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城隍庙街区公共空间形态的织补式改造与再生设计研究

2021-03-31 01:15陈志安闽南理工学院专任教师助教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9期
关键词:石狮市城隍庙石狮

陈志安 闽南理工学院专任教师,助教

1 石狮城隍庙街区概况

石狮城隍庙地处福建省泉州石狮市凤里街道城隍街,是闽南侨乡的一座历史悠久、香火鼎盛的宫庙。石狮城隍庙街区是以城隍庙为中心点辐射至紧邻的凤里街、人民路、城隍街和平路等几个重要街道所形成的城隍庙街区空间。整个街区空间存在着城市新旧交融下的断层,使得传统街道风貌与现代城市化发展存在矛盾。例如,凤里街口观音亭前方的工业垃圾导致停车场规划无序,对紧邻商圈的公共管理产生影响。城市与传统街区样貌出现不和谐、功能定位模糊的现象,综合现有的空间舒适度,无法充分满足当下石狮市民生建设发展需求。

石狮市致力于古城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古城主要组成部分的城隍庙街区,更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文化商业综合体,以此复兴老城区。因此,对此片区进行微更新与织补式改造,将带动城市的综合竞争力[1]。

2 石狮城隍庙街区公共空间织补式改造与微更新再生设计策略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福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结合老城区实际情况,着重保护老城区具有历史特色的现状格局与景观风貌,保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文化特色与辨识度。尽量避免使原有居民发生大的商业或生活变化,在原有基础上略微调整与设计,融入建筑空间美学,使其与石狮市古城整体和谐发展。

2.1 织补式改造

对建筑外观原有风貌采取修复的方式,对散落在街区空间中已残破的无实际功能的空间进行局部微调整,秉承不大拆大建的原则。在保护原则下,对传统建筑中的建筑细部与构建物,如门楼形状、门窗样式、硬山顶竖坊、砖木石结构、锌板亭子、戏台、残碑、立柱以及隋代风格的石狮子;文化古迹与传统工艺,如装饰彩瓷、神像彩绘、砖雕、琉璃瓦、石刻楹联以及大门朱漆等进行科学修复,最大化的保留原汁原味的闽南侨乡街区风貌[2]。

城隍庙街区存在着一定量的“灰空间”,即居民区与街道商业区被弃用的空地。可供给公共设施、文化与公益宣传设施的基础性建设。可对城隍庙街区主干道交通以及周边车站进行织补式修复与改造,提升既有商业街区的利用强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该街区与城市的综合能力。以井仔巷17号、人民路36号为例,对这类“灰空间”进行公共设施服务的改造与智能宣传,以提升旅游的精细化发展。

城隍庙街区宽度不一,大多较为狭长,最大宽度在7m以内,车辆占道和摊位外摆导致实际可用宽度不到4m,旅游业、商业与住户之间并不协调。将对破损的墙面进行整理与修补,对居民的不合理占道进行科学治理。

2.2 微更新再生设计:打造“沉浸式游园”的街区空间体验

(1)主题特色化街区。对城隍庙街区样貌进行适度的新旧嫁接,形成整体统一的主题特色化城隍庙街区,例如厦门的“猫街”、南京夫子庙的“夜游秦淮河”。保留具有烟火气息的人文市井色彩,双方面照顾居民与游客。

(2)有辨识度的闽南侨乡连廊空间。借鉴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概念里的“廊院巷台”,以城隍街和人民路为纽带,构筑连廊,增设多处垂直景观空间,即院落式立体垂直空间。将首层闲置商铺开辟为公共空间,与二层空间上下联系,二层空间即可作为垂直空间,成为可视化的活动空间、展示空间。同时,可改造为露台、亭台等室内外的交错空间,营造出集建筑、景观、室内为一体的综合街区[3]。

(3)多元共享空间。从“街区边界绝对性”到“街区边界混沌性”,让城隍庙乡土风貌融入城市街区,实现空间的复合,表现出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以城隍街和人民路为空间纽带,延伸至和平路,构筑具有多元复合型功能的交流空间。通过对街道横向空间(街区形态、交通动线、街道两侧商铺尺度)以及纵向垂直空间(番仔楼、红砖厝、石头屋)的充分利用,创造出多维的集民用、商用、综合人群为一体的互动空间,体现其游览式体验与共享的性质。

以MAD“北京胡同泡泡”为例,通过童年玩具吹泡泡,以不规则的镜面不锈钢构建成一个个像泡泡一样的共享空间,植入街区的不同方位,原本格局模糊的院落在光滑表皮的折射下,活化了社区的空间意境。因地制宜的设计方式,让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光彩[4]。

在城隍庙街区中同样有众多空间可转化为“共享空间”。修整空间形态,注入文化与科技,使空间有机再生,店铺视觉艺术化。城市人文气息潜移默化的延续与传承,无形中提升了商业活力,使整体的城市街区参与融合度得到完善,综合提升了生活幸福指数。

以城隍街支巷妈宫巷28号门口空地为例,可以构建带有闽南建筑形态或装饰图文色彩的小型展览空间、文化宣传亭、公共游客休息亭、饮茶空间、棋牌康乐室、特色手工产品展览快闪店以及邻里休闲聊天空间等。

以赤鱼巷2号支巷立面与空地为例,可以直接保留外墙花岗岩石条肌理墙,在此基础上增设具有石狮对渡文化等海洋文化、侨乡文化的装饰宣传墙兼做景观墙,并结合公共休息设施,提供自助式智能服务项目。

以城隍街9号的废弃垂直空间为例,在不干扰其他空间的前提下,可对部分墙体进行拆除,改设为建筑之间的楼梯间、公共卫生间、公共阅览室、手工学习作坊、特色手工产品品牌展览店,以及展示展览橱窗。

原来的居民生活其中,他们传承传统文化,让原来的传统与民俗得以保留,商业的与个体户也得以稳步发展,从而促进老街区风貌修整下社会文化、人文景象的升华。

3 案例的社会经济文化价值

(1)经济价值。城市功能的空间新旧问题,使市区旧面貌难以达到和谐统一,通过规划与改造,提升城隍庙街区综合使用空间的合理性,是促进城隍庙街区特色商业模式的多元化,提升石狮市经济活力的必要前提[5]。

通过对城隍庙街区空间样貌现状进行的合理修整与改造,使石狮城隍庙街区的商业与民俗共融,提升街区个体商业户与消费者的买卖便利性,促进以城隍庙为中心的街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动创建石狮城隍庙文化的旅游品牌,使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步伐相融合,打造城隍庙街区品牌特色,彰显城市内涵。基于这些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其街区的公共空间形态进行多层面的改造与微更新,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6]。

从全国城市的有机体微更新与改造来看,社区与片区的更新主要是以历史街区改造和设立文化创意园,例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南京1912街区、上海1933老场坊等。市民悠游于老城区,能够多维度体验城市综合体。

石狮城隍庙街区的每一个建筑细节都在表达着一些故事与内涵,让空间载体结合人情故事,例如南洋与华侨、解放与改革开放等题材,每一个建筑景观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共同的文化回忆。

(2)社会文化价值。石狮城隍庙街区包含众多闽南地域的民居建筑文化、宗教建筑形态、聚落营造技艺、神明信仰、节庆习俗以及戏剧曲艺等,是鲜明的闽南海洋文化、多元文化的缩影。以石狮城隍庙为核心的城隍庙街区更是石狮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城隍庙一带的街区空间形态、街区整体视觉色彩、建筑表皮肌理、建筑空间的建构与装饰美学、建筑内外部空间的现状功能,以及城隍庙街区与人的尺度关系,都能充分体现出石狮城隍庙街区原生态的人文价值。只有对街区空间形态进行一定程度的设计改造,才能凸显石狮在地文化的多层面特质[7]。

4 结语

我们完全有可能把城市构造成一种可意向的景观,而这需要城市居民保持一种全新的态度。作为街区微更新里的居民更应该调整好心态,积极同步参与,使城隍庙街区微更新的织补式改造能够引人注目,让城隍庙街区成为石狮城市生活的一个标志。城隍庙街区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其实是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的,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乡愁与憧憬,一种对过去的缅怀。城隍庙的发展影响着几代人的记忆,伴随着新一代人的成长,我们需保护与传承城隍庙呈现出的时间性与历史性,实现石狮市城隍庙街区的织补式改造与再生空间设计,带动城隍庙片区的发展,成为石狮对外的一张有力名片。更可能以此为出发点,推动整理古城文化,潜移默化地带动人文经济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猜你喜欢
石狮市城隍庙石狮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石狮》
逛镇江城隍庙街
石狮市妇联依职权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石狮老年大学举办公益书法课堂
城隍庙里红红的年味
“老孙头,好样的!”——记石狮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进荣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