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岩清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逐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稳定增长。同时,各种创业群体如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给了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大学生也成为农村创业的主要力量。而创业环境问题是大学生农村创业多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问题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健康成长可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则限制和阻碍其发展。因此,研究创业环境可以实现农村地区创业条件的有效提升,为大学生在农村开辟广阔天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某种生活或者某种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中,创业环境是创业综合问题的集中体现。创业环境是影响创业者及创办企业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集合,包括创业者自身的特质、竞争能力和外围创业条件,如政策影响、经济发展背景、社会文化影响等要素。除了创业者自身因素外,农村创业环境正面影响体现为农村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对农村创业行为的支持和促进,该环境是由经济政策、区域位置、自然生态、产业结构、文化环境、治理环境、基础设备、技术环境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农村创业一系列问题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创业的大系统,是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1]。
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活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道:“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在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对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数量、质量都有较高的需求。在2020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高于50%,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迈入了普及化的阶段。从劳动力组成结构来看,经过高等教育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慢慢成为劳动力市场与经济生产要素的连接点,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也发展了农村人才生态系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2]。大学生群体人数多,年轻有朝气,有一定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开创事业的勇气,善于开拓创新,是乡村振兴、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大学生作为知识能力较高的群体,懂得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电子商务、网络媒体等,懂得把现代产业发展方式引入农村创业主体,通过产业链、供给链、价值链实现创业主体的创新。因此,审视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建设的差异、发展现状,分析优化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路径,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做了谋划:“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家乡的人更有信心。”大学生农村创业不仅仅只是创造个人就业岗位,解决生存需求,大学生身上更是承载着振兴家乡的责任。除了个人主观因素之外,外围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乡村创业的要素。本课题组研究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主要立足“机会和风险”这一出发点,从内环境(创业者特质、创业群体的竞争程度、资源的可用性)和外环境(农村人口的购买能力、信息技术支持、创业技术培训、政府相关政策、政府项目扶持)两个维度进行研究,着眼于农村创业活动过程,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评价有着较强的实际意义[3]。因此,要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更有活力,更能激发文明美丽家园新气象,要给愿意扎根农村就业创业的群体更好的发展环境。
从创业者自身内环境看,创业动机、信心及能力等形成特质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主观因素。从地域发展看,当前,同地域的大学生创业差异主要体现为城乡差异。城市就业创业政策好、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工作环境好,相对更能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而农村就业机会少、就业创业环境较差、收入水平低,这成为大学生农村创业主观能动性的“拦路虎”,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从城乡资源配置来看,政策、资源配置重点还是偏向城市,农村在经济上相对还是显得弱势,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农村创业动机比较薄弱。从本校学生就业创业调查情况来说,大概只有30%的大学毕业生毕业愿意回到农村;从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看,除了农业院校外,其他高校对农村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不多,缺乏系统性的农村创业知识和技能学习,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与农村创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能充分匹配[4]。
从外环境看,城乡二元经济使得经济发展政策倾向城市,青年人才涌向城市,农村创业不仅面临着劳动力、人才短缺,还面临着政策短板、技术短板、服务短板等问题。目前创业政策比较健全,但是落实层面还不够,还没有形成一个支撑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系统。政府出台的创业政策主要体现为企业注册便利服务、税收优惠扶持、创业技术帮扶等,但是对创业企业的规模、领域具有一定的限制。大学生创办的多为小、微企业,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存在很多的壁垒,这令优惠政策的实施成效大打折扣。同时,大学生农村创业,涉及产品抵押、市场行情预估等,申请贷款额度有限,能够寻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的机会很少,因此,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一般为青年团队合资入伙、亲友资助等,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一定范围内束缚了大学生创业的手脚。
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各地政府部门应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将政策落细落实,在创业贷款、减税降费、技能培训、项目补贴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务,为创业者制定符合实际的优惠政策,深化政策环境建设。扩大优惠政策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连接起来,做优做活区域经济。政府出资支持、项目购买,即通过财政投入渠道对大学生乡村创业进行专项资金扶持[5]。在农业、养殖业、工艺产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生产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开展政府购买项目,加大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扶持,点燃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激情,激活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产业促进创业,通过创业实现发展,通过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大学生农村创业遇到的第一道障碍是资金积累,各种形式的投资是他们创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当地政府要积极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通过举办投资项目推介会,融资项目对接会,金融机构宣讲宣传和地方商会、乡贤侨胞联络会等,建立金融机构、知名企业家、乡贤、侨胞与创业大学生的联动机制,搭建互利共赢资本平台[6]。政府部门要主动做为,完善项目评估程序,引进创业投资机构(如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融资穿针引线。侨胞、乡贤、地方企业家等都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政府要善于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助力家乡的情怀。比如福建和广东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许多县市(区)如连江、福清、长乐经济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侨胞和乡贤的支持和帮助。不管是沿海还是山区,不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不论小商品制造、土地开发、乡村面貌改善还是信息技术项目实施,都有侨胞投资兴办的事业。通过政府部门搭建交流平台、推广大学生家乡创业的优质项目,侨胞、乡贤、地方企业家协助创业企业,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回归。
要完善地方立法、执法,加强地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打造公平、清正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需要整合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协调同步发展;要了解创业领域的产业结构问题和技术问题,协调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的技术专家下乡开展技术帮扶、管理指导、市场指导、政策法规服务、成果转化等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大学生农村创业风险[7]。从乡村文化入手,形成乡村大学生创业故事汇,以情怀关心、鼓励参与创业的大学生。通过成功创业者口传心授,创造创业优质机会,整合创业资源,进行帮扶并解决过程性难题,形成良好的乡村“创文化”氛围。建设高效的创业服务体系,简化办事流程,实现信息化帮扶,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项目、创业机会、合伙人信息及融资信息等,通过网站、新媒体平台等打破“信息孤岛”的局面,让创业主及时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8]。
乡村振兴需要整合人才资源,要“引得进、留得住”人才,这需要优化人才环境。要想“引得进”,需要通过提供人才住宿、土地优先使用权、税费优惠、创业子女入学优先等物质待遇,吸引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结构、一定决策沟通能力,善于辨别机会、深化信息收集、有效整合资源,懂得风险规避的综合性人才回乡创业[9];要想“留得住”,就需要完善创业培训机制和内容,邀请专家入乡或者选派创业者外出学习、考察、参观。开展创业公益培训,请技术专家、风投机构、管理行家等入村培育,充分发挥农村创业者的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乡村要用心留住人才,推出精准、高效、优质的创业服务和人才关怀,提高农村创业人才的归属感。
此外,要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跟踪服务机制。要针对大学生创业者和其他创业者的不同,突出大学生群体在农村活动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构建大学生创业环境评价系统。从创业项目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性、促进性、引领性入手,落实跟踪和评价机制,及时对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反馈、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风险保障体系,帮助大学生创业者降低创业风险,推进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10]。
总的来说,本研究从乡村创业环境支撑角度出发,通过实证及典型案例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在农村创业中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厘清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为政府部门、高校促进大学生农村成功创业提供理论借鉴,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农村创业环境评价体系。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村创业环境评估体系研究的探索不够,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大学生在农村开辟广阔天地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