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纺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1-03-31 04:41曹笑笑
西部皮革 2021年9期
关键词:绍兴产学研纺织

曹笑笑

(1.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2.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绍兴 312000)

绍兴素有“国际纺织之都”之称。绍兴柯桥轻纺城是闻名世界的纺织品贸易集散中心。2020 年起,受到疫情冲击,绍兴纺织品出口遭遇沉重打击,绍兴纺织业发展迎来新一轮“寒冬”。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下,恢复和发展形势向好,但众多绍兴纺织外贸企业在全球公共危机背景下负重前行。绍兴纺织类高校也受到连带影响,尤其高校对于当前产业形势下毕业生能否在纺织行业对口、合意就业存在较大忧虑。

针对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宏观问题、绍兴区域纺织业发展前景问题、绍兴纺织类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培养问题等诸多现实疑难,从高校人才培养视角出发,进行绍兴纺织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研究是一条应对新形势、谋求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期望通过资本、市场、教育、人才、技术、服务、信息、环境等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与合作,化挑战为机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时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实现绍兴区域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1 产学研合作教育综述

所谓“产学研合作”,又称“官产学合作”(日本)、“校企合作”(欧美)等[1]。从字面意义上不难理解,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众多科研人才和较强的科学技术,企业则因拥有资金、生产线、市场等条件而具备成果转化能力,双方合作可取长补短,产生1 加1 大于2 的效应。1992 年,国务院发起“产学研联合工程”,意味着政府正式介入产学研合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将产学研合作视为国家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讨论“产学研合作”,则可称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或“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追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于190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建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美国于1963 年组建合作教育协会。加拿大、日本等国也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十分重视,成立组织机构、完善相应制度、开展一系列合作教育计划,在国际上率先垂范。国内来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最早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完整教育模式和体系,于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借鉴引进而来[2]。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产学研合作规模扩大、效率提高,但在组织机制、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聚焦产学研合作教育,很多高校专家学者都认识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也进行了方法、模式的积极尝试和摸索。比如姚美娟和汪利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产学研合作角度提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3];陈倩和王一涛则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探究培养特色化、差异化人才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途径[4];牛丽亚等人总结归纳轻化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论文模式的探索案例[5]。当今世界形势不断变化,高等教育在面临新挑战、新任务和新机遇,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也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2 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以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

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依托绍兴纺织产业的区域优势,以“发展学科强院、服务纺织强市”为发展定位,坚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与超过60 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同时联合企业共建一系列高水平学科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2.1 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采取“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基于应用型学科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工业产业发展趋势的情况,早在10 几年前,学院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采取“3+1”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就是“4 年制本科的前3 年在学校系统教育培养,第4 年放到企业里,结合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科研开发实际,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工程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简称‘3+1’”[6]。此种教学模式大大弥补了原来学生培养体系中只有课堂教学没有生产实践、只有知识学习没有能力培养的缺憾,切实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2 拓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机构方式,牵头成立专业学会、行业协会

依托高校纺织科技人才,绍兴市科协与纺织服装学院合作成立绍兴市纺织工程学会,到2019 年已召开八届会员大会,并每年不定期召开学术年会、产学研合作推进会、青年学术交流论坛等活动。学会积极响应省委、市委“三服务”活动号召,积极参与到绍兴市“百名专家进百企”科技服务中,服务企业,纾难解困,充分调动科技人才资源为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作贡献。此外,学院也正在有序筹划绍兴市纺织行业协会,有望进一步深化绍兴区域产学研合作,全面整合行业资源促进纺织人才培养。

2.3 多渠道并行,不断深化绍兴区域产学研合作教育

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依托学院浙江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积极服务企业,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帮助企业提升技术人员水平。学院也参与到政府产业计划如“‘双十双百’集群制造(培育)行动计划”,促进人才科技项目对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成立(承接)一系列高端研究中心和战略联盟,如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分中心、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绍兴分中心、“运动休闲+”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还成立了绍兴纺织服装创意与设计产业学院,力图集合校企双方优势,切实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开拓人才培养途径。以产业学院为依托,与企业新近合作成立“针纺创意设计与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承担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任务,进一步完善学会-高校-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从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力指导和相应平台,并组织承办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如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2 届,在学界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后疫情时代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

公共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更将给未来的世界局势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但正如有学者指出,全球化潮流不会结束;反之,扩容升级版的‘再全球化’将加速来临。中国需要做的是,在国际性合作之中,以改革开放的更高水平,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引领再全球化开拓进步,为全球化注入新生力量[7]。如果说这是我们对全球公共危机背景下当前和未来主要形势的认识前提,那么回到绍兴纺织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可以做什么?

3.1 人才为基,建立“绍兴纺织产业全球化危机应对人才库”

21 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更是科技人才的世纪。以高校科技人才和行业技术人才为基础,建立“绍兴纺织产业全球化危机应对人才库”,即绍兴纺织产学研合作智库(数据库),进行大数据时代的产学研新型合作模式探索,以应对新的危机和挑战。具体而言,网罗学院、学会、企业、行业、政府各方人才,与专业的网络技术团队合作,开发建立绍兴纺织人才数据库,以调动产学研合作中“人才”要素的最大积极性;在此人才库基础上,高校有针对性地派驻研究人员到企业、政府单位挂职锻炼,深入产业一线调研技术和管理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为企业纾难解困并进行经验总结推广;依托智库的另一作用还有持续因应新形势、搜集新材料进行全球化公共危机的政治经济文化理论研究,为产学研合作、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意见。

3.2 把握新媒体时代机遇,将新媒体思维和方式融入教学和实践环节

新媒体形式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日常生活,尤其近几年“抖音”、“直播带货”等成为热门词。无接触的网络销售和消费形式,沟通了卖家和买家之间的时空阻隔,很大程度减轻了疫情对消费所带来的冲击。经调研发现,绍兴众多纺织企业从2020 年起对运营和销售模式作出了调整,利用信息时代网络新媒体技术,开设网络直播销售平台,促进企业产品多渠道销售。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当下还是以后,纺织行业的营销,包括内销和外贸都将越来越高效紧密地和新媒体直播技术和方式结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来说,高校应该与时俱进,比如在纺织服装专业相关营销课程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新媒体营销纳入课程主干,企业也需给有意向从事营销工作的纺织服装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新媒体销售实践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培养特色化人才。

3.3 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离不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应始终明确高校育人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类专业课程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以发挥协同育人的效果。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青年大学生将明确为何开设此专业,为何学习此专业,为何去企业实践,该专业和产业在新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沿革,当今世界局势之下自己的专业和产业涉及哪些亟待破解的难题,例如疫情背景下面临哪些纺织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无论今后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抑或是从事设计、营销、文化产业等领域工作,若具有对专业更深刻的认知、更广阔的思考,必将助力毕业生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真正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绍兴产学研纺织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绍兴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人文绍兴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