索优先股等14个方面入手,完善董事会建设,实施承包经营和固定回报等方式,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企业。比如,集团对参股企业不参与日常管理,只收取固定投资回报,2020年,1000万元投资回报提前到账;实施精煤销售和焦炭回购一体化操作,妥善安置转岗分流人员500人,有效实现了双赢。同时,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面向全国首批市场化聘任了2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逐步推行经理人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将干部“下”的通道由原来的6种拓宽到15种,并全面推进用工市场化,探索实施劳动报酬按业绩贡献提升的制度,努力提高职工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以激励为动力源,推出股权激励、分红激励、员工持股、虚拟股权、超额利润分享、项目跟投等6种中长期激励办法。比如,对股份制企业试点开展虚拟股权激励,对考核标准高、利润贡献大的实体企业,试点开展超额利润分享,对重点建设项目试点推行项目跟投,对符合条件的单位积极推进员工持股,从物质层面,真正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目前,集团已有PC、梁北二井等7家单位试点项目跟投,职工跟投金额9000万元,项目建设整体呈现速度快、投资省、质量优的良好态势。
坚持“先挖渠、后放水”,以新建项目为依托,开辟多种渠道,服务转岗职工实现人生再出彩。比如,集团天力公司关停后,立即引入通服公司,实现人员就地转岗。充分利用覆盖全员的人力资源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每班“刷脸”考勤,精准清理非政策性长期不在岗人员、经常性缺勤人员,近三年累计优化用工4.7万人。计划到今年底用工总量控制到15万人以下,人均工效同比提高10%;到“十四五”末控制到10万人以下,人均工效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从思维、科技、管理等方面入手,苦练内功、强筋壮骨,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立足优势领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出并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批”,通过在科技要素聚集地搭建一批研发和信息共享平台,投资建立一批从原料到终端的全流程实验室,抓紧谋划一批重大科研课题,加快建设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科技创新共享孵化型企业,引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队伍,推动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型的内涵增长。2021年以来,首批上马22项重大科研项目,初步建成新型碳材料等4个全流程实验室、硅烷科技等4家共享型孵化企业,己二腈、对位芳纶等“卡脖子”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针状焦、阻燃纤维、尼龙66特种丝、催化剂等实现产业化生产。
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管理提升行动,专班推进“主业进位争先、辅业自主发展、困难企业脱困、资产结构优化”四项工程,努力达到一流管理水平。
实行对标排队,积极追赶超越。在外部对标上,找准行业标杆,迅速对标补差,着力培育年利润超10亿元、5亿元、3亿元的“明星企业”。在内部对标上,围绕人均工效、人均利润率等主要经营指标,每季度排出前十名与后十名,在集团内部报纸刊登亮相,激励先进、警示后进,倒逼各单位对标提升。
建立共享中心,实现穿透性管理。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专班推进“双创”基地、ERP运营和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实现“人在干、数在转、云在算”,倒逼人财物、产供销、信息等各环节透明运行,精准管控,全面畅通管理环节,提升管理效能。今年将全面上线财务共享中心,试点运行资金、人力、招投标、物资设备采购、项目管理等信息系统。
实施“招标+对标+审计”模式,规范招标管理。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等招标过程中,凡招标必对标,凡招标必审计,一旦发现招标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立即按下“暂停键”,严肃追究问责。坚持源头介入审计,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调查、综合会诊、精准治理,确保把损失降到最低。截至目前,通过实施“招标+对标+审计”模式,节约项目及采购资金10多亿元,有效减少了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