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
(1.湖北IFA 时尚艺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2.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有服装就有与之相应的装饰,有装饰就离不开图案,图案一直是服饰文化的一部分。荆楚服饰,从“蓝缕”到“文纤”,是楚国服饰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孔子说:“绘事后素”,即有良好的质地,才能进行锦上添花的加工,扎实的基础教学对后期服饰设计中图案的应用大有裨益。
这里的认识是指对荆楚传统图案的认识。图案是服饰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服饰设计的创作如果离开图案其文化传递与装饰功能就大大削弱。在众多的传统图案门类中,荆楚传统图案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全面了解荆楚传统图案是服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荆楚传统服饰图案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博物馆与民间传统服饰图案。博物馆的服饰图案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代表特定时期的荆楚贵族文化;民间传统服饰图案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代表平民阶层的审美,并具有文化的延续性。从博物馆我们看到历史中的荆楚的服饰图案,从民间我们看到由此形成的文化和装饰范式在和后世的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了现阶段特有的民间服饰图案形式。博物馆与民间服饰图案形式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的:技术的革新与经济的发展,官方手工艺作坊的规范化运作和严格要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间手工艺的发展,这种自上而下的技术渗透与民间意识形态结合,使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因此了解两者在图案造型上的共性才能比较全面深入去地传承与创新。
荆楚传统服饰图案的种类繁多,既传承了商、西周时期曾经流行的题材,如龙纹、凤纹、天体星像纹、兽面纹等,又有其独创的纹样,如三头凤等,这些纹样中大多都融入了楚人的审美情感。博物馆服饰纹样主要包含:①几何纹。几何纹主要为菱形纹及其菱形纹的变形纹样。还有菱形纹作为骨架形式配以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等的连续纹样。?②动物纹。主要有凤纹、龙纹、虎纹、马纹、鹿纹、犀兕纹、麒麟纹、怪兽纹。其中,凤纹特多,龙纹次之,其他纹样有零星出现。③植物纹。多用花卉纹,也有树木纹。在植物纹的应用中,或作为骨架形式形成单元,或与龙纹或凤纹搭配,最显著的特点是与龙纹或凤纹异形同构。④人物纹。主要是宴乐或狩猎等场景的再现。
在传统民间服饰图案中,同样是这些题材纹样的沿袭,其表现更为丰富。荆楚地区传统民间服饰图案主要表现在印、染、织、绣上,其中最有代表性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汉秀、阳新布贴、黄梅挑花、西兰卡普、红安绣活,它们的图案也基本以植物纹、动物纹、人物纹、几何纹为主,多以组合形式的吉祥图案表现出来。例如花开富贵、凤穿牡丹、麒麟送子、观音坐莲、福寿双全、吉祥如意等,在民间图案的造型上多了几分随意与质朴,但承载的都是美好祝福。
楚国形成后,伴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张和文化的发展,对中原与东南西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创造了灿烂的服饰文化,进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用色模式。《楚辞·离骚》中“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楚辞·九歌·云中君》中“华采衣兮若英”皆是对五彩缤纷的华丽服饰及服饰色彩的描绘。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21 件刺绣品中,绣线的颜色有棕、红棕、深棕、深红、朱红、橘红、浅黄、金黄、土黄、黄绿、绿黄、钴蓝十二种。不难看出楚人追求色彩斑斓的效果。在此文化环境下,民间用色也沿袭了这种风格。基本的黑白色,大红、桃红、水红、浅红、橘黄和淡黄,蓝、绿等色都有用到,虽然图案质朴,但整个画面给人以五彩斑斓、绚丽夺目、繁富而和谐的视感。
中国历代有着严苛的色彩等级制度,但“五色”的观念一直贯穿着中国的历史,陈彦青在《观念之色》中提到:“‘五德终始说’和‘五色’观念作为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的文化思维模式之一,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和方向。相生和相克背后是看待世间万物基本规律的不同选择,也表明了这一文化主体的精神内核所在。”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经济繁荣与商业活跃及其市井文化的兴盛,逐渐突破色彩等级礼制,民间色彩的应用也以五色为主,间色次之,并且通过颜色词的谐音来寄托美好愿望。不论在哪个阶层的服饰中,色彩都是一种具有较其它文化形态更强烈的稳定性和传承性的视觉形式载体。
临摹传统图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也是荆楚传统服饰图案的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荆楚传统的服饰图案中蕴含了丰富的形式语言、独特风格、时代韵味和文化魅力。图案临摹,首先我们要着眼于图案的形、结构、色彩,有目的地临摹,一是了解图案的历史,二是为了我们的创作做准备和积累。
形是服饰图案的灵魂,它与面料、色彩、技法共同搭配、共同传达出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在荆楚传统服饰图案造型里,主要有几何形、动物形、植物形、人物形。总体来说,形的加工主要有简化、添加、组合、夸张、规整等方式。简化是图案造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即对描绘对象进行概括,提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进行精炼组合,成为平面化的简单造型,如云雷纹、变形凤纹、龙凤合体纹、太阳纹等都是简化后的图案;添加是在简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简化后有针对性地增加元素,让图案更加完美化和理想化,如黄梅挑花在人物中添加植物纹,或植物图案里添加人物纹等。组合即异形同构,将多种形态综合,一种是完整地相互结合,另一种是打散后重新构成,如楚国丝绸中龙头凤身的纹样、“扶桑凤鸟纹”等。夸张即是对描绘对象的特征进行艺术化的强调和夸大,如花卉纹样中的花头通常会用夸张来强调其特征;规整就是适合,将描绘对象的外形按照装饰需要的形状加以变形,使其适应几何轮廓,如圆形、方形、菱形、八角形等。
在荆楚传统服饰图案中,结构形式非常丰富,从构图形式上看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单独纹样构图方式有对称与均衡。适合纹样有圆形适合、方形适合、三角形适合等等,其构图方式主要有对称式,向心式、离心式,均衡式等等。连续纹样分为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二方连续常见的构图方式有散点式、三角式、倾斜式、折线式、混合式等。四方连续的构图方式主要有散点式(有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连缀式(分转换连续、菱形连续、波形连续、圆形连续等)、重叠式(地纹与主纹)等。从分析构图形式入手临摹,每种形都列出相应的构图形式,让学生在接触荆楚传统服饰图案时有一个依靠,能尽快掌握其规律。
对色彩临摹要求学生对所临摹对象进行分析,在临摹色彩的时候才能深入领会传统服饰图案的色彩搭配方式。在每一幅图案中,色彩基本分为基色、主色、陪衬色、点缀色。基色对画面色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色彩都要依据构思所确定的基调来配置。主色是主体形象的色彩,例如花卉图案中花的颜色就是主色,主色花的色相、数量和所占的部位均不宜过多,因其色彩鲜明突出,起到主导作用,并可以改变画面色调的变化。陪衬色是陪伴衬托主体形象的色彩,例如花卉图案中的叶子。主色和陪衬色虽然相辅相成,主色占据支配地位,而陪衬色处于从属地位。点缀色是产生强烈对比的色彩,以点或线的形式出现,对画面的整体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从传统中寻求地方文化特色,再从地方文化中触碰流行。把荆楚传统服饰图案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其创新应用的方式主要有放大与缩小、趣味嫁接、巧妙替换、夸张趣味、多变形态等形式,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地域文化特点。
任何一种设计都是一种游戏语言,将图案放大或缩小,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服饰设计中,放大与缩小是常用的图案装饰方式。例如我们将阳新布贴中凤穿牡丹的图案放大,作为服装后背或前胸的整个装饰,其图案与色彩形式就会呈现出浓郁的民间风格,将其缩小就会形成如标志式的点缀。
事物与事物之间本没有什么联系,当我们不经意间把他们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它便会呈现一种新的风格。例如新型材料与传统服饰图案元素的跨时空结合、不同风格图案的跨地域重组等等。
元素“替换”是最简便的方法,但往往行之有效,替换可以打破原本厌倦的形态,有趣而生动地传达新的语言感受。其中最常见的是将比较具有影响力且认为是固定程式的图案进行内容的替换,从而吸引人的视线。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匮乏对趣味的理解,常常会有新的感受,在荆楚传统的图案中也有许多充满趣味的图案,特别是民间图案,传承了中国古代诙谐造物中的妙与趣,我们可以将其趣味性夸大,引起观者共鸣。
在图案的打散重构中考虑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形态,将原本的图案元素分解,通过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让图案更具节奏感,增强视觉冲力力。
设计就是在不断地创新,而创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来自对传统元素的挖掘。荆楚传统服饰图案作为服装设计中基础课程的一部分,为后续服装服饰设计提供创新的素材与思路。深入地学习与探究,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在历史所提供的资源里收获想法和创意。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始终要条理清晰地引导学生一步步融入荆楚传统服饰图案的创新中,体味到其中的乐趣,逐步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