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中美“2+2”后国际舆论

2021-03-29 05:14范凌志
环球时报 2021-03-29
关键词:高层人权舆论

本报记者 范凌志

中美两国日前在美国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开启了拜登政府上任以来的第一场“2+2”高层战略对话。这场对话因两国高官的激烈言辞交锋而引发世界瞩目。对话会后,世界各国舆论的反应似乎并不与西方媒体的报道完全一致,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数据与舆论研究中心学者周文璐、梁海明撰写的研究报告《用情绪模型分析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世界如何看待美国表现?》显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在会议中对美国人权问题的尖锐批评,引发美国本国民众对美国人权和民主制度的负面评价。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份报告使用Meltwater数据库采集、分析了会议后一周之内的国际舆论,着重关注舆论对美国政府代表——国务卿布林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的评价。

截至3月26日,报告共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约1.4万条相关报道及网络言论,通过数据库内置的文本情绪分析模型,对上述内容进行关键词和情绪分析。

报告以“Bidenadministration”+“Anchorage”为关键词,对推特上的内容进行检索,并对其进行情感走向分析,发现美国国内舆论中持中立态度的内容占72%,持积极态度的占5%,持消极态度的占22%。有趣的是,对22%的持消极态度的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美国民众对拜登政府的失望态度很大程度上源自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出现的一个关键词:“美国人权。”周文璐2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对美国人权问题的尖锐批评,引发美国本国民众对美国人权和民主制度的负面评价,“换句话说,当中国官员抨击美国人权时,美国民众会觉得说得很对,对美国政府的厌恶感有所增加。”

研究报告显示,围绕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产生的讨论多集中在越南、印度、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其中“五眼联盟”国家民众在讨论此次会议时的关键词、情绪倾向上具有高度一致的特点,话题多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美国国内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和暴力、涉疆涉港议题以及中美双边关系等展开。德国、越南民众则都持观望和中立的态度,而印度舆论界的两种观点值得关注: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次会议标志着北京告诉美国新政府,中国在军事、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的实力让它有信心直面来自美国的挑战;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美中关系渐趋紧张的情况下,印度必须给自己留出多种选择来应对最紧迫的挑战,“美日印澳的四国安全对话”关系只能作为印度的一种选择,不能将印度的战略未来高度捆绑在“四国集团”战车上。周文璐认为,这些都表明,大多数国家的大部分民众与自己的政府看待中国崛起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并没有觉得中国崛起是“严峻的挑战”。

“‘平视外交‘亮剑外交,可以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支持。”梁海明28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亮剑外交”是有指向性的,当其他国家知道中国面对美国的盛气凌人敢于硬碰硬时,它们也会因为中国的勇气而表现出钦佩。

同时,对于“讲中国故事”,梁海明建议,中国驻外使领馆应该更加“在地化”,接触更广泛的人群。通过分析发现,即使是在印度、日本、欧盟等目前与中国存在各种程度矛盾与政治对抗的国家和地区,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观点与主流媒体和政客的导向也有差距,“利用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理念,发展同欧盟、印度、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智库、社团、商会等各民间组织的关系,尤其是改善民间舆论对华态度,对打破所谓的‘民主国家联盟对华构成的合围有极大益处”。▲

猜你喜欢
高层人权舆论
数字时代的人权何以重要:论作为价值系统的数字人权
一种家用紧急避难高层逃生装置的创新设计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高层雅座
我国发表《2018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18年美国侵犯人权事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拾荒者
微软向人权高专办提供500万美元 利用新科技帮助实施推动人权项目
人权蓝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