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宇航 朱海闯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市政道路桥梁依托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度过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但是在历年的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质量通病,比如,腐蚀、裂缝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影响道路桥梁使用寿命并带来安全隐患的同时,给道路桥梁施工单位带来了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基于此,对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质量通病进行总结与讨论,进而制定与实施相关质量通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但关乎着道路桥梁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关乎着民众的生命安全。
桥梁裂缝问题是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在市政道路桥梁建设中最易产生裂缝的类型为混凝土桥梁。桥梁裂缝的出现在影响交通与民众出行安全的同时,降低桥梁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本,严重情况下还会发生坍塌,造成各方面较大的损失,因此需建设单位加强对该方面安全问题的综合考虑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措施。
桥梁出现裂缝来自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施工材料不达标、混凝土浇筑未达到预期效果、施工技术不过关等,此外还包括温度不适宜、混凝土振捣未按标准进行、预应力达不到所需等外力因素。预应力的缺少,使得桥梁在部分区域的应力易产生瞬时变化,导致裂缝的出现;混凝土振捣未按标准进行,将使得桥梁的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增加裂缝出现的概率;温度不适宜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差以及受力不同,温差出现较大差异时,内部会出现膨胀,进而发生开裂。
钢筋是桥梁建设的必备材料,一旦发生腐蚀将会引起系列连锁反应,在其蔓延到内部时,会改变钢筋的整体结构,导致钢筋的承重能力下降,这种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时还会使得其周边的混凝土膨胀与开裂,影响其本身使用寿命的同时,还会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
钢筋腐蚀来自施工材料、原材料、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钢筋内部包含的卤族离子发挥侵蚀性,造成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据此钢筋会发生腐蚀。钢筋腐蚀问题从其机理来讲具备较大的复杂性,因此在其腐蚀前应给予其充足的重视,从实际状况出发进行分析与研究,进而实现综合全面的治理,以此来对其进行有效地防范[1]。
桥梁端头损坏主要表现在伸缩缝的受损与形变,其产生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未综合考虑伸缩量本身的变化,从而未进行精确的计算,导致梁端伸缩装置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磨损;其二,在施工阶段未关注到伸缩量,致使其受到一定影响;其三,后期养护不到位,使得伸缩装置出现一定程度的破损。如果桥梁端头破损,将会增加车辆对桥梁本身的冲击性,在提升车辆通过的危险性的同时,提升桥梁的养护成本[2]。
混凝土断桩原因来自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其一,施工工艺难以达到桥梁建设需求、桩周边区域存在较大摩擦阻力;其二,在钻孔前未搭设稳固的护壁,导致在钻孔时出现的挤压力造成断桩;其三,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桥梁石子粒径相对来说较大,或者是材料配比与工程建设不符都会造成断桩问题;其四,断桩出现与灌注时间长短、导管深度有着直接联系,若导管深度与灌注时间未按照规定进行,会使得混凝土本身流动性降低,阻力也会同步提升,螺栓此时会被拉断,进而出现断桩。
2.1.1 预防方式
针对桥梁裂缝的预防,主要是通过降低其水化热机水化速度、选取适宜的建设材料、把握混凝土温度等来实现。在拆除混凝土模板时应选择在混凝土内部与外部之间温差较低时的时间段进行,以此来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的热胀冷缩,从而避免出现裂缝。对于混凝土振捣过程中显现的漏振与振捣不均问题,需振捣人员把握混凝土振捣的专业技术,规范振捣中的各项行为措施,以此来促进混凝土本身密实度的提升,如此还可较大程度提升混凝土内部的预应力,在实现混凝土预应力数值精准计算的前提下,提升桥梁工程建设整体结构的质量与稳定性。
2.1.2 处理方式
可采用水泥灌浆的形式进行裂缝的处理,首先将水泥浆液、普通水泥通过事先钻成的孔眼灌入裂缝中,浆体稠度以及水泥灌浆压力应根据桥梁工程的实际所需而定,其施工工序为:检查裂缝→钻孔→清孔→止浆→堵缝。在进行裂缝检查时,需遵循全面、深入的原则,探究其实际的结构,以此来确定钻孔方式;在钻孔时,骑缝线孔不可沿着裂缝进行钻孔,其余形式的孔缝可钻到裂面,并达到半米的长度;清孔时,先用水冲洗干净,其后再通过压缩空气将其吹干;止浆与堵漏阶段,通过环氧砂浆或者水泥浆进行止浆与堵漏[3]。
2.1.3 钢筋腐蚀的预防及处理方式
钢筋腐蚀问题一般以预防为主,情况严重时会进行更换,以下就从钢筋的各项维护保养与防腐蚀措施进行论述。
优质的涂层可协助钢筋预防腐蚀并提升使用寿命,其基本过程如下:通过喷射钢砂处理钢筋表面,除掉养护膜与污迹,加热待涂钢筋至232℃,再将环氧树脂粉末涂抹在钢筋表面,粉末在熔化后在钢筋表面形成粘连的薄膜。这一涂抹过程不可逆,即便再次加压加温也不会流失与熔化。环氧树脂可防止带电离子与水附着在钢筋表层,据此钢筋可得到有效保护。为节省成本,涂层一般只应用在桥面板顶层钢筋等较易出现腐蚀的位置。
除应用对其本身的防护方式外,还可从外部因素着手对其进行防护。比如,在施工前综合考虑建设区域当地的气候、地质、道路等因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应的防护措施,以此来完成更有针对性的防护工作。
可通过粘结法与包裹法结合的形式对桥梁端头进行加固,主材料可选择型材、钢板等。在对桥梁端头进行加固时需根据桥梁端头的构件材料以及需求选择在强度、成本方面适宜的型钢材料,然后通过粘结胶涂抹需加固的外部位置,然后将构件外围与型钢粘结,发挥出加固的最大效果[4]。
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桥梁端头伸缩量,在桥梁工程设计阶段即预留出足够的伸缩量,以此来起到对桥梁端头的保护作用。加强后期的养护工作,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维护,以此来保证其长久使用。
断桩后,先确定桩孔内混凝土面具体位置,之后清理桩孔内外部,检查胶垫与接头是否正常,若有问题则需尽快校正与更换;在桩内混凝土初凝前下导管,通过泥浆泵将泥浆沉淀物排出,然后向内灌注清水以降低混凝土浓度;重新将浮球挂在导管料斗中,实施混凝土的二次灌注,灌注量应根据所需进行;在混凝土进入到桩孔内部后,迅速埋设下端导管,此时混凝土重量以及其下落速度,促使导管内部含有的泥浆与水压向孔底,导管内部混凝土结合面被冲洗,在后续的混凝土浇筑中,预先灌注的混凝土开始向四周以及上部推移,如此预先灌注的混凝土将会一直处在最上层。通过二次灌注补救断桩时需一次进行多次灌注,如此才可发挥最大的效果。
选用250mm~300mm直径的导管,在使用前进行过水试压实验,以此来保证在使用时不漏水;为保证混凝土始终具备较好的流动性,控制混凝土水灰比为0.5~0.6之间,坍落度在18cm~22cm之间,粗骨料粒径在20mm~40mm之间,含砂率在45%~50%之间,水泥用量超过正常使用量的20%,每根灌注桩混凝土量应进行精细计算,必要时可按桩直径进行计算[5]。
综述,文章分析现阶段市政道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一些质量通病,并究其预防与处理措施进行了细致的论述,以期在解决质量通病的同时实现市政道路桥梁施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