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之怡 许 华 苗志娟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六年我国棉花产量每年均稳定在530万t以上,棉花在我国经济作物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棉花的生长,能够生产的大量绒长质优的棉花。2020年,我国棉花总产量591.0万t,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6.1万t[1]。新疆作为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区,对我国棉花产业的贡献尤为突出。
2020年9月,一直企图打击我国供应链的美国开始对新疆棉花实施禁令,禁止新疆棉花所有相关产品。2021年3月,H&M集团在其网站编造我国“强迫劳动”的谎言以抵制新疆棉花。该事件经多方媒体报道后,在我国互联网上引发众怒。“H&M事件”再次将中美贸易摩擦推向风口浪尖,应在此次事件背景下深入剖析新疆棉花产业现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以期望推动新疆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21年3月24日,瑞典服装品牌H&M在其官网发表的一份“停用新疆棉花声明”引发了中国网友愤怒。该声明指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存在“强迫少数民族劳动”和“宗教歧视”的现象,并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可信的尽职调查变得愈加困难,为此H&M将停止与新疆的服装制造企业合作,同时停止从新疆采购产品和原材料。
该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0年10月21日,H&M集团所在的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简称BCI)发表声明称,由于中国新疆存在侵犯人权和强迫劳动的风险,因此决定暂停在新疆发放BCI棉花许可证。
2021年4月15日,在“H&M事件”愈演愈烈之时,BCI官网下架“抵制新疆棉花声明”。
针对反华势力的抹黑挑衅,我国各部门迅速作出回应。
2021年3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H&M事件”表示,有关新疆地区强迫劳动的指责是个别反华势力的谎言,蓄意破坏新疆安全稳定,阻遏中国的发展。同日,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强调,希望有关企业尊重市场规律,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中消协发表观点称,相关行业组织和跨国企业应立即停止此类虚假宣传和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做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遭受西方列强霸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由于“H&M事件”会对新疆棉花产业带来一定冲击,因此,在事件背景下本文采用态势分析法探究新疆棉花产业优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期为新疆棉花产业问题寻求解决思路。
1.种植条件优越。
棉花原产于亚热带,充足光照和适量水分是棉花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同时,土壤的盐碱含量、质地等也对棉花生长有较大影响。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少、光照充足且土质呈碱性。这使得新疆在棉花种植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我国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新疆棉花总产、单产、种植面积、商品调拨量连续25 年位居全国第一[2]。
2.质量在全国占优。
2021年5月1日,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公检质量汇总表,汇总表中包含自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近8个月内全国棉花质量检验情况。新疆棉花加权平均长度值达到28.05 mm,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8.04 mm;长度整齐度指数为82.1%,与全国棉花平均指数持平;颜色级白棉平均级达到2.89,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总体来看,新疆棉花的质量整体优于全国其他省份的棉花质量。
1.品种杂乱、品质不齐。
棉花品种从根本上决定了棉花品质,然而,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组织专家抽查组对14个主要植棉县(市)实地调查共发现棉花品种500多个,无法形成区域主栽和主导品种[3]。由于新疆棉花产业链上游种植环节品种杂乱,中游又缺少分拣环节,导致不同品种的棉花被混在一起采摘收购。不同品种棉花的回潮率、成熟度、含杂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加之下游加工环节管理粗放,致使加工的棉花品质良莠不齐。
2.机采棉水平较低、工人技术素养不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渗透到各个产业当中,机采棉是农业领域的代表。2018年,全兵团棉花全程机械化采摘达90%以上,但我国机采棉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其采摘质量与美国及澳大利亚等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新疆棉花产业机械化水平不高、收入较低,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劳动人员中老年者偏多,技术素养偏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导致新疆棉花产业面临年轻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
1.“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在“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纺织服装行业繁荣,劳动力丰富,棉花需求量大,其中孟加拉棉花需求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因此,新疆作为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将迎来全新的机遇。
2.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持续推进。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5]。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切实保护棉农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因而成效显著。2021年3月,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共同制定了2021年度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补贴与质量挂钩试点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重视棉花质量,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市场竞争力。
1.“H&M事件”或致短期产能过剩。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棉花生产国,而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2020年棉花产量达516.1万t。面对H&M 对新疆棉花的造谣抹黑,加之所属组织“BCI”部分成员的抵制,以及美国发布的“禁棉令”,尽管新疆棉花在质量上占据优势,但是在产量庞大的情况下部分需求方突然流失,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疆棉花产业短期产能过剩的现象。
2.产业链过长、上下游脱节、产不对需。
新疆棉花从棉种到服装的转化需要经历育种、种植、采摘、加工、检验、物流、纺织等一系列环节且各环节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业链整体缺乏协同作用关系,加之基础产业薄弱,影响产业链整体发展。在这样过长且上下游脱节的产业链中,形成了上游低质量棉花产量过剩,下游高质量棉花产量不足的现状,导致了产不对需及结构性过剩矛盾的结果[6]。
1.研发新品种,改良已有品种。
加强优质育种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与国际先进研发机构的合作,吸收融合国内外优质棉种资源,提升育种技术。针对不同的生长条件利用杂交优势研发适应各种环境的优质新品种,并对已有品种加大改良力度,进一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实力雄厚的现代化育种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养,起到带动作用,提升其他企业的研发积极性。
2.提升种植机械化、智能化程度。
加强棉花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机采棉,引进大功率拖拉机、智能精准配肥机、无人植保机、残膜回收机等先进智能农机装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建设,建立“互联网+棉花”系统,全面整合新疆棉花全产业链数据信息,实现整体性和可追溯性。先进的农机农艺和大数据平台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响应程度。
基层政府应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变动情况,及时回应棉农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确保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措施有序实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团宣传政策时,要尤为注意使用民族的语言,向少数民族群众做好政策的解读,让棉花目标价格政策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入人心。
2.建立目标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提升政策弹性。
目标价格既关系到棉农劳动积极性,又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应保持政策框架总体稳定,实现政策常态化、长效化。同时,应根据国内外棉花供需形势等对价格水平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并开展价格保险、收入保险等多种模式试点,增强政策弹性空间,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7]。
1.国内产业深度合作,内部消化去产能。
新疆棉花品质上乘,能够通过国内产业深度合作进行内部消化去产能。应鼓励国内服装品牌使用新疆棉花,一方面分担国外品牌所抵制的产能压力,另一方面助力国内自有品牌的兴起和“棉花+服装+品牌”全产业链的形成。国内各区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地域产业优势,形成强大且灵活的跨区域产业网络。
2.引进优秀品牌和设计人才,打造新疆棉花品牌优势。
当前阶段要推动新疆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在提升新疆棉花自身质量的同时打造品牌优势,为新疆棉花注入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活力和时尚,加强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才能全面提升新疆棉花的竞争力。应鼓励全国各地杰出设计师和优秀品牌进入新疆棉花产业链,为其输入先进人才和新颖的设计理念。
1.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若要新疆棉花在国际棉花市场上具备竞争力和享有话语权,必然不可缺少国际社会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必要性凸显出来。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之下,应着力投资建设交通运输业,完善航空、铁路、汽运的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密切相连,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2.加强政策沟通。
截至2021年1月底,中国已经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以促进贸易便利化强化政策互通。在政策互通的前提下应与沿线国家建立有效沟通协商机制,提升区域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为保证新疆棉花在农业合作中的竞争力,棉花的质检认证值得重视。在“一带一路”棉花产业链中,我国要明确与沿线国家棉花质检认证标准的契合点与冲突,加强政策沟通,提升我国棉花质检认证的国际权威性。
经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H&M集团造谣抹黑新疆棉花,以及美国下达对新疆棉花采购的禁令对新疆棉花产业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短暂的。基于对此事件的研判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政策,不仅能够有力回击西方国家所施加的压力,而且能为新疆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融合新业态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