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薇 侯忠雪
今年适逢本世纪最冷寒冬,冰封线不断向南推移,全国冰域灾害事故增多,冰域救援难度增大。救援人员由于缺乏冰上救援经验,缺少必要的装备和训练,在救援过程中极易出现伤亡。本文拟全面介绍国内外冰域救援的发展状况,主要技战术和装备,组织指挥和救援程序,并对冰域救援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为基层消防和公安部门进行冰域救援提供必要的参考。
在研究冰域救援过程中,必须首先理清冰域救援的概念,了解冰域灾害事故的特点和救援中经常遇到的困难、问题。了解国内外冰域救援发展的基本状况。
冰域事故是指因冰面承载能力减弱或不足,使冰面局部破裂、塌陷,造成人员、交通工具等坠落、被困、溺水,且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事故。
冰域救援是指在较大结成冰层或流淌一定数量浮冰的冰面或冰下,对人员、交通工具等发生的落冰、被困、沉落等事故,采取的应急救援行动,包括冰面救援和冰潜搜救。
冰域救援属于水域救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气候、环境等特殊性,冰域救援的难度比一般水域救援更大、风险更高。冰域事故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等严寒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黑龙江省从2016 年11月至2019 年3 月共发生冰上遇险事故103 起,有63 人、42 辆车被困遇险[1]。
1.2.1 国外冰域救援的发展状况
在实战实训方面,位于北半球的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和欧洲中北部国家,由于每年冰封时间长,冰域范围广,救援任务重,因此这些国家对冰域救援工作较为重视。通过长期实战磨练和研究总结,在理论和救援技战术方面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积累,研发了大量救援装备。尤其美国和加拿大,为更加贴近实战,两国消防部门将冰域救援实战训练安排在每年冬天结冰初期,这时的冰层承载能力弱,极易发生冰面坍塌,借此提高训练难度和真实性。于此同时,各国还不断加大技术装备研发力度,例如直升机、无人机、气垫船等救援平台已经普遍被应用在冰域救援实战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各国冰域救援的专门著述和论文不计其数,大致可分为冰面救援、冰下潜水搜救、冰下打捞、冰域人员救援、冰域车辆救援、冰域救援装备、救援装备使用、救援技战术等。其中由美国作者Walt Hendrick、Andrea Zaferes 合著的《冰面救援技术》《Surface Ice Rescue Book》《冰潜操作手册》《Ice Diving Operations》 和Larry Atlas所著的《冰域救援手册》《The ice rescue handbook》都有较大影响。另外,美国消防协会NFPA1006 将冰域救援分为三个技术等级,认知级、操作级和技术级,并对冰域救援员的必备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安全警示方面,各国也非常重视民众的安全警示工作。例如俄罗斯紧急情况部每年都会对贝加尔湖进行冬季安全警示,在网站上设置冰域活动安全警告,提示公众在冰域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冰层出现断裂和冰域遇险的处置等。
1.2.2 我国冰域救援工作现状
在实战实训方面,随着消防改革转隶后,专业化救援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范围内先后建立起多支水域救援专业队,尤其北方地区专门购置了冰域救援装备,并在辽宁、河北等地组织了大规模的冰面救援实战训练。2020 年11 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相关地区做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东北三省和内蒙古消防部门先后组织了贴近实战冰域救援训练,积累了不少救援经验。标准建设方面,以黑龙江省为例,于2020 年10 月出台了DB23/T2672-2020《冰上遇险事故救援行动规范》地方推荐标准。
由于冰域救援具有时限性,首先抵达救援现场的往往是基层消防单位和基层公安部门,他们缺乏冰域救援基本常识、冰域救援装备和救援技术训练,救援事故和伤亡仍时有发生。例如2018 年12 月辽宁鞍山一名消防员救援过程中落冰牺牲。当前,政府和应急救援部门虽采用多种途径对社会公众进行冰域安全警示和教育,但贸然进入冰域活动的现象仍然普遍,有的甚至开车到冰上,极易发生危险。例如2020 年12 月,辽宁鞍山一私家车坠入冰窟,致3 人死亡。
中国救援辽宁机动专业支队冰域救援训练
1.3.1 冰域灾害易发情况
冰域灾害一般容易发生在初冬、冬末或初春时节。初冬时节结冰厚度小于8cm 时,极易发生冰域灾害。通常情况下,当冰层厚度超过10cm 时,正常体重的成年人才能在冰上行走。冰层厚度超过30cm 时,成年人和小型冰上运输工具才能安全通行。冬末或初春季节,天气渐暖,冰层因开始融化而形成孔洞,冰层承重能力会减弱,也是冰域事故高发期。另外,在一些正在结冰的河流中,由于水温和水位突然变化,都会导致冰层厚度与强度发生变化。
1.3.2 天气寒冷引发低温症
严寒的气温和冰冷的水温使遇难者和救援人员都难以在水中长时间坚持,通常人在冰水混合物中超过10 分钟就会肢体麻痹、抽筋,在零下20℃冰水中,落水2 分钟便会失去知觉。轻度体温过低是指体温在35-36.7 度之间,表现为颤抖、走路磕磕碰碰、说话含糊不清、手指不灵活、感觉寒冷以及性格可能发生变化。中度低温症是指体温在33.9-35 度之间,症状包括极度颤抖,非常不协调,患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严重低温症是指体温在30-33.3 度之间,症状包括没有颤抖,脉搏非常微弱和呼吸缓慢。
1.3.3 冰层厚度难以判断
由于冰下地形、水温、流速等因素难以凭直观查明,导致救援人员对冰层厚度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往往会造成救援失误,发生险情。例如2020 年12 月8 日,辽宁省鞍山市公园一老人不慎坠入冰窟,23 岁消防员救援过程中,冰面发生大面积坍塌致救援人员落水,经抢救无效牺牲。
1.3.4 冰面救援难度大
由于冰域救援具有极强的时限性,要求救援人员必须快速抵达现场实施救援。但寒冷的天气、较大的风速、脆弱和光滑的冰面,都使得冰域救援变得十分艰难。救援人员往往因为难以快速找到操作面、难以快速接近遇险者而消耗宝贵的救援时间,增加了遇险者和救援人员的伤亡风险。
1.3.5 冰下潜水风险高
在冰下潜水救援和打捞过程中,危险性要远远高于普通环境的潜水作业。首先,冰下潜水是处于有顶环境下作业,遇紧急情况时,潜水员无法直接上升至水面。其次,潜水员进出冰面的路线一般只有一条,若无信绳员利用潜导绳在岸上引导,易迷失方向导致事故发生。再次,冰寒环境对冰潜器材要求极高,易出现装备故障,导致潜水员伤亡。最后,长时间在冰下作业,尤其穿着厚底衣、厚手套和头套也会影响操作时的灵活性,给消防救援带来了巨大困难。
冰域救援包括冰域救援基础理论、冰域救援个人技术及冰域救援团队技术。
冰域救援的基本理论包括冰的类型和特征、冰面承载力、冰/水特征、低体温症与溺水反应、被救者的行为特征、特殊危害识别、水/冰环境的受害人转移地点、岸上救援的危险和局限性、被救者保护与健康、装备理论、环境与危险、救援场景评估、救援预案编制等理论常识[2]。
冰域救援的基本技术包括冰面探测、冰/水危险区域评估、冰面装备操作、冰面自救、冰面搜救、沟通、递伸救援、抛投救援、冰面救援板、可漂浮担架、船艇救助、落冰自救、直接救助、被救者移动、绳索救助、高空救助、冰上开孔、冰下潜水搜救、冰域应急自救技巧、水下搜救技巧、特殊有顶环境潜水作业、洗消训练、医疗救助训练等技术训练。
以团队为单位,在自然结冰水域(有能见度、水面海拔300m 以下、非夜间)开展救援灾情的救援作业,必须要有现场侦察、方案制定、安全警戒、实施救援、洗消、移交、急救等。
3.1.1 冰面个人防护装备
偏重于防寒保暖性能,一般有救援头盔、冰面救援服、浮力背心、鸭鞋板、雪地防滑鞋套冰爪、救援刀、冰锥、抛绳包、定位灯和口哨等。
3.1.2 冰面团队救援装备
无人机、直升机、气垫船、冰层切割机、可抓握浮漂器、救援滑板、快速充气船、救援套索、充气浮桥、水上救生绳、冰面螺钉、100m 救援绳、360 度双滑轮、安全钩(D 型环/O 型环)、滑轮、凿孔设备、手提式防爆照明灯、抛投器、单杠梯或伸缩梯、医疗急救箱、手持扩音器、望远镜、毛毯等。
在冰潜过程中遵循特殊的使用规则使用某些标准设备。冰潜搜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必须正确维护设备。装备配备具有一致性、备用供气系统、防冻等总原则和特点。
3.2.1 冰潜人员个人防护装备
11 升以上气瓶、备用气瓶或供气系统、配重、干式潜水衣、保暖内衣、手套、全面罩、安全帽、调节器、潜水背心、潜水灯、安全帽、防冻压力表、防冻调节器、潜水安全背带、潜水电脑、声音型号装备、发光信号装置、带计时装置的深度计、指南针、潜水刀等。
3.2.2 冰潜团队救援装备
无人机、气垫船、冰层切割机、潜水员通讯系统、装有热水的大型保温器、暖风房、暖风机、雪铲、通道水面基站、浮力提升装置、潜导绳。
冰域救援是一项劳动密集型高风险潜水活动,必须分工明确的团队才能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员,依据环境和任务的不同,救援团队的大小和能力各不相同。
冰域救援指挥包括冰面救援和冰潜搜救指挥。冰面救援团队应至少包括6人,指挥员1 名、安全员1 名、冰面救援人员2 名和支援队员2 名。冰潜搜救团队应至少包括6 人,指挥员1 名、冰潜绳控/分指挥员2 名、主用潜水员1 名、后援潜水员1 名、装备勤务员1 名。可根据实际调整人员分工和各岗位人数。
4.2.1 科学调派力量
冰域救援不同于一般的水域救援,在接警过程中,应根据冰域险情有针对性调集力量。优先调派抢险救援车、蒸气解冻车、夜间救援增加照明车等消防车辆;带齐冰面救援和冰下潜水救援装备;视情调集地方人力物力资源,如车辆被困冰窟的情况,应调集公安、海事、渔业、气象、水域监管、医疗和专业打捞队等社会联动单位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处置,调集具有承载能力的木方、钢管等物资,现场搭建牵引轨道和高角度吊升支点[3]。
4.2.2 准确侦察评估
在出动途中和到场后,应综合事故发生的时间、位置及环境因素对事故危害程度的影响,气候条件对冰层结构、冰层厚度的影响,冰面遇险事故本身造成危害程度,遇险人员生还可能性与所需救援时间的关系,多名人员遇险时救援顺序,现场救援行动可能存在的其他突发风险因素及次生灾害等,对事故现场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救援方案。
4.2.3 明确指挥方式
救援现场应保证交流畅通,指挥员提前明确指挥方式,相互熟知救援联络信号;手语应统一、清晰。救援人员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得在未接受命令的情况下擅自行动。
4.2.4 合理制定方案
救援方案的制定,冰面救援应遵守“遇险者自救、岸上救援、船艇辅助救援、人员进入救援”的先后顺序,优先考虑简单安全的救援方法。冰下潜水救援应遵守“救援前冰下评估、确定救援模式、确定搜索范围、人员进入冰下进行搜救”。
4.2.5 遵守安全原则
指挥员应遵守冰域救援的安全原则,主要包括安全绝对守则和安全优先级顺序。安全绝对守则是指无法确保自身安全时不进行操作,参与救援的人员必须做好安全防护,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安全优先级顺序是指救援人员安全第一、救援团队安全第二、被救者安全第三。
4.2.6 掌握冰域医疗急救常识
冰域救援指挥和团队人员均需掌握寒冷对机体产生的影响,掌握潜水员身体陷入寒冷水域时可能发生的例如浸没低温和溺死等常识,帮助识别寒冷压力的迹象和症状,做出合理的决定,防止寒冷压力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并能够帮助救援人员为浸泡在低温下的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和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控制病情。
由于我国冰域救援专业化建设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积累方面,都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消防部队转隶应急管理部门后,正在加强群众遇险救援专业化建设,北方地区的冰域救援是重点科目之一,笔者有以下建议。
中国冬季冰域覆盖面积大、灾害事故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冰域灾害事故救援难度大、风险高,每年冬季,消防救援部门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应对冰域救援任务。应急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冰域灾害事故的警示,减少冰域灾害事故发生。同时,由于冰域救援具有较强的时限性,受害人员往往难以支撑到救援人员抵达施救。所以,应当加强冰域遇险自救和施救的基本知识普及,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由于冰域救援风险高、难度大、环境恶劣,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应当做好风险评估,遵守安全救援原则,量力而行,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科学施救。切不可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仓促、鲁莽行事,造成救援人员伤亡。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冰域救援工作,不难发现,许多首先接警抵达事故现场的都是基层派出所的干警。由于身负《人民警察》赋予的挽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在没有专业救援装备的情况下,仍然挺身而出,毅然涉险救援,付出了高昂的伤亡代价。例如2016 年1 月9 日,河北保定民警冰河救援两名落水者后不幸牺牲。2015 年12 月19 日,河北白沟新城公安分局民警张铁英携带救援绳匍匐前进救援时,绳索断裂牺牲。因此,对于负有冰域救援任务的基层消防和公安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配备专业救援装备,提高救援的成功率,减少救援人员伤亡。
当前,北方各省消防救援专业队伍已经开展了多次冰域救援专业训练,队伍素质稳步提高。但由于冰域救援工作专业化建设起步较晚,还难以满足北方基层消防部门全员培训的要求。基层公安派出所干警,仍然担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使命,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冰域救援的最基本培训,在救援过程中伤亡风险极高。因此,在广大北方的基层公安机关,有必要进行冰域救援专业培训,提高广大基层干警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他救能力。
中国消防部门转隶后,群众遇险救援工作走上了专业化建设道路。北方地区消防救援部门对冰域灾害事故救援工作十分重视,冰域救援专业化建设和实战化训练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起步较晚,缺少必要的工作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救援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需要一线实战单位、教学训练部门和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吸收全球冰域救援的先进成果和经验,共同推进我国冰域救援研究,指导一线实战训练和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