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像潺潺雨声,像汽船鸣笛,像心脏跳动……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送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时附赠一张黑胶光盘,其中刻录着一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这段声音是“中国天眼”FAST捕获的脉冲星信号,经过处理转换成音频。这种为学子寄送“宇宙声音”的方式,点燃了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好奇心。
为什么要重视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可以让一个人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还可以成为推开真理之门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从科学发现自身规律看,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通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来推动,另一方面很多时候也要依靠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而从实践观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禾下乘凉梦”让袁隆平培育出高产的籼型杂交水稻,对植物分类学的极大兴趣让屠呦呦打下了发现全新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基础——好奇心驱动科学发现的例子比比皆是。
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强烈,探索和钻研的劲头就越足。只有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才能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当然,从单纯感到好奇到实现科研突破之间,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科学探索之路漫漫而修远,少不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毅力和定力。正是靠着对未知放射性物质的好奇,居里夫妇花费近4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从数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氯化镭。大学本科期间对量子物理产生好奇的潘建伟,潜心研究量子技术,建设科研团队,终于在量子纠缠领域形成了世界级研究成果,成为我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这说明,新奇想法只有通过刻苦探索才能成为现实。
好奇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结果。尚处襁褓之中,一个人就会试着用眼睛、手和嘴巴来“向外探索”;咿呀学语之后,婴幼儿便不知疲倦地发问: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人是从哪里来的?正因如此,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厚植科学素养。从呵护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到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再到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科研后备人才,好奇心的培养可以说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古往今来,好奇心驅动着中华民族完成了无数享誉世界、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发明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发好奇心、坚定自信心,勇登科学最高峰,勇闯科技“无人区”,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12月3日)
技法提炼
递进式结构,是指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一种论证结构。递进结构最常见的模式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次的问题,正好对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解决议论文的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考生可以集中笔力写清楚任一方面,也可以三个方面都作阐述,但要注意详略。一般来说,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则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1.“是什么”:作文开篇承题,对标题概念作解释,交代出处,界定内涵,并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摆出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的特点和性质,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怎么样”:针对上述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得出结论。
本文开头说:“好奇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不仅可以让一个人从科学研究中收获乐趣,还可以成为推开真理之门的助推器。”这里指出了“好奇心是科学精神的体现”。接下来,转入分析“为什么要重视好奇心”:“新奇想法和求知欲望越强烈,探索和钻研的劲头就越足。”那么怎样让好奇心发挥其作用呢?文章指出,“好奇心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打交道的必然结果”“党和国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努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就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层层剥笋,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