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目前,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贵州省等地,这些地区汇聚了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根据历史记载,土家族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在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山一带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蛮夷”或者“巴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提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位于今湖北省长阳县境内)”。土家族聚居的区域地形大多为山地,地势高险,远离人烟,交通闭塞[1]。受制于地理条件等因素,土家族民居的建筑风格自成一脉,鲜少被外来元素影响。
土家族对神灵崇拜尤甚,巫风巫俗的流行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将自然物、刻画图腾作为徽号和象征等。土家族的信仰崇拜也体现在建筑形式和雕刻纹样上[2]。吊脚楼是土家族典型的民居形式,属于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建筑的前半部分和两侧厢房悬空,由立柱作为支撑;建筑的门窗、廊柱、山墙等部分会雕刻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作为装饰。吊脚楼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记录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因为它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还因为它兼容了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具有完美的艺术造型和美学观感。
土家族的聚居地一般为山区,河流纵横交错,峰峦叠嶂。因此,土家族地区的居民在选择建房的地块时都倾向于平坦的山坡,根据实际情况,沿着等高线考虑纵深和建筑布局,以呈现丰富的层次感和优美的轮廓感[3]。
吊脚楼多为三五成组,也有独门独户。居民习惯纳山水与竹木于居住院内,一般后山都有郁郁葱葱的合抱大树,前方有视野开阔的桑田溪流。部分居民也会因地制宜,引溪水流过架空的吊脚楼楼角,使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吊脚楼的建筑形态多为吊空的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建筑将地基上的木柱作为支撑,以木板为壁,这是最基本的结构。内部空间分为3 层,最下层的空间一般用来畜养和堆放杂物;中层的空间高悬于地面,用于居住,既可以保持室内干燥,又能防御毒蛇和野兽;通过木梯可以达到上层,通常是不足人高的储物空间,用来堆放谷物和农具。吊脚楼的结构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增改,以适应不同的地形环境和生活状态[4]。小户的结构一般为三合院,讲究朝向,坐西向东或者坐东向西。中间为正屋,也称为“堂屋”,多为祭祀先祖、迎接宾客、婚丧嫁娶的主要场合;堂屋的两旁是厢房,也被称为“人住间”;正屋后面为司檐,也称拖檐。大户人家将建筑建造成四合屋的形式,宅院四面闭合,环绕天井,较三合院增加了一栋门楼子,正屋面积和厢房数量随之增加。
堂屋进门处布置带有装饰纹样的镂空木刻雕花,具有分隔空间和视觉缓冲的作用。堂屋通往后屋的通道两侧各有一扇门,两门之间摆放有春台,上面摆放神龛,供奉白虎像。相传居住在清江流域的巴人首领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庇佑族人,被称为白虎神。土家族人自称为白虎后裔,崇敬白虎,常年供奉。这体现了土家族人崇尚先祖的理念和勇武的民族精神。
吊脚楼建筑的装饰手法多为雕刻,雕刻的纹样形式丰富,有的是祈求吉祥和富贵,有的是具有民族象征性的图腾,有的记录神话传说,也有各类走兽飞禽与花鸟虫鱼,蕴含着土家族人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祈祷。这些纹样通常用于装饰建筑的门、窗和廊柱,因此吊脚楼的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的重要标志。
门的装饰重点在于外院与内宅之间的垂花门头以及内宅各厢房的门扇。垂花门头往往为精致的木雕,图案常选用龙凤、百鸟或者走兽,这是土家族人重视祥瑞、追求吉利的观念在建筑中的投射。堂屋与厢房的门扇一般是隔扇门,门扇的装饰题材往往会与窗户相统一,多是花卉、瑞兽和吉祥纹样。门扇图案有其特殊的拼接形式,一种是以门中缝为轴,左右两边图案对称,往往选用花卉植物或纹样;另一种则是左右两扇拼合,形成一副完整的图案,这种形式常选用瑞兽,形成具有吸引力的视觉中心[5]。
窗户是吊脚楼装饰纹样的集大成者,一般为格扇式。窗格的形状多种多样,有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圆形和多边形。常见的窗格排列形式有象征长寿的“寿字格”与寓意万福的“万字格”,其余多为规整的几何图形。格心的棂花图案极为丰富,既有腊梅、菊花、海棠等四季植物,又有白虎、虫鱼、蝙蝠等动物。蝙蝠是土家族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因其谐音为“福”,土家族人认为这种图案会带来福气。有的能工巧匠还会以线雕或浮雕的形式,呈现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或伦理典故,满足主人对家业兴旺和富贵吉祥的愿望。人物故事、花草、鸟兽等图案相互交叉组合,每家每户的装饰纹样都可以灵活组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装饰效果。
土家族人多信仰虔诚,对祖先廪君崇拜尤甚。辖区内的庙宇众多,用于供奉土地。这些土地往往各司其职,分工明确。例如,山神土地司五谷,家先土地负责畜牧,梅山土地则庇佑山民,消灾解难,也被称为猎神。土家族推崇神巫时期的自信勇敢,这与土家族人狩猎习惯与生存文化密不可分。鄂西的土家族人供奉猎神,称其为梅山娘娘[6]。在进山打猎前,必须先敬拜梅山娘娘,以求此行平安,满载而归。
土家族人在建造吊脚楼时,卜卦问天,讲求黄道吉日,忌神上梁,有着诸多的礼仪行为和吉日讲究,沿袭了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而在内部功能结构中,一概保留神龛位于堂屋中间的格局,神龛中供奉着白虎像。根据土家族的习俗,在结婚时,男方家正堂的大方桌上要铺绣有白虎的毯子,象征着祭祀虎祖,表达族人对先祖和白虎神的尊重。这是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宗教礼仪思想的延续。同时,在居住过程中,空间的功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步,诸如婚嫁丧奠等人生大事,皆在堂屋设置,以表郑重。这种设置反映了土家族一脉相承的思想观念。
土家族对白虎的崇拜也体现在丧葬活动中。土家人对于丧葬的态度是郑重的,他们认为生者的祈祷能上达天庭,帮助逝者转世轮回。因此,在送葬仪式上,家属会邀请专业的舞者,在堂屋中跳“撒叶儿嗬”。“撒叶儿嗬”也称“撒尔嗬”,这是土家语,意为跳丧舞,是一种伴随着鼓点的舞蹈。舞蹈动作的灵感来自于白虎,模仿白虎攀爬、摆手、奔跑等动作。在舞蹈过程中,表演者还会发出明快的虎啸声,重现远古土家人祭祀白虎神灵的壮观场面。“撒叶儿嗬”通宵达旦,鼓点不绝,舞步粗狂健美,以期通过歌声和舞蹈消解生者的悲痛,让亡者安宁。这种丧葬习俗贯穿着土家人的图腾意识,他们以白虎为家神,通过祭祀白虎神送别亡者,寄托自己的哀思和祝福[7]。同时,丧葬仪式召集亲族众人齐聚一堂,这个过程强化了血缘意识,能够拉近族群内部的人员关系,是土家人祖先崇拜的意识体现。
道家认为天即是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吊脚楼的建造强调风水,在择地方面喜欢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能够背风朝阳,感受充沛的阳光,避免潮湿水汽的侵入。“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建筑原则之一,吊脚楼的营造也遵循这一法则,使居民居住其中能够接触大自然,感受到自然万物的存在,领悟生命的美好与真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物质浑然一体、物质与物质相互交融的境界。
源于对保护自然的自发性观念,在选择宅基地时,土家族人遵循“天时地利人和”的原则,吊脚楼多是依山而建,在建造过程中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住宅方位的选择也备受土家族人的重视,他们通常会请专司风水的先生卜卦,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标准,建造坐北朝南、依山面川、负阴抱阳的屋场。这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尊重自然,融入自然。
从择地到开工破土,再到建成引水,充满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空间营造观念,向外界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山地民族的民族精神,也体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土家族吊脚楼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民居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营造观念,也蕴含着我国道教的哲学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吊脚楼的文化意义与当代的审美要求相契合,精神价值成为民族的宝贵财富。人们应该思考如何保护与传承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技艺,挖掘并借鉴土家族吊脚楼的审美特征与文化理念,丰富现代建筑的审美和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