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咬尾症的病因及综合防治

2021-03-29 11:58李晓雪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饲养场寄生虫猪群

李晓雪

(武威市畜牧兽医总站,甘肃 武威 733000)

猪咬尾病也称“反不适综合征”,是猪应激综合症的一种,其诱发因素很多,比如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及心理因素等。只要是引起猪不舒服的因素都可诱发。

当前猪场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养殖密度较大,各种应激因素多且很难控制,猪群经常出现咬尾、咬肋以及食仔等异常行为,主要发病群体为早期断奶的仔猪。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猪群就会出现断尾、损伤甚至是感染等症状,临床可见患猪的采食量下降,不仅影响猪的健康,同时也会对其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饲养场的经济收益。

1 原因分析

1.1 品种和行为

饲养场的猪群中通常会存在生性比较凶且好斗的种猪。猪群圈养的时间过长,自然在情绪方面的起伏就会比较大,经常会互相玩弄耳朵和尾巴,易造成咬伤的不良情况。而且猪群内部还存在互争位次的情况,很容易发生咬斗,舍内的其他猪也会受到刺激,从而将咬斗的范围逐渐的扩大。

1.2 日常管理

猪群的饲养密度过大,而饲养舍的面积又有限,舍内饮水器和饲槽设置的位置缺乏合理性,猪群会出现争夺饮水和饲料,可以引起咬尾现象。同栏饲养的猪群如果机体的强弱相差比较悬殊,体质不同的猪必然会出现咬伤的问题。

1.3 环境条件

环境气候变化的程度比较大,饲养舍内的温湿度条件偏高,接受过于强烈的光照,都很容易引起猪群的骚动。饲养舍内产生的粪便堆积过量,就会对舍内的通风状况产生影响,造成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上限。饲养舍内的水泥地面不使用垫草,也会对猪群产生应激刺激,引起猪群出现不适的表现。

1.4 营养供应

猪群采食的饲料中配比的营养不平衡,饲料中的营养水平不能够达到饲养标准。饲料中多种原料的配合比列失衡,造成混合的均匀度相对比较差,加之日粮没能够加以合理的贮存,都会导致猪群发生咬尾现象。日粮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不足,可以诱发猪群出现咬尾和咬耳朵等异常行为。如果猪体内缺乏VB,会造成机体内出现异常代谢,减弱体内酶的活性,同样会引发咬尾现象。

1.5 疾病因素生猪感染寄生虫也会引发咬尾现象。猪感染体外有寄生虫时会影响猪的情绪,临床表现烦躁不安,猪会在饲养舍内不断的摩擦,引起机体受到损伤,从而引发其他猪的啃咬。如果猪发生贫血或尾尖坏死情况也会导致猪出现咬尾和咬耳的情况,也会造成其他部位出现咬伤。

2 综合防治

2.1 卫生状况

集约化规模化的饲养场需要更加重视环境的卫生状况,饲养舍要加强适当的通风,同时需要注意防潮,控制适宜的光照,并且落实保温等措施,确保饲养舍能够处于冬暖夏凉的环境条件,以充分满足猪群的正常生活需求。

2.2 合理组群

尽量减少猪群间的个体差异,如果猪的差异性太大需要采取隔开饲养的方式,而差异性相对比较小的可以正常合群饲养。如果猪在实际运输的过程中存在皮肤损伤的问题,应该及时分开饲养,避免出现群体性咬尾现象。

2.3 饲养密度适宜

猪群的饲养密度应根据饲养舍的状况而定,尽量控制猪群有适宜的饲养密度,否则会影响猪群的正常生长和采食情况。通常在每年的冬季可以将饲养密度适当的加大,而夏季则应该适当的降低饲养密度,以确保给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2.4 科学配合饲料

猪日常的营养必须满足,日粮营养应该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而进行差异性的搭配,如果猪群存在咬尾现象,应适当在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必须严格禁止给猪群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2.5 育肥猪饲养

对育肥仔猪要尽早去势,便于提高其育肥性能,同时也可预防公母猪在爬跨时出现咬尾现象。仔猪一般出生后1~2d断尾,并且在仔猪出生时剪取犬牙,而20~25日龄时去势,可以有效降低咬尾症的发生。

2.6 定期驱虫

猪群需要定期进行驱虫处理,体表寄生虫的祛除也不能忽视,否则猪群会出现咬尾症。

2.7 隔离恶癖病猪

猪群中生性较凶恶的猪要尽早筛选出来,对被咬伤的猪进行有效治疗。如果猪群出现咬尾症状,一般用稀释的白酒或汽油,喷涂猪的尾部,可以有效降低咬尾症的发生。猪如果有咬尾癖应该单独饲养,用药调节,临床常用选盐酸氯丙嗪。对病猪机体的伤口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如果咬伤比较严重则需要用抗生素治疗。

猜你喜欢
饲养场寄生虫猪群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阿尔梅勒动物饲养场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猫和鸡
我在干校饲养场
趣闻
猪群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