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烽, 杨燚娜
(1.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2.宁波财经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获得感”一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可以从认知判断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去观照。创业扶持获得感既是创业者对创业扶持的态度反应,也是创业情感的主观投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和梳理,结合主观获得感、心理获得感和社会获得感的内涵,本文认为创业扶持获得感是指在创业扶持过程中,创业者对创业成就、生活获得、个体进步以及社会价值的主观感受和总体评价,包括政策环境获得感、社会价值获得感和人文关怀获得感。
广义上讲,新农人是指以新思维、新模式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的新型农业创业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同的部门、组织针对这类群体有不同的名称,如农创客、新农人、新型职业农民等。这些均属于本研究的分析对象。近几年,浙江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新农人创业扶持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有些地市还出台了专项政策,但这些创业扶持政策的效果是否显著,是否得到了新农人的认可,是否能够吸引新农人返乡创业并满足一定的创业需求,值得学界探讨,以期更好地破解新农人创业的深层次症结,为提升新农人创业获得感提供借鉴。
近几年,浙江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办事效能上卓有成效。比如围绕改善营商环境、探索审慎监管制度、加快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举办双创活动等方面,深化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推进企业统计减负工作,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指标体系。以丽水为例,2015年丽水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放宽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条件,推行“‘五证合一’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准入降低了门槛,减少了规制。[1]浙江在政府管理、行政审批、创新创业等方面为新农人创业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与氛围,新农人对浙江的创业政策、创业氛围和市场环境总体是满意的,也在政策等方面享受到了一定的红利,这方面的获得感相对较大。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打造现代农民升级版,一直是浙江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浙江各级政府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联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农林类高校开办农民大学。其实早在2003年,宁波市就率先启动了“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18万在宁波从事农林行业的农民第一时间享受了政策。2014年,有“鱼米之乡”称号的湖州市作为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市推进试点单位,在所辖市县区开设培训班和教学点。2015年,宁波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试行)》,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与此同时,浙江对新农人这一群体也格外重视,如浙江大学主导的“乡村振兴千人计划”新农人高级研修班、浙江农林大学举办的浙江省新农人创新实验班、杭州市组织的新青年新农人振兴乡村培训班等,为全省新农人带去了知识和技术福利。目前,浙江新农人培训项目既有走进大学的“学院派”辅导,也有下到农村田地的“场景化”指导,培训内容不仅指向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还囊括了农产品市场运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课程,有力地优化了新农人的知识结构。从技能培训到学历提升,新农人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但事实上,在培训质量和成效方面,新农人的获得感还有待补给。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互联网+”催生了众多新业态,尤其是农村电商已成为浙江新农人的主要创业项目。近几年,浙江农村电商的蓬勃兴起,得益于各级政府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大力投入。仅2017年一年,全省就提升改造了300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推动站点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进一步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3],助推了农村电子商务消费模式发展。据阿里研究院、中商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9年,浙江共有“淘宝村”1573个[4]。2018年,拥有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万的电子商务专业村1253个,电商镇130个;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78万个,覆盖了全省68.24%以上的行政村。2019年1—8月,浙江省活跃的涉农网店多达2.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售额537.4亿元,同比增长20.7%。[5]无论是电商仓储、物流,还是公共服务、平台保障,都实现了相对完整的配套。浙江还大力扶持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如2019年,浙江每县划拨不超过50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高质量农村特色产业挖掘培育。总的来看,浙江在电商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随着世界经济整体形势转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农人电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获得感急需从量到质的提升。
近几年,浙江加大新农人创业补助。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农业厅连续三年对农创客发放共计10万元的农村创业补贴,目标是为浙江乡村振兴培育3000人左右的农创客队伍。在贷款金融支持上,针对农创客初创资金匮乏、贷款难度大的问题,主要通过保费补贴、风险代偿等形式提供担保支持。鼓励保险行业依据农创客对农业保险的不同需求,开发推出一系列农业保险产品,用完善的农业保险政策降低和补偿农创客农业经营风险。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对从事农机作业的新农人,按照规定享受农机购置补贴和高耗能农机报废补偿等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上,激励农创客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其通过股权期权等措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支持农创客单独申报农业科技奖,优先申报科技示范户。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农创客成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示范户,按有关政策给予奖励,提升其示范带动能力。[6]浙江各地还鼓励支持大学生农创客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对入选项目给予项目补贴。比如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就44个大学生农创客创业项目给予了100余万元的资金扶持。[7]总体看,浙江在新农人创业补贴方面力度很大,总量不少,但地区政策各不相同,人均补助分配也不均衡,后续补贴力度和产出不成比例,金融资本领域的获得感有待进一步增加。
按照身份构成,新农人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型新农人、大学生创业型新农人和跨界创业型新农人。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型指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积累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后,在相关优惠政策的引导下返乡创业。大学生创业型指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发展农业的类别。跨界创业型指企业成功人士、城市白领、城市居民从事农业创业的类别。[8]为了更好地了解浙江新农人在创业扶持方面的获得感现状,课题组历时一年,先后走访了杭州、宁波、温州、丽水、舟山、湖州等地,通过之前相关课题积累的调研人群,结合高校提供的毕业生创业数据资料和人员分布情况,实地走访了新农人群体。在接受问卷和访谈调查的347位新农人中,返乡创业型新农人和大学生创业型新农人分别占28%和31%,跨界创业型新农人占比最大,为41%。根据调查结果,当前,浙江新农人创业扶持的政策需求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根据调查,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当前浙江新农人创业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尽管浙江已出台了很多资金补助政策,但总体而言,与新农人创业相匹配的金融扶持政策仍显得杯水车薪。具体表现为资金补助体量不大、持续性补助供给不足、农村信贷审批手续繁杂、创业贷款附加条件多、民间贷款金融风险大。
如图1所示,从浙江新农人创业资金来源分布看,家族支持是获得创业资金的主要途径,占到38%;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借贷途径也占一定比例。总体上创业资金渠道来源单一,也说明了融资难等现实问题依旧突出。访谈发现,新农人对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服务总体是不满意的,主要体现为各类贷款业务办理手续复杂、申办时间拖沓、抵押手段固化等。从对担保方式更具人性化便捷化、贷款额度上升这两项金融支持政策的评价来看,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明显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直接受益;49%的受访新农人明确表示没有享受过小额创业基金金融支持政策;43%的受访新农人虽了解但并未享受财政贴息贷款;34%左右的受访者对很多金融支持政策并不了解。
图1 浙江新农人创业资金来源分布图
可见,新农人享受金融服务的广度和程度并不是很高,获得感不强。各地对新农人创业资金扶持的力度也参差不齐。这反映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新农人创业扶持总体处于疲软状态。加上农业创业周期长、风险大,新农人通过金融机构贷款融资需要承担更大的挑战,常态化“造血”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浙江新农人在创业政策需求上表现较为突出的是政策执行的持续性和全过程。新农人创业历程跟其他创业主体一样,都需要经历初创、成长和发展等不同阶段。从调查走访情况看,目前浙江各地更加突出对初创项目和初创企业的扶持倾斜,而对项目后期和企业后续成长方面不够重视。
在扶持的创业主体上,浙江各级政府对大学生新农人普遍给予了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以浙江上虞为例,2011年就出台了《关于鼓励虞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的政策意见》,其中规定“对新从事种养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大田种养规模30亩以上、设施大棚20亩以上、生猪养殖500头以上、家禽养殖10000羽以上,或从事其他种养业达到相应规模的,按承包面积、经营规模,分别给予每个项目3万—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9]。浙江台州也出台《农业领域大学生创业项目申报指南(试行)》,对入选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形式进行扶持,每个项目根据内容、规模、创新性等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补助[10]。
但应该看到,浙江新农人在创业不同阶段对税费减免等政策的需求程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见图2),如成熟期企业在金融支持和企业人才引进支持等方面需求较大,成长期企业在市场开放准入方面需求较为突出,初创期企业所需政策主要集中在税费减免和金融支持上。
图2 浙江新农人不同创业阶段面临问题分布
另外,课题组在调研中也注意到,新农人的创业政策期待与政策知晓率、政策执行度方面存在矛盾。由于人社、税务、工商、农办等部门政策发布统筹性不强,不同身份的新农人需要在不同出口解读各类扶持政策,不少优惠政策模棱两可导致政策体验感差,庞杂的政策体系也令新农人难以消化。调研表明,当前新农人对创业政策的了解主要来自创业者的主动获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关于创业政策的宣传还有待铺开。
“靠天吃饭”“新鲜健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定律,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还需重点考虑农产品生产经营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初创期的新农人对农产品生长生产规律尚处于探索积累阶段。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这部分新农人由于先天经验不足,缺少对土地、温度等农产品生长环境的熟知,也缺乏对台风、干旱等季节性自然灾害的预判和防控能力。另一方面,即便是熬过了农业生产环节的风险,新农人还需面临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挑战。据调查,一半以上的新农人在前期都处于亏损状态,农产品保鲜期短、损耗率大等带来的损失会影响整个经营。从图3可以看出,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其他风险因素也分布均匀,农业经营总体面临多重考验。此外,为迎合中高端消费者需要,不少高端有机农产品在包装设计、广告投放等方面增加了营销成本,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图3 浙江新农人农产品生产经营风险影响因素分布
与此同时,虽然蓬勃兴起的“互联网+农业”拓宽了农产品销售的途径,但也应看到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首先,现代农业急需的冷链物流技术在农村还未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浙江大部分农村处于山区,且村落分布不均匀,物流和快递配送到农村的成本相对较高,加之集中性带状式农产品示范村数量不足,农村公共仓储配套建设相对薄弱,都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水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象不断重演。其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体系验证还不够健全,当前农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农产品质量供给侧矛盾突出,假冒伪劣产品在线上交易平台大行其道,搅乱了正常的交易秩序和市场生态。再次,农村电商专业人才紧缺。当前,真正愿意投身农村电商的年轻人基数不大,创业难、待遇低、条件差、工作辛苦、眼高手低等原因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创业,即使一部分大学生从事了农村电商,短期内也难以成为样样精通的复合型电商人才,优秀农村电商人才短缺正成为新农人创业的难点与痛点。
事实上,浙江各级政府针对新农人创业,在财税政策、企业融资、人力投入、技术支持、场地保障等方面都出台了不少有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影响新农人创业“获得感”的关键要素——非金融资本需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非金融资本包括社会网络资本、土地资本、市场营销资本、战略管理资本和心理资本等。从图4来看,浙江新农人在非金融资本方面需求明显,其中,市场营销资本需求占据首位,社会网络资本、战略管理资本方面的诉求也十分迫切,土地需求和心理安全需求也均超过50%。总体而言,非金融资本需求反映了政府在政策“软支持”层面还需加强供给。
图4 浙江新农人创业非金融资本需求分布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与传统的市场营销相比,当下的营销环境和制约因素要复杂得多,新农人既要迎合市场和客户的口味,又需时刻关注市场风向,及时应对和学习各种层出不穷的营销方式和运营之道,否则稍不留神就无法跟上市场的节奏。因此,对大部分白手起家的新农人而言,既要完成股权、税务、早中期创业公司复盘方法论、融资地图等创业通识类知识学习,也要补足互联网运营技术短板,熟练掌握“抖音”“快手”等可视化网络平台操作方法,熟练运用“新零售”等品牌营销方法,加快成为复合型市场营销大咖,而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创业扶持政策时加以考虑。
其次,新农人创业资源的扩张与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农人社会网络资本的优化搭建和持续维护。大部分新农人社会网络资本都植根于农村,制约了城市业务开发渠道和市场营销渠道拓展。从调查情况看,相比而言,有着较为广泛创业经验和多重社会角色的跨界创业型新农人,在社会网络资本经营上占绝对优势;在乡土社会主场具有优越性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型新农人,在构建乡村社会网络时略占上风;而大学生创业型新农人则善于敏锐把握国家相关政策,在构建政府关系网络时则更显优势。新农人社会资本的培育与积累,对新农人创业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政府应当为新农人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做出努力。
再者,浙江是资源小省,土地资源十分稀缺。浙江新农人创业面临的很大挑战还来源于土地承包和租赁。不少新农人在创业成长期想要扩大土地规模,实现连片规模经营,但是从农民手里租赁土地比较难,很多农民不愿意出租或者恶意提高租赁费。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因关乎农民切身经济利益,如何明确农民的利益问题、土地流转的主体问题、土地流转年限问题、流转土地的用途范围和界限问题,以及土地流转后征地补偿归属问题等,都是新农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另外,心理资本对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11],且对企业绩效的积极影响比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加明显[12]。因此,对新农人心理资本的关注不可或缺。通过创新与冒险倾向、自我效能感、创业幸福感这三个维度来测度心理资本[13],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型新农人心理资本显著较高,而超过一半的新农人对自身创业项目以及项目预期缺乏信心和期待。这足以说明新农人创业的整体心理资本较为薄弱,是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1.持续提供有效的多元融资支持。一方面,要提供订单式、个性化、精准化、操作性强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优化新农人创业金融环境。政府应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菜单式服务,推出可供选择的抵押担保优惠政策[14],扩大包括未来创业项目成品、农业经营权、联保担保、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浮动抵押的范围[15]。此外,推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向新农人覆盖,提供更加多元和可供选择的套餐式保险项目,增加农产品期货项目,优化农业产业链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在农村创业方面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要推动银行简化新农人创业贷款审批流程,发展“贷款+保险+政府补偿”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对支持新农人创业的投资企业和个人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先行先试一批针对新农人创业的新金融产品,积极探索创新券在新农人创业领域的流通使用。
2.建构系统完备的创业政策体系。首先,政府要在制度层面做好新农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继续简化企业办事审批流程,扩大公共服务性收费的减免力度;打通市场准入关键性枢纽,为新农人企业建立扶持档案;指导新农人企业规模化生产、园区化运作,推动科技成果在涉农领域的转化应用,完善物联网、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在执行层面,政府要加大新农人创业扶持政策的落地力度。建设统一的创业扶持政策信息集散中心,打通部门与部门、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信息渠道;政策实施要规范严谨,尽量避免朝令夕改;实施过程要换位思考,体现便捷化,展示人性化等;要加强政策执行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及时了解政策落地情况,收集新农人反馈的信息,设立准入机制和投诉机制,依法保障新农人享受政策权益。再次,建立健全新农人创业扶持政策的评估考核体系,强化创业扶持政策的协同性。运用大数据等平台,开发建立新农人创业扶持政策的评估考核体系,及时做出评估和调整,促进创业扶持政策有效实施。
3.配套串联安全的农创经营链条。首先,要降低农产品经营风险。政府要支持企业构建完整的物流体系,指导企业对农产品运输、配送、销售进行统一的运营规划;指导开展订单式销售,合理布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产量,及时研发升级农产品品种,改良生产和加工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完善农产品供应链,助推农产品上行。加快建设农产品生产体系,建立一套可参考的农产品电商质量标准。引导新农人逐步适应现代农业营销手段和技术,指导新农人更多地关注“品牌化、差异化、小众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千人千面”的发展成效,着力于打造个性化的产品品牌、区域品牌和渠道品牌。再次,鼓励电商与旅游深入融合,实现农村电商多样化发展。政府要着力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电商的本土化同步发展。引导新农人从游客体验出发,在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产品中渗透创业项目和产品,做优做强农产品品牌,进而为农创产业开发创造更多机遇和空间。
1.拓宽稳固的社会网络体系。社会网络资本深刻影响着新农人的创业信心、资金容量和盈利成效。政府和有关社会组织、行业协会都应齐心协力,共同为扩充新农人社会网络资本创造条件。具体而言,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社会规范秩序、有效的网络参与互动条件。新农人创业要获得巨大的社会资本支持,首要前提是确保良好的个人信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生态,从而保障新农人创业有一个相对规范的社会秩序,当然,新农人作为主体应当率先参与,恪守诚信,扩大朋友圈。各地政府要积极搭建靠得住、较稳定、有目标的社会网络平台,鼓励新农人在创业资源丰富、秩序优良的社会网络中,从观摩者向参与者、主导者转变,逐步构建起多元、健康、诚信、有益的社会关系网络,进一步激发新农人的创新创业活力。
2.深耕分类的创业培训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分批分类组织新农人开展系统化创业实训和指导,特别要组织未来急需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渠道电商化转型、产品品牌化升级等方面的培训学习。通过系统化、科学化和精准化的培养,整合优秀企业资源,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新农人典型代表,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积极在农业品牌和农村电商运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质溯源、产品设计和网红爆款打造等方面搭建新农人交流服务和示范带动平台。组织新农人赴相关精品村、示范村学习考察,配备创业导师开展实习实训,使新农人积累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逐步适应农业社会环境,并通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体阵地进行创业团队的项目孵化等。
3.加大便利的土地、电商要素支持。鼓励新农人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休闲农业,指导新农人通过签订规范的合同等方式确保程序合理合法,实现土地有序流转和租赁,有效减少化解流转和租赁风险。政府、电商平台和新农人要协同配合,明确各自定位,形成整体合力。政府要着力提供公共产品,规范市场行为秩序,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基础保证。电商平台要做好渠道拓宽、平台搭建、宣传推广,为新农人创业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赋能。从事电商的新农人要做好产品研发及推广、延伸农创产品、带动农户创业致富。
1.强化自我调节,降低负面情绪。新农人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创业失败。政府和社会可以通过购买心理辅导课程,引导新农人用自我怜悯调节的途径,减少创业过程中产生的负能量。一般而言,自我怜悯涉及三个层面,即自我友善、共同人性和树立正念。自我友善就是要引导新农人有意识地加强对自我的关心、理解和安慰,从主客观条件入手,降低过高期望,从而降低创业挫败带来的自我批评。共同人性是指对“人无完人”的接纳,就是要引导新农人认识到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完美和一直优秀,从而帮助新农人保持自尊自爱自信,降低项目失败后产生的自我抛弃感。树立正念是指个体以平衡的方式感知“当下”,就是要引导新农人既不忽视也不过度强调不如意的倾向,用休闲、放松等方式减压和调整,使新农人有效平衡自己的情绪。
2.强化正向信念,化解应对风险。全社会要积极为新农人创业搭建交流平台,使不同行业、经历、经验、年龄、知识水平的创业群体聚集起来,通过分享会、培训会、项目路演、实地考察等形式互通有无,营造正向氛围,进一步增强新农人创业的自信心与认知水平。要选树好创业典型,对创业成功或有巨大社会正向影响的新农人进行典型事迹挖掘、表彰奖励和流动宣讲,并在创业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强化风险教育,对新农人开展普及性、轮训式创业风险讲解,提供典型创业风险化解案例,创建创业风险隐患查询库,购买风险补偿基金,为新农人构建长效保障机制,提升其防范和应对各类风险危机的能力。
3.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地位。政府部门要持续关心、关爱和支持新农人创业,要对农村创业者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不仅在项目上要鼓励大胆尝试,更要在服务上提高质量。建立健全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成立专业帮扶工作队,跟踪式建立家庭农场档案,指导新农人在农场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符合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全社会要继续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氛围,因地制宜鼓励新农人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想方设法创造便利条件,强化身份认同,落实身份待遇,享受专属政策,打通职业通道,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农村农业创业实践。要妥善解决好新农人家庭生活困难问题、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养老就医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解决新农人创业的后顾之忧,积极争取创业者家属的支持,努力提高新农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