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年间张国维与南直江防
——以《抚吴疏草》为中心的考察

2021-03-31 00:55陈伟明
安徽史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安庆巡抚

夏 斌 陈伟明

(暨南大学 历史学系,广东 广州 510632)

明太祖定鼎南京后,尤其重视长江下游防务,谋划创建一套周密完善的防御体系,江防也成为明朝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时人茅元仪有言:“疆场之大要有三,曰边、曰海、曰江。”(1)茅元仪:《武备志》卷219《江防一》,台北华世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9367页。有明一代,江防相对比较稳定,日常以“巡捕寇盗、盐徒兼以防倭”为主。(2)龙文彬:《明会要》卷63《江防》,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230页。崇祯初年,农民起义军大规模进入南直隶,转战于江北各地,意欲窥渡长江,威胁留都南京。时任应天巡抚张国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江防的措施,使得战火未能燃及江南。既往研究对江防制度、江防与海防及抗倭的关系已有相关探讨(3)参见林为楷:《明代的江海联防》,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王雨舟:《嘉靖抗倭与南直隶地方军防制度的变革》,《江苏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苏晨:《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陈博翼:《明代南直隶的海防格局和部署》,《学术研究》2018年第4期。,但鲜有专文讨论明末农民起义对江防的影响。《抚吴疏草》是张国维巡抚江南时的奏疏集,本文拟以其为资料基础,结合其他相关史料,以张国维整饬江防为线索,重点考察崇祯年间江防体系布局及其演变,分析张国维从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一、背景:江防形势变化与三大防区形成

崇祯六年(1633年)冬,明廷抚剿政策相继失效,农民起义军摆脱官军围剿后南渡黄河,进入中原,在短短一个月内,足迹几乎遍及河南西部各县,紧接着又冲向湖广、四川,原先的局部问题已生成心腹大患。(4)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次年正月,崇祯帝特设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和四川五省总督,希集数省之力合剿义军。

南直隶是明朝政治副中心,掌握着国家财政与经济命脉,境内除留都南京外,“淮安为漕运通渠,凤阳为陵寝重地,安庆为陪京上游,苏松为边海襟要”。(5)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南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423页。嘉靖后期,南直隶逐渐形成以南京守备、操江(巡江)、凤阳巡抚及应天巡抚为主导的四大兵防重镇(6)苏晨、罗冬阳:《论明代南直隶兵防体制的演变》,《西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南京守备直辖京营,操巡专责江上,应天、凤阳二抚分管长江南北防务。五省总督设置后不久,太常寺少卿张国维被任命为应天巡抚。张国维字其四,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浙江东阳人,早年出任番禺知县后一直留京任职,在此节点能够获得巡抚江南重任,足见崇祯帝对他的信任。留都上游安庆与湖广接壤,张国维担心“流贼”蔓延,水陆交警,即刻南下赴任。(7)张国维:《报代疏》,《抚吴疏草》,《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3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上任伊始,溧阳、桐城二县先后发生民变,后经多方运作,民变得以妥善解决,免去了后顾之忧。

崇祯七年,义军主要在川北、陕南一带活动。(8)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67、80页。十二月,“悉众东奔,分道入河南”(9)彭孙贻:《平寇志》卷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8页。,又转入南直隶,迅速攻陷中都凤阳,凤阳巡抚杨一鹏被处死。(10)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67、80页。中都既陷,江北大乱,义军首领之一的张献忠随即率部南下,直逼长江北岸,长江各处险隘成为抵御义军的关键,张国维在《陈形势请增兵疏》中对江防形势做了详细论述:

安庆错壤于江北,当吴楚之冲。溯皖江而南有东流县,弹丸一城,越在西鄙,鞭长莫及,由此可以直趋池太,横走徽州。自皖江而下则为池州府,于皖城为唇齿,于五郡为咽喉。由池州而下为铜陵,为繁昌,俱滨江孤峙,在在可虑,而芜湖尤称要地,是水陆四通之衢也。由芜湖而下则为太平府,肘腋留都,比于冯翊,采石、梁山夙称天险。自南都而北系臣所辖者有江浦、六合二县,江浦城小而为陪京外蔽,六合无城而当瓜扬要道。由南都而下则为句容,上护金陵,下连京口、龙潭,尤为要冲,对岸仪真,中杂沙洲,荒僻可渡,其邑隶京府而带东境,上下无援。由龙潭而下则为京口,乃东南之锁钥,江海之藩篱。由京口而下则为孟河,乃由江入内地之间路。又下为靖江,接壤泰兴,乃盐盗岀没之渊薮,贼若从此窥江南,不必问渡于瓜仪。(11)张国维:《张忠敏公遗集》卷1《陈形势请增兵疏》,《四库未收书辑刊》第6辑第29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638页。

揆诸上述记载并结合下图可知,安庆府及江浦、六合二县地处江北,实乃战争首冲之地,“安庆地居上游,为留都门户,关系之重与别府不同,而南隔大江,西距蕲黄,东北界庐凤,四面寡援,孤危之势更与别府不同。”(12)张国维:《再请增设皖兵疏》,《抚吴疏草》,第93页。江浦与南京隔江相望,是其屏障,六合向东可达扬州,南下渡江径抵京口,皆为咽喉之地。安庆、浦六间滨江之地延袤千余里,无处不险,其中芜湖、采石与巢湖、和州对峙,尤为古来渡江之要害。(13)张国维:《回奏增兵措饷疏》,《抚吴疏草》,第175页。

图1 崇祯年间江防形势图

说 明:底图采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明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75年版,第43—44页《南京》图。

受明末农民起义影响,旧的江防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以往江防重心放在缉捕江上盗贼、盐徒及防倭,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大规模动乱,即使在倭患严重的嘉靖年间,防御重点也是在圌山、三江口以下的海防区域,并没有对江防体系造成冲击。相比之下,义军由北而南,长江北面要害之地处处当防,自西向东形成了“安庆——芜采——浦六”倒“品”字形三大防区,错综大江南北。明制规定,“操巡管江中之寇,巡抚专管岸上之寇”(14)郑若曾:《江防论上》,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270,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54页。,江防仅仅依靠江上水军断然不行,还需要岸上特别是江北陆军的力量。可是明中叶以后,江防军备废弛,无论巡江军、卫所军还是地方巡检司都无法承担起正常的江防重任(15)王波:《明朝江防制度探讨》,《江海学刊》1996年第3期。,以致沿江千余里,戍守寥寥。(16)张国维:《张忠敏公遗集》卷1《陈形势请增兵疏》,第638页。所以三大防区的兵力部署与防御布置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重中之重:增兵措饷与安庆巡抚的创置

安庆自成化四年后隶属应天巡抚管辖,全境皆在江北,军事地位不言而喻,“历代有国家者咸以此地为重镇”。(17)嘉靖《九江府志》卷9《公署》,明嘉靖刻本,第4b页。应抚治所远在苏州,离安庆千里有余,管治极为不便,自然会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

(一)困境中的增兵措饷

早在义军进入中原之时,安庆已引起部分大臣的关注,“此地关系入告者,南京部臣郑三俊等有公疏,旧辅何如宠、台臣韩一光有单疏,据请建师增兵。”(18)康熙《安庆府志》卷25《表疏》,清康熙六十一年刊本,第44a页。其中,河南道御史韩一光指出安庆“饷缺军虚”问题,然当事者视为不急。(19)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179《宦绩二》,清光绪四年刻本,第13a页。张国维尚未抵达苏州巡抚衙门赴任,就急令安池兵备道左布政使王公弼调查安庆“饷缺军虚”状况:“惟府城国初额军五千七百余名,屹然重镇,宿兵原有深意。宣德年间,因承平无事,改调两千余名于河间、涿鹿、怀来等卫,原额十去其五矣。近自漕粮民运改为军运,以两千名运粮,又以两百名充南京班操军,又有屯差局差等项若干,又十去其八,守城益无几矣。”(20)张国维:《安庆增兵留饷疏》,《抚吴疏草》,第16、17页。

宣德以后,安庆卫受改调、军运、班操及各类差役影响,兵额大幅削减,以致守城无几,也从侧面反映出明中后期卫所制度的衰败,取代卫所的营兵力量也同样薄弱。天启年间刊行的《南京都察院志》记载,安庆营官兵共500人,其中水兵380人,陆兵120人(21)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10《操江职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3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89页。,到崇祯七年,“沿江营哨皆系水兵,而陆则无之”。实际上,前巡抚庄祖诲在任时就曾远调吴淞兵600名、徽宁兵300名以防安庆,但徽宁兵额原寡,吴淞又是边海要冲,皆不能久戍,惟有在本地自行招募。除添设水兵系操臣负责外,张国维与道臣王道直则商议先募陆兵500人,再从操军中挑选精壮健勇500名,设陆营官统之。(22)张国维:《安庆增兵留饷疏》,《抚吴疏草》,第16、17页。募兵需每年留饷12000两,未能获允。(23)张国维:《报馘赋首疏》,《抚吴疏草》,第57页。张国维不得已,从安庆卫中简选500人组成军勇营,然后捐俸倡募300人为新勇营。(24)张国维:《五请皖郡增兵疏》,《抚吴疏草》,第318页。所募新兵就在平息桐城民变中发挥了作用,“今日扬威缉乱,颇得臣所新募之力。”(25)张国维:《报馘赋首疏》,《抚吴疏草》,第57页。

相比于小规模的民变,义军才是明廷最大的威胁。张献忠“转犯巢庐,所在残破,桐城报围,势逼皖郡”(26)张国维:《报贼遁疏》,《抚吴疏草》,第107页。,张国维即刻移驻安庆,史载:

应天巡抚张国维率副将许自强东西奔击,解桐城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太湖。

士胤战没,自强遇贼宿松,杀伤相当,安庆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趋英霍,走麻城以去。(27)夏燮:《明通鉴》卷84,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1页。

安庆新兵数量有限,仍需抽调江南的东四府营兵前来驰援,这从将领的身份即可看出端倪:许自强,时任江南副总兵;朱士胤,吴淞陆营守备;张其威,吴淞游兵营把总。(28)张国维:《七年甄别疏》,《抚吴疏草》,第39页。义军撤退后,张国维遂将东四府客兵遣返防海,并奏请增兵,“今日贼势方张,断非二千不可宜建”。(29)张国维:《再请增设皖兵疏》,《抚吴疏草》,第93页。除新勇、军勇二营外,还需招募1200人,岁饷约计13000两。朝廷允许挪用海防银,但是镇江所储仅剩两万余两,供给客兵行粮亦有不足,安庆也处于“公帑空虚,一无可措”的困境,另外,留东四府汰饷银作“缮器制船之用”的奏议也遭朝廷驳斥。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维决定在安庆各属设处捐助,并运作西属其他五府一州筹措协济银,共筹足13000两以济灼眉之需。(30)张国维:《三请皖郡增兵疏》,《抚吴疏草》,第104页。此外安池道臣史可法也募得标兵300名(31)张国维:《五请皖郡增兵疏》,《抚吴疏草》,第318、318—319页。,明代标兵多是总督、巡抚、总兵亲统之兵(32)肖立军:《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而添置安池道标兵也足见对安庆防务之重视。

崇祯九年,农民起义军依然活跃在河南、湖广、安徽的广大地区(33)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90页。,张国维担心他们“久踞豫楚,势必豕突南奔”,便在该年十月令吴之屏统领400吴淞兵预防桐城,十二月又调东属川沙、宝山、刘河、吴淞等营兵共840余人,委加衔游击张载赓统领,西属宁安营兵200人,委营官张天广统领,相继赴皖。随后又调拨守六合官兵400名以及芜湖新募壮丁400名,俱星驰策应,使得安庆官军总兵力达4500余人。(34)张国维:《请兵援剿疏》,《抚吴疏草》,第274—275页。为防止义军通过水路夺船渡江,又以军屯酌增之法招募水兵150人,“再措造战舰数只,择惯习风涛哨官统练,俾之扼守江口,水陆策应”。(35)张国维:《安庆增募水兵疏》,《抚吴疏草》,第266页。如此大规模纠集重兵御皖,势必影响它处防务,“浦六有分应之防,边海有春冬之汛,空东备以为西御,又交困之道也。”张国维“博询群情,权衡时势,非增兵必不可支”,决议添步兵1800名、马兵300名,饷约计31000余两。史可法建议于西属六府一州抽简各州县乡兵,除上元、江宁两京县及浦六系贼冲不抽外,其余州县分大中小三等抽兵,且需各自解饷,加上从芜湖关、新安卫等处所措助饷,各项共得银31711两零,恰足所增马步兵之饷。(36)张国维:《五请皖郡增兵疏》,《抚吴疏草》,第318、318—319页。

(二)推动安庆巡抚创置

义军早期习惯流动作战,战线往往延绵数省,迫使明廷对部分政区进行战略性调整,如五省总督的设置。后因洪承畴忙于西北剿务,崇祯帝另派湖广巡抚卢象升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和四川军务,“洪承畴督剿西北,卢象升督剿东南”(37)卢象升:《卢象升疏牍》卷4《辞总理五省军务疏》,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明确了二者间的职责与权限。崇祯九年十月,明廷起杨嗣昌为兵部尚书(38)谈迁:《国榷》卷95,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762页。,他向崇祯帝提出了“十面张网”的方略:以陕西、河南、湖广、凤阳为四正面,此四巡抚为之计兵计饷,责之分剿,而专任防;又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面,查其现兵现饷,责之时分防而时协剿;总理、总督随贼所向,专任剿杀之官。(39)郑康著、王兴亚点校:《豫变纪略》卷3,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4页。

崇祯十年三月,官军援安庆,败于酆家店,“脱者仅千余人”,个中缘由颇为复杂:第一,道臣史可法主张退扼要害,然诸将不从(40)《明史》卷269《陈于王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912页。;第二,保定副将刘昌祚奉有援皖明旨,却未至而回,总兵左良玉甫至十日即返(41)张国维:《再请援皖防六疏》,《抚吴疏草》,第324页。;第三,罗汝才、刘国能等部义军与张献忠合兵一处,敌众我寡。(42)民国《怀宁县志》卷12《兵事》,民国七年铅印本,第24a页。事实上,当时诸臣大议有三:一护凤泗祖陵,一护承天祖陵,一备安桐一路。(43)杨嗣昌著、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卷16《连接诸臣奏揭疏》,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91、395、395页。可是根据杨嗣昌“十面张网”之议,安桐所在应天却被视作隅面,在兵饷供应上处于不利地位,张国维曾先后五次奏请增兵助饷安庆,呼吁应天“计兵计饷应与凤、秦、豫、楚一体”(44)杨嗣昌著、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卷16《连接诸臣奏揭疏》,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91、395、395页。,但收效甚微。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安庆防御地位,张国维提议析置安庆,另设巡抚,“国维见贼势日炽,请于朝,割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以可法任之。”(45)《明史》卷276《张国维传》,第7063页。此议得到部分朝臣的响应,只是具体方案有所不同,户部尚书程国祥等认为新设巡抚当节制安庆、庐州、池州、九江和黄州五府,杨嗣昌计议“一面置抚,一面措饷,一面召兵”。(46)杨嗣昌著、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卷16《连接诸臣奏揭疏》,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391、395、395页。同年十月,明廷擢史可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之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之蕲州、广济、黄梅,江西之德化、湖口诸县,提督军务,设额兵万人。(47)《明史》卷274《史可法传》,第7016页。将庐州划归皖抚,有利于整合江北防御力量,而兼辖州县多位于省间交界之“三不管”地带,极易成为义军藏匿之所,因此统合这些地方显得尤为必要。

三、毗邻京畿:芜采与浦六的防御布置

芜湖、采石地处留都上游,江浦、六合则与南京隔江对峙,军事地位同样不可小觑。古时“建都者皆于四近之地立为辅郡,所以为京师屏翰也”。(48)邱濬著、周伟民等点校:《大学衍义补》卷119,《丘濬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4页。由此可见,芜采、浦六的地理位置对于拱卫南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芜采地区的防御布置

芜采是太平府滨江地带,隶属安池兵备道管辖。崇祯七年,安池道臣王公弼将驻地移至安庆,“专力事皖”,下游防务愈发松弛,以致出现“浩渺千余里长江,谁为控扼”的窘境。(49)张国维:《贼耗南犯疏》,《抚吴疏草》,第131页。

崇祯八年十二月,高迎祥、李自成围滁州、陷巢县、掠含山、袭和州(50)夏燮:《明通鉴》卷84,第645页。,江北形势危急,张国维与巡按刘令誉会檄徽宁兵备道按察使侯安国“驻扎芜湖,居中弹压”。(51)张国维:《贼耗南犯疏》,《抚吴疏草》,第131页。侯安国仍有押运漕粮重任,张国维则建议由太平府通判杨叶新代替,以促成侯安国全力驻防芜湖。(52)张国维:《留安道免运疏》,《抚吴疏草》,第132页。此外还委派副将林之荫和太平府推官李芳华驻守采石,与芜湖形成掎角之势,巡按刘令誉则往来督率于芜采之间,相机策应。(53)张国维:《江南计增兵疏》,《抚吴疏草》,第152页。

旧时芜采防御力量包括沿江营兵、巡检司及民壮,然承平日久,防御能力早已减弱,如采石、梁山二处驻兵只有200余人,增兵刻不容缓。(54)张国维:《张忠敏公遗集》卷1《陈形势请增兵疏》,第639页。副将林之荫建议设置芜采新营(55)康熙《太平府志》卷27《人物上》,清光绪二十九年重刊本,第33a页。,张国维认为芜湖、采石应各募兵两千,最少也需一千,兵部决定只“增兵一千五百名,以五百驻芜湖,以五百驻采石,以五百分驻各隘口”,计饷约16200两,但户部直言“不能支会剿官兵之用”。张国维制定了四项筹饷方案:第一,稽查西属六府一州的税契额银,每年在正额外增四千两作为税余;第二,分芜湖税关每年税额之1/7,约六千两,就近充为兵饷;第三,西属府州积谷共折银约5517两,其中解京充饷银3110两,剩余积谷贮仓以备兵荒,每仓各留1/3,可筹银两千两;第四,西属府州抽扣、典税、优免三款税银约33290两,往年并没有全数上缴,酌留其中1/9,约四千两以充军饷。以上四项方案可筹足所议16000两之数,待“事平之后,则渐次减兵,以还解额”。(56)张国维:《回奏增兵措饷疏》,《抚吴疏草》,第174—177页。推官李芳华在募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国维赞其“才识迥绝,晓畅军机,训兵缉奸,成效已著”,奏其永肩监军之任,以督练芜采兵丁。(57)张国维:《复议设将疏》,《抚吴疏草》,第236页。

除募兵外,沿江一些重要防御工程如墩台同样急需修缮。墩台又称敌台,旧制,沿江十里或五里建一墩,每墩设夫瞭望,明末“墩多倒坏,夫皆影射,瞭望无人,寇至莫知”。(58)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9《操江职掌》,第241页。墩台是沿江防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要害之地防贼窥渡,非多建敌台不足以资攻击,而芜湖尤最冲要者也。”崇祯八年冬,张国维闻警移驻芜湖,咨诹民情,周览形势,经监军推官李芳华、芜湖知县胡崇德查勘台址后,计划于清风楼等处修建墩台七座。相比于增兵募饷,筑台经费的筹措则较为轻松,芜湖关主事雷应干与本地乡绅慷慨捐资,各认造一座,在他们的倡导下,“衿氓商贾莫不踊跃争先”。崇祯九年十二月,七座墩台陆续完工,输助银两还有剩余,遂“尽制大小军火器械”。另外,张国维还令宁国府通判杨承芳广募400名精勇专驻芜湖,由史可法详定营制,与乡兵分台而守。(59)张国维:《报完敌台疏》,《抚吴疏草》,第268—270页。

(二)浦六地区的防御布置

江浦、六合是应天府地处江北的两个辖县,江浦“斗大山城”,与留都隔江相望,六合则为京口、扬州咽喉,然城墙“一堞未设”。(60)张国维:《江流叙功疏》,《抚吴疏草》,第169页。崇祯八年冬,江北告急,“是时贼陷和州,益分部南犯”(61)夏燮:《明通鉴》卷84,第645页。,安庆、芜采皆已做好相应防御准备,唯独浦六防御仍然薄弱。浙江巡抚喻思恂速调两千浙兵驰援,分驻京口和广德,张国维希望喻思恂将全部兵力集中在京口,以防止义军窥渡。(62)张国维:《贼耗南犯疏》,《抚吴疏草》,第130页。此时,江南副总兵许自强远赴安庆,张国维只得移驻京口,每日与下江御史赵志孟、巡漕御史张宸极阅兵江上。因担心义军声东击西,直奔留都,张国维于是速发标营加衔守备蒋若来领兵400前往江浦,就在蒋若来出发之际,义军已经开始攻城,为防不测,再发标营加衔守备陈于王领兵400续增江浦。在两路援兵及江浦知县李维樾的阻击下,义军连攻九昼夜不下,转而攻打六合。六合无城可守,情势更加危急,好在张国维已先期令加衔守备黄弘猷统兵500余人进驻六合,又命永生洲加衔副总兵程龙率兵1800人渡江,“指授方略,闻贼将近,拆去浮桥,拒河而堵,施放火器,击其惰归。知县郑同玄董率乡兵协同捍御,军声大张,贼入境却步,有趋滁之报矣。”(63)张国维:《报捷再疏》,《抚吴疏草》,第143页。义军撤退后,张国维继续向浦六增兵,至崇祯十年正月,浦六总兵力已达3480余人,其中江浦1400人,六合2080人。(64)张国维:《请兵援剿疏》,《抚吴疏草》,第275页。

江浦、六合所在应天府兵力不足应援,加上安池道专心事皖,此二县防务多寄托于巡抚标兵及东四府营兵增援。抚标是巡抚可以直接调动的亲兵,张国维前番欲增募1200名抚标“以备浦六之援”,部议止留海防银4732两零、汰冗银5575两零,饷额缩于兵数,遂与道府诸臣商议,“于苏松军储银内增银一钱,以资新兵月饷”。尔后又陆续募选两千人,“安庆、浦六之援皆取于此,而饷额尚苦未足”,于是“复行苏松两府协议,将前军储再加一钱五分给运军,以五分给足新兵之饷,此外则不能丝毫更增矣”。共计军储所充月饷可得17300两零,合前海防、汰冗银,共27607两零,基本解决了抚标增兵增饷的难题。这些新募标兵,“无事,以一半戍浦六,以一半驻标下”,“如遇江北有警,则并一半驻标下者悉赴京口、浦六”,就连军用物资包括粮盐、火械、衣甲之费也取自苏州南运省存银和松江月粮余银,作为“连年充新兵月饷、器械之用”,“着为定例,永供浦六戍兵行月饷银”。(65)张国维:《东西两属增兵疏》,《抚吴疏草》,第646页。

浦六战事暂时平息后,当务之急就是修筑六合县城。崇祯初,应抚下辖尚有七县没有筑城,“在江北者,应天之六合,安庆之潜山、太湖、宿松也;在江南者,应天之高淳,太平之繁昌,广德之建平”。(66)张国维:《太湖筑城疏》,《抚吴疏草》,第203页。城墙在古代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之前安庆潜太宿三县为义军轻松攻破,究其原因就是无城可守。但是六合的情况更加特殊,当地人口“军处其七,民处其三,而民三之中,异地操奇赢者复居大半,事平则逐利而来,闻警则挈资而去,所以数年来劝民建城,皆成筑舍也。”(67)张国维:《题请六合筑城疏》,《抚吴疏草》,第377页。崇祯九年六月,邑人孙国敉向张国维及时任巡按陈起龙议请筑城,因“民贫后困,不能多助,乃筑土城”。(68)乾隆《六合县志》卷3《建置志》,清乾隆五十年刻本,第2b页。土城作用有限,张国维于是奏留江南四府驿裁银以筑六合城,此议意外得到兵部支持,“如本年不足,以次年补之,再不足又以本年以前未解者再留”,三年共留银40167两零。六合与南京隔江相望,朝廷重视六合筑城也不难理解,张国维言道:“数年呕心敝舌,不能得之,地方者顿能得之枢部,盖枢部为陵京保障,计非止为一邑藩维计也。”(69)张国维:《叙六合城工疏》,《抚吴疏草》,第582—586页。

结 语

中都凤阳陷落后,农民起义战火迅速蔓延江淮之间,留都南京及江南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旧的江防格局被打破,江防职能也从缉盗转变为抵御义军。“安庆——芜采——浦六”三大防区错综长江南北,既是阻击义军的前沿阵地,也是巩固江防的重要屏障。旧的江防力量十分薄弱,增兵是时任应天巡抚张国维的核心策略,以“募主兵”与“调客兵”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积极筹措粮饷,在防区当地招募新兵;另一方面采取“东兵西调”的方式,依靠东四府营兵驰援江防。在这个过程中,东四府在兵力与粮饷方面给予了江防重要帮助,如“浦六二邑隶在西府,而西府兵力不足应援,数年来调兵措饷、制器筑城,无一不取给于东四府”。(70)张国维:《东西两属增兵疏》,《抚吴疏草》,第647页。三大防区之中,安庆“孤而且远”(71)张国维:《请兵援剿疏》,《抚吴疏草》,第276页。,张国维先后五次奏请增兵增饷,并成功推动安庆巡抚的创置,提高了安庆在“剿局”中的地位。此外,还积极修缮芜湖等处的沿江墩台,及时修筑六合等县城池,巩固了沿江防御体系。

实际上,明廷“十面张网”和增兵增饷策略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是李自成等部连遭挫折及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受抚”。从崇祯十一年下半年至十二年五月,明末农民战争暂时转入低潮(72)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103页。,明廷对江南防务也丝毫没有懈怠,如崇祯十一年九月,清兵入墙子岭,京师戒严(73)《明史》卷24《庄烈帝一》,第326页。,张国维接到邸报,欲调兵北上驰援,崇祯帝仍令“着协力荡寇,不必入援”。(74)张国维:《整搠入援疏》,《抚吴疏草》,第601页。此后,张献忠等部义军的复叛重新掀起农民起义的热潮。得益于江防体系的稳步构建,直至明亡,江南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局面,也给南明弘光政权立足南京提供了条件。张国维在弘光初以兵部尚书协理京营戎政(75)王铎:《拟山园选集》卷2《勅谕协理京营兵部尚书张国维》,《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22页。,当时江北设有淮扬庐泗四镇劲兵,国维认为“盖患在外者,当以藩篱为先,而虚在内者,更当以根本为急”,沿江腹地同样需要屯驻重兵,并主张增设三辅:南京为中辅、京口为东辅、芜湖为西辅。(76)李清撰、何槐昌点校:《南渡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页。该设想是其崇祯年间沿江三大防区部署的延续,归根到底仍然是加强江防以拱卫南京,然而弘光帝最终并未采纳,此为后话。

总之,崇祯年间张国维对于南直隶江防体系的重塑,影响深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晚清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言:“(应天巡抚)居是职者,周文襄、海忠介、张忠敏三公名尤著”(77)冯桂芬:《显志堂稿》卷3《重建张忠敏公祠记》,《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32册,第500页。,或许是对张国维最有力的评价了。

猜你喜欢
安庆巡抚
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简介
鱼殇
把时间抽出来
一字一师
拖拉机司机的“网络艳遇”
陈县令拍错马屁
天价地羊
遥远的道德箴言
捐精捐出抚养官司,被判担责几多恩怨
骗子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