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珊,姬 阳,张 璇,韩 斌
(榆林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陕西 榆林719000)
羊脑包虫病主要是因为多头囊尾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中,又称羊多头蚴病。羊脑包虫病不仅传染性较强,还是人兽共患病,且致病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需要意识到该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其对养殖人员的危害。本文介绍了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式,供参考。
羊感染多头蚴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病症。多头蚴主要呈现鸡蛋大的囊泡,囊泡内具有透明状的液体。发病原因主要是羊吞食了含虫卵的饲草,虫卵在羊小肠内孵化成六钩蚴,六钩蚴钻入小肠肠壁,再由羊的血液进入大脑内发育成多头蚴,即脑包虫。这一过程大约需要2~3个月。羊发病后不仅会引起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羊死亡。
病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低迷、随意乱窜等症状。饲养人员需要对病羊观察管理,通过具体的临床特征,判定脑包虫寄生的位置,如果羊出现旋转运动,精神萎靡,无意识的走动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脑包虫寄生在羊的大脑内。如果羊左侧的视觉神经不发达,或向患病侧进行习惯性的转向运动,或羊瞳孔无意识向外发散等情况,可判定羊的大脑颞叶存在脑包虫。如果羊碰到前面障碍物后,只能低头用羊角顶住障碍物向前行走,则可判断脑包虫寄生在羊的大脑额叶。如果羊在走路时头部经常向后倾斜,身体协调能力较差,可以判断脑包虫寄生在羊的大脑中。假如羊感知到异动后受到惊吓,习惯性地磨牙,可以判定脑包虫寄生在羊的小脑内。
3.1 药物治疗对患有脑包虫病的羊,要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饲养人员发现疑似病羊后,需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病羊使用针对性的药物,确保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则收不到理想效果,这样兽医就会增加药物的使用量,不仅会浪费药物资源,还会给羊的身体带来严重负担。用吡喹酮药物治疗时,需要根据羊的体重进行合理用药,并且制定科学的用药计划。
3.2 手术治疗对羊脑包虫病后期的治疗,可选择手术方式进行根治,手术治疗羊脑包虫病的方法有圆锯式和穿刺式两类。(1)圆锯式的手术方法,兽医首先要准确判断出病变位置,然后刮掉病变位置的羊毛,使用2%的碘酒和75%的酒精混合进行消毒。其次,兽医需要熟悉羊脑的内部结构,精准判断出静脉窦的位置,再判定出幼虫的寄生位置,在其中心位置的1cm左右进行手术,防止对羊的身体造成损伤,在及时取出幼虫后,利用纱布和生理盐水对伤口位置进行科学处理,对手术位置进行及时包扎。(2)穿刺式手术方法,兽医需要对幼虫的寄生位置进行准确判定,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处理,将手术针刺到羊颅骨内,刺入深度控制在2~3cm以内,促使囊液向外流出,然后把羊头倒置,致使液体向外流出。
4.1 增强培训力度,提升预防意识基层政府的管理部门和动物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疫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利用现代化设备扩大宣传范围,对养殖人员开展科普培训,促使养殖人员对疫病预防知识有所了解。同时,需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构建完善的疫病预防体制,对养殖场加强管理,继而降低家畜和野生动物之间相互感染的概率。
4.2 加强养殖场的管理饲养人员需要对养殖场内的犬类动物进行严格管理,同时,禁止其肆意捕捉野生动物,这样可以避免养殖场遭受严重污染。除此之外,需要对养殖场粪污等进行定期的清理,对养殖场内的犬类动物进行绦虫消毒工作,并对绦虫动物的粪便进行焚烧处理,以防其出现大范围的感染现象。
4.3 采取综合防治的手段饲养人员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采取有效的疫病预防手段,从根源上控制疫病的发生,有效提升养殖环境的质量,增强羊的疫病抵抗能力,降低羊群发生疫病的概率,对羊圈舍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兽医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将患病羊和健康羊进行有效隔离,避免羊群出现大面积的感染现象。也可为羊群接种疫苗或提高羊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
兽医对患有羊脑包虫病的病羊,需要采用药物驱虫和手术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疫病的传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