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海
(抚顺县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抚顺 122313)
大伙房水源是辽宁的生命线,位于抚顺市东郊浑河中游。水库狭长,水库东西长约35 km,水面最宽处达4 km,最窄处约0.3 km。水库最大水深37 m,平均水深12 m,面积110 km2,总库容22亿 m3。把大伙房水源保护好、治理好,事关国计民生。如何促进保护区内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抚顺县农村蕴藏着大量新的经济生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保护区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度发展短平快的经济林生产。
大伙房水资源保护区流域内土地面积43.08万hm2。最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流域内林地面积33.87万hm2,占全流域面积的79%。大伙房水库发展经济林,已有红松果材兼用林、核桃楸、大果榛子、梨、寒富苹果等经济林和果树林面积达到4.8万hm2;以林下参、辽细辛、五味子等为主的中药种植模式,面积达到1.9万hm2;以刺嫩芽、大叶芹、木耳等为主的山野菜和食用菌种植模式,面积达到0.8万hm2;以林蛙、野猪、鹿和皮毛动物为主的涉林养殖模式,养殖场到达900余处。2018年,木制品和林业特色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
经济林是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果品、食用油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发展经济林生产,将是一项非常好的富民产业。
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经济林在树种结构上普遍存在树种单一现象。大榛子、核桃楸等大众树种较多,名优树种较少。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农民发展经济林的积极性。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发展还处于零打碎敲自发阶段,林农之间相对独立分散。林果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经济林经营管理上存在重造轻管,粗放管理的现象,偏重于一家一户的分散式的经营,缺少集中连片的统一管理。
结合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域内自然环境条件、资源分布状况、传统生产方式和中短期内产品市场预测,在保护区内发展经济林生产,在树种选择上应当重点考虑“木本粮油”[1]、“木本药菜”[2]、“藤本果药菜”[3]、“绿化大苗”、“灌木浆果”等五大类。“木本粮油”主选退耕地栽植大果榛子、山上野生榛子垦复、山上核桃楸林改造建山核桃园、山上柞树林改造建橡子园、退耕地栽植或直播柞树建橡子园。“木本药菜” 主选退耕坡地及林缘地带栽植刺五加、刺龙牙、退耕坡地栽植黄菠萝、沿河两岸滩涂及沟谷栽植或栽植山核桃。刺五加、刺龙牙、黄菠萝嫩芽为菜全身为药、山核桃管理形成灌木核桃楸药用林。“藤本果药菜”主选退耕地栽植酿造葡萄、退耕地栽植猕猴桃、退耕坡地栽植轮叶党参、退耕地退耕坡地及林缘地带栽植穿龙薯蓣、退耕地栽植牛尾菜。“绿化大苗”主选退耕地繁育、归圃或山上建园培育彩色观叶树、乡土珍稀阔叶树、常绿针叶树、水果树、药用灌木。“浆果灌木”主选退耕地栽植红树梅、蓝莓。
此外,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土树种。一是要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项目。注重“人有我多、人无我有,人多我优,人常我奇”的原则,永立不败之地。二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的高产、优质品种。经济林种子、种苗多种多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种子、种苗,在质量上、在地区适应性上也有着许多差别。又由于目前种子、种苗没有专营,经营单位多,良莠混杂,一定要选择可靠的、诚信的商家购买。当前尤要引起重视的是大果榛子种苗的选用。
经济林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位一体的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4]。不同的树种、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产出要求,势必会形成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综观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域的总体情况,建议采取“重点工程模式,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庭院生产模式,推进生产经营集约化”、“就地转化模式,推进生产经营标准化”、“立体栽培模式,推进生产经营高效化”等四种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3.2.1 重点工程模式,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可以在保护区内统一规划设计若干个万字号工程项目。例如:在水库的北岸即章党、哈达所辖的公路202线两侧和沈吉铁路两侧,在原有基础上做好项目规模扩张,极易形成万亩葡萄长廊和万亩大果榛子长廊;在苏子河两岸区域,可以逐步形成万亩刺五加、万亩猕猴桃生产示范区;在浑河(清原段)两岸区域逐步形成万亩大果榛子、万亩红树梅条状生产带等。打“工程战”,目标明确,便于科学管理;小有规模,便于产品销售;货真量清,便于同等同价;进而实现丰产多赢。
3.2.2 庭院生产模式,推进生产经营集约化。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充分利用房前屋后一切可利用的空闲地,有选择的发展经济林生产。发展庭院经济林,生产规模小、干活不离家、便于精细管理,人人可参与、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废弃物如人粪尿、泔水、有机垃圾等都可以充分利用。因此,庭院经济林得到的物质投入与野外经济林相比,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可以说是“低成本、高投入”,最终实现高产高效。早在十多年前,新宾县上夹河镇徐家一个黄姓人家,在房后三分地里,栽植五味子,卖五味子种子年效益超万元;新宾县下夹河、清原县大孤家都有利用庭院栽植大果榛子、省时省力省地高效的典型事例。庭院土地早已不是简单的消费用地和生活场地,而是农业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尚未全部认识和尚未有意识开发利用的新领域,是目前农田效益远远不可比拟的巨大潜力资源。
3.2.3 就地转化模式,推进生产经营标准化。根据自然资源情况,根据需要与可能,对有关树木实施技术改造,就地转化为“野生榛子园”、“山核桃园”、“橡实园”、“山地大苗圃”等。就保护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情况看,实施“四园”建设基本可行。(1)全地区野生榛林存量约两万多亩,多数已经垦复,但均属初垦,管理仍很粗放,与野生榛子垦复标准相差甚远,开发潜力仍然很大。(2)全地区核桃楸林存量超百万亩,目前大约有近三分之一得到初步改造,有了果材林的雏形,开始向“园化”管理迈进,但也是远远没有达到果材林建设标准,开发潜力很大。(3)全地区处于结实期的柞树在300万亩左右,如能有选择的将其中的100万亩改造成“橡实园”,将会成为保护区内农民增收的巨大增长点。(4)在保护区内建设山地大苗圃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是在山坡中下腹连片萌发的黄菠萝、花曲柳、枫树、杏树等随处可见,具备建圃条件;二是在山地沟域内自然生长的稠李、槭树、王不留等也还算多,基本具备建圃条件;三是在东部山区废弃果园、低产果园、劣质果园为数不少,基本具备建圃条件,如能将其改造成“盆景”造型式绿化大苗,效果较好。
3.2.4 立体栽培模式,推进生产经营高效化。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发展生产,即: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实行林药、林菜(野菜)、林菌、林粮(无公害小杂粮、油料、薯类)兼作(间套作),实现一地多收,高产高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林”不是泛指的森林,而独指新发展的经济林,如大果榛子、刺五加、刺龙牙等,株行距较大,适宜间作;葡萄架下、猕猴桃架下等,适宜套作[5]。
应当本着“既要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好全省重点水源地,又要充分考虑水源保护区内的现状、起码不使保护区内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精神,得到政策许可。一是浑河、苏子河、社河三大河流及较大支流两岸耕地改为经济林生产,应当继续享受退耕还林待遇;二是核桃楸林、柞树林改培为果材兼用乃至建园,应当享受果材兼用林培育政策,允许加大抚育强度,实行果园式管理;三是申办“山地大苗圃”,应当得到支持,及时发给相关证照;四是所有经济林生产项目都应当纳入到“辽宁省千万亩经济林工程”篮子里,得到相关政策扶持。经济林产业是林业产业的高效产业之一,万物水为本,经济林生产也不例外。保护水源地,解决好以水利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水利部门势必首当其冲。经济林生产的重点地带应当得到国家水利基本建设的政策扶持。
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是要做好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当好参谋。帮助农民对未来市场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所预测,千方百计使生产项目自始至终与市场需求同步。二是要做好生产技术服务,为农民当好助手。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向农民传授管理技术。三是要做好销售服务,为农民当好推销员。帮助农民把产品卖出去,把钱挣回来,相关业务技术部门责无旁贷。不论生产什么,只有卖出去才是硬道理。要帮助引导农民联合起来,建立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大家抱团闯市场,定会无往而不胜。
发展经济林生产,是大伙房水库水源保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致富重点项目之一,也应当是各级政府引导保护区内农民同全市农民一道,稳步跨入富裕生活之路的德政工程,更应当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搞好保护区域经济林开发生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牵涉到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6]。但是,只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科学可行的发展目标,有明确清晰的工作思路,有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