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路径

2021-03-30 05:47刘臣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黑龙江音乐

刘臣

摘 要:流行音乐作为现代流行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兼具都市属性、文化属性、流行属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黑龙江地方文化为切入点,探索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路径之间的关系,将极大地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黑龙江 地方文化 流行音乐 人才培养

我国流行音乐人才专业培养前后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在促进中国音乐教育视野稳步发展的同时,积极有效地开拓了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空间。近年来的发展中,各省市的地方院校高度重视将流行音乐与艺术教育综合发展相结合,从而开创了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新纪元。正是在这一进程中,在地方文化元素和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之间寻求平衡已然成为模式转型的途径之一。黑龙江的各大高等院校在我国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将黑龙江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思路。在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互融共通的学理逻辑发展,深刻影响着黑龙江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创作、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等路径问题。

一、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互融共通的学理逻辑

众所周知,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流行音乐准确的概念应为商品音乐,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创作的音乐。它的诞生可以追溯至19世纪末期的美国,其后的发展中则逐渐孕育出叮砰巷歌曲、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不同的类型。我国流行音乐最早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代表性人物有周璇、李香兰、王人美、白虹、白光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流行音乐再度复苏,代表人物有朱逢博、李谷一、郑绪岚、朱明瑛等。其后,西北风流行音乐、中国摇滚、新生代、校园民谣、国语流行、粤语和闽南语先后登场,共同形成了我国流行乐繁荣局面。但这一繁盛景象的背后,广大音乐人必须清醒认识到的一点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原创能力严重不足。早期流行音乐多借鉴欧美、日韩,不仅在创作版权、音乐旋律等方面多有欠缺,且未能为中国流行音乐的良性化发展奠定基础。究其根源在于,我国流行音乐过分吸收西方音乐的文化特点,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挖掘。我们认为,从华夏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寻找创造灵感,是点亮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一盏明灯。更为准确的说法是,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应到本民族的文化深处去挖掘资源。

黑龙江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孕育了深厚的地方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黑龙江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具有较多创新技术和高新技术含量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黑龙江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得到极大改观。在这一背景下,黑龙江地区高等院校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方面,北上廣深和沿海发达地区先期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星海音乐学院等储备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黑龙江地区的黑龙江大学音乐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流行音乐系也相继涌现,成为推动地方音乐人才快速成长的主要推手。事实上,二者的结合正好昭示了我国流行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走向。既在国际视野和本土文化之间寻找适当的平衡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唯有通过系统整理、适度提炼,将为地方文化资源提供创造性转换、创造性发展的契机。但在这之前必须理清两个问题:其一,何谓黑龙江地方文化;其二,何种形式的黑龙江地方文化将在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

就前者而言,“文化”的概念是必须首先界定的。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文化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就成为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概念,发展至今,文化已然衍生出“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九大领域的分支概念。就本课题的研究对象而言,不妨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所作界定,它指出“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任何关于文化的界定,都是由选择的,而且也很自然会引起争执整理,甚至抵触。

二、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要以课程设置为中介

经过分析,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地方文化与流行音乐之间存在着互融共通的可行性,这就为地方文化作为话语资源参与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来。但还应看到的是,流行音乐的崛起是以现代社会城市繁荣之后的大众文化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流行音乐诞生之初,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和印刷工业相继成熟,在为流行音乐的诞生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也为受众接受和认可流行音乐创造了条件。而流行音乐自其诞生之初就具有都市化、大众化和商品化三重属性,则直接决定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的“期待视野”。

具体来说,黑龙江地方文化中包括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杨小班鼓吹乐棚、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号子、赫哲族嫁令阔以及蒙古族四胡音乐在内的各种地方音乐文化。一方面来说,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另一方面,它们也是这一地域的人所展现的精神、物质、知识和情感。这些本土文化元素是农耕文化和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产物。现代多元文化的强势介入,曾使前述黑龙江地方文化遭遇传承危机。将其融入流行音乐的创作则不仅可以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的问题,也将为流行音乐注入新鲜血液。但将其纳入到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流行音乐人才培养,仍然要以课程设置作为中介来实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使是部分院校采取多种形式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也未在根本层面上对课程设置形成较大冲击。事实上,地方院校在特色办学方面正可大有作为。教育部近来大力推进的金课建设正是一大契机,黑龙江地区流行音乐专业课可开设地方音乐鉴赏、地方音乐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教学等课程。既可为地方文化传播打造平台,也可为流行音乐人才培养开锁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可采用下述三种方式:其一,在现有的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中穿插地方文化元素,在强化学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既可充实原有课程,也可为进一步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契机。其二,在现有的流行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中,以较为完整的教学单元介绍和教授地方音乐。这不仅是第一种形式的升级,也是在已积累教学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其三,结合前述两种方式开展渗透式教学,即不仅在教学课程的结构设置上做出调整,需对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重新设计。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黑龙江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Write a caption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