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方法探析

2021-03-31 06:08:51郑甲苏
居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荒漠化国土规划

郑甲苏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为了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压力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频发、自然资源退化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可持续的修复实践与国土生态修复方法相结合,可以降低工作的外部成本。国土空间生态恢复的目标是各种各样的鸟类、植物和昆虫,这些物种主要是稀有或濒临灭绝的。生态恢复的过程可能是长期的,最终的决定因素可能难以确定。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恢复工作与动植物生命周期的同步性。

1 我国国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所改善,但生态系统整体服务能力不强,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遗传资源持续流失,外来入侵物种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之人为开垦、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用地,我国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1.1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常见的破坏土地资源的地质灾害。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水土保持的普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294.9万km2,占普查总面积的31.1%。其中,水蚀是129.3万km2,风蚀是165.6万km2。

1.2 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匮乏,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排名第一百二十位,人均林地面积排名第128位。我国林地面积目前仅占林地面积的一半,且天然林生态系统面临危机,林地资源存在着浪费严重的现象,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

1.3 空气污染较严重

我国的空气污染主要是煤烟污染。城市大气环境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居高不下,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迅速,氮氧化物污染加剧,在全国中部地区已形成多场酸雨,以西南、华东、华南地区最为严重。

1.4 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水平的1/4。我国是一个被联合国承认为“缺水”的国家——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供水不足,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为60亿m3。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长江以南地区的水量占全国的4/5,而辽阔的北方地区水量不足全国的1/5。

1.5 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严峻

我国的干旱区面积广大,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第五次全国荒漠化与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km2,荒漠化土地面积172.12万km2,且仍在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张,吞噬了我国许多可利用的土地。从监测情况看,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呈现总体遏制、持续减少、功能增强、效果明显的良好态势,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2 国土空间修复的总体要求

生态系统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动态群落,它们与作为功能单元的物理环境相互作用,这些社区可能会因人类活动而受到损害、退化或破坏。国土空间修复是协助恢复已经退化、损坏或破坏的生态系统的过程,它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为主、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并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规律性,辅以人工措施,来改善和增强国土的生态功能。土地空间生态恢复应按照“整体修复、系统保护、功能协调、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进行。

2.1 整体修复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功能单元,其存在方式、目标和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完整性。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要遵循国土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统筹考虑、整体推进,实现国土空间利用控制的统一行使用,避免片面、单一、局部的治理和修复方式。

2.2 系统保护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结合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对景观、森林、田地、湖泊、草地系统进行整体管理。通过实施山、水、林、田等的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高森林、河流、湖泊、湿地、草原、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2.3 功能协调

在生物圈中,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会影响其他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国土空间生态恢复必须协调区域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等空间功能,考虑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多种需求和矛盾。

3 规划编制的关键方法

国土空间生态恢复规划更强调“山地、湖泊、草木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因此,规划时应以维护和完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统筹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以保护水、气、土、生物元素管理为目的,保护其真实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平衡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其中,这项工作的主要难点在于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恢复、区域总体规划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的总体设计。同时,生态修复工程往往具有规模大、类型多、技术复杂、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因此,生态修复规划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协调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期,保护与恢复措施的选择。

3.1 做好国土生态空间评估工作

利用地理数据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定量评价指定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找出区域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构成,识别环境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确定生态压力因素和生态恢复的方向。

3.2 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向城市规划靠拢

相关人员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特点,整合生态恢复的规划工作,对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有效判断。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过渡空间的快速发展,为生态修复工作赢得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例如,为了保证整个生态的恢复规划工作计划能够顺利、有效地实施并满足我国国土空间管理的需要,相关人员需要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生态恢复规划工作计划——必须切实整合我国当前国土空间环境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明确国土空间生态恢复规划工作的现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的合作,有效确保整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3 扎实技术支持并制定编制计划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为措施为辅,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科学领域,编制国土空间生态恢复计划,确定生态恢复工程和调度的理念、思路、目标、重点任务、主要任务。同时,针对重点任务和重点生态问题,制定专项规划,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模式和配套技术,指导实施重大的生态工程。

3.4 重视修复的可持续性和效果反馈

根据区域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整体或单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合理选择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评价指标并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工作体系,从多领域、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

4 结 语

虽然我们可以成功地将生物多样性,结构和功能恢复到退化的生态系统,但生态恢复不能替代保护,恢复的希望也不能用来证明破坏或不可持续的使用是合理的。实际上,恢复可能无法成功重建完整的本地物种集合或原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全部范围。基于现在我国有着良好的国土生态修复规划概念框架和实践方法,用于开发基于合理生态学原理并得到经验证据和建模方法支持的生态恢复计划,它们在技术上可以实现并且在社会上可以接受。

猜你喜欢
荒漠化国土规划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河北地质(2021年4期)2021-03-08 01:59:20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