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逍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近年来,“极简主义”越来越被各行各业的人所推崇和喜爱,相关的理念和手法被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如极简生活、极简设计、极简音乐等,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极简主义亦有突出表现。其实极简主义思想由来已久,现代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在1928 年就曾提出“少即是多”的现代建筑哲学思想,并且始终根植于他的每件设计作品之中。“少”不代表空洞没有。而是化繁为简,突出本体,注重细节。
极简主义兴于20 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早期盛于绘画与雕塑等领域,旨在降低艺术家本身的情感影响,突出纯粹、逻辑是主要描述抽象、几何的作品。比如1913 年俄国画家马列维奇的一幅白底黑方块构图的作品。20 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加大,奢靡之气四下充斥令人缭乱,70 年代经济不景气,人们为生活所累,向往本初,追求精神层面,崇尚简约雅致。80 年代,极简主义的理念逐渐扩展到建筑以及其他行业。
去掉繁复多余的装饰,将建筑最原初的自身或形式展现于观者面前,即是建筑“极简主义”。很多建筑大师推崇极简主义,创造出许多经典的极简主义作品在建筑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1.2.1 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
巴塞罗那德国馆始建于1929 年,“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最著名的代表作,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基石之一,正践行了他那句著名的“Less is more”。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组织首先基于形态构成的逻辑,再融入大师本人的思想。建筑由三个展示空间,俩片水域组成。主厅是长约50m,宽约25m 的矩形平面。传统的欧洲古典建筑是砖石结构,建筑空间封闭孤立,而这个建筑突破传统,室内外空间未被割裂,从而形成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交流。主空间采用8 根钢柱支撑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平屋顶,屋顶适当延伸,形成灰空间,室内外过渡自然友好。全部空间隔墙主要有“I 型”“L 型”“T 型”等几种形式,相互之间独立、位置排布灵活自由,像是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成,不同长度不同宽度的线型相互之间垂直练习,表现出一种非对称的均衡性,形成连绵不断的流动空间。
整座展馆形体简约,没有任何多余的成分,只包含直线或直角,方形在整个建筑形体中反复出现,且比例控制精准巧妙,如使用长宽为1:1 的方形、1:2 的矩形、1:3 的矩形以及黄金分割比的矩形,呈现一种几何纯理性之美。
密斯选材时对材料的颜色、质感、纹路非常精心,钢筋混凝土、有机玻璃、石材、钢材等材料在展馆中得到恰当的应用。大片钢筋混凝土顶棚选择简单明亮的白色,像一张洁净的画纸一样,衬托馆内的珍藏。大片的有机玻璃隔墙丰富多彩,有烟灰色、绿色、乳白色等,偏冷色调的选择塑造出沉静的展馆氛围,其中北侧使用的墨绿色玻璃与北面的暗绿色石材相互呼应,空间相互交叠,形成视觉趣味的焦点。隔墙和地面大面积使用了石材,地面选用灰色大理石,色调略深于顶棚,质感厚重,水平向营造出明亮不失稳重的空间感。除此之外还采用了黑色大理石、名贵的缟玛瑙大理石以及麻石墙面等。石材上如远山流水般的纹理增加了流动空间的趣味性,呼应馆内的流水和馆外的风景,使整座建筑有趣而有温度。主厅的8 根十字形截面钢柱镀克罗米,不仅起到结构上的支撑作用也给整座建筑带来鲜亮、高贵的气氛。
展馆中对于任何细节的处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整首建筑乐曲中的几颗音符,前后连贯,左右相关。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透明与不透明建筑材料穿插,水平与竖向空间结构交织,共同谱写出一曲诗意的建筑音乐。
1.2.2 柏林国家美术新馆
柏林国家美术新馆设计于1962 年,是密斯的最后一件作品。由于博物馆新馆基地地势有些起伏,密斯设计了一个高2.4m 的混凝土底座,撑托钢结构建筑主体。在这座建筑上密斯用全新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欧洲古典建筑三段式的特点。坐落于混凝土底座上的是形体极简对称的玻璃方盒子展馆,建筑顶部为方形钢结构屋顶。承重作用的钢柱全部分布于展馆四周,间距为16.8m 支撑屋顶,钢柱与屋顶的连接处设计了高为250mm 精简小圆球,体现出密斯对建筑细节的极致刻画。建筑立面用玻璃幕墙做表皮与主体结构脱离开,相互独立,形成一座50.4m×50.4m的玻璃大厅,这与密斯之前设计的建筑不同,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建筑内部无固定柱和隔墙,空间开阔纯净,可根据展览的实际功能需要设置及调整隔墙位置。透明简约的玻璃幕墙让视线无遮挡,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界限,建筑与场所之间互相渗透自然沟通。周边的自然景观四季不同,伴随着日出日落的光影变化映照在平整明亮的玻璃上,整座柏林国家美术新馆亦是一座绮丽的艺术展品,趣味盎然。
1.2.3 米勒住宅(Villa Muller)
米勒住宅于1930 年建于布拉格,建筑师卢斯。卢斯1908 年发表了著名的《装饰与罪恶》,他认为装饰是一种文化上的退化,外加装饰是不经济且不实用的,所以装饰是不必要的。卢斯与密斯的主张异曲同工,他喜爱材料的自然美,认为附加于材料本身的装饰是多余且虚伪的。卢斯曾提出著名的“饰面律令”,推崇建筑的一切以自然本初的状态呈现。
米勒住宅是卢斯最著名的建筑作品之一。建筑总面积约600m2,建筑形体为简单的立方体,仅有白墙加简单的窗户没有过多的饰面装饰,立面开窗数少。虽开窗简单,但仍遵循几何对称的逻辑,体现理性之美。考虑到房屋主人的隐私,建筑沿街一面较封闭;考虑到生活品质的需求,住宅背街一面则设计大面积的开窗面向后花园以及室外楼梯和室外平台。卢斯注重空间体验的细节,将建筑设计聚焦在建筑的内部空间的组织中。
建筑的产生源于人类对遮风避雨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古时代人们创造了穴居和巢居两种原始的居住方式,后在生活中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形成了木骨泥墙建筑和干阑式建筑。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要满足精神需求,形式和功能即成为建筑的两大重要支柱。分析大师的作品,极简主义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则是用最精简的建筑形式呈现最重要建筑功能,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最本初的愿望。
巴塞罗那德国馆在建筑设计中摈弃装饰采用了钢材、玻璃、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本身的色彩、花纹、质感,依靠模数化的极简的几何建筑形式,反复使用直线、直角、比例矩形等,构造出诗意的流动空间,不仅实现了展馆的使用功能,也成就了极佳的观展体验。其中还不乏对细节的处理,如钢柱的十字形截面,玻璃隔墙与石材隔墙位置和色彩相互呼应,以增加视觉的趣味性。
玻璃和钢材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作品中最常用到的材料,这两种材料的组合也让柏林国家美术新馆充满精简理性的光辉,这个建筑作品采用了钢结构骨架,玻璃幕墙的外表皮,两者相互脱离,馆内空间毫无遮挡,一览无余,简约大气。通透的建筑立面让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虽未有过多的装饰,但玻璃的反射作用将建筑外部空间中的景色映照在幕墙上,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就像人是大自然的孩子。钢柱与混凝土屋顶连接处的小圆球让整座有细节且充满品质感。
卢斯基于米勒住宅的场地特点将沿街一面设计成较封闭的立面,背街一面则借助极简的大面积开窗、室外楼梯和室外平台与外空间充分交流。建筑形体采用方盒子,颜色选择纯净的白色,开窗的序列基本遵循对称原则,显示极简之美。内部空间的设计通过“体积规划”的手法实现住宅主人对房屋的功能要求,不乏的巧思细节。
古希腊作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提到:“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而最美好的则是人。”人类离不开大自然,对大自然具有天生的亲近感,同样大自然的怀抱会带给人以疗愈。所以建筑不能封闭起来与周边环境产生对立,而是要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积极对话,从而产生良好的空间体验感。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大片混凝土墙给了室内外空间只有一个示意性的划分,而主要的支撑结构只是几根精简的钢柱,并没有将室内空间封闭起来,展馆的流动空间并不只限于室内部分,还延伸到室外。部分隔墙采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材质,形成空间之间的对话窗口。
柏林国家美术新馆将透明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表皮,对视线不产生遮挡,四周的玻璃幕墙也将周边环境的景色借来形成灵动的立面效果。
米勒住宅建筑形体和立面的设计理性低调,在背街一面则通过平台、楼梯和大面积开窗去拥抱自然。
极简主义的建筑摒除了多余繁杂的元素,还原最本初的建筑精髓,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不受扰乱的感受大自然,回味自己在建筑中遮风避雨的初心,用有品质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社会高速发展,物质和欲望带来的痛苦,让人身心负累,人们在享受现代物质生活的同时,渴盼着心灵能够重归质朴与安静。上古时代,建筑是人遮风避雨的处所,而今天建筑还可以成为人治愈心灵的港湾,而建筑中的极简主义正是一剂对症良药,这也是它能在建筑中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