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何家俊,费诗茵,周盟,刘军,邓登豪,陈炜炜,陈娟,王维钊,陈超伍
(1.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00;2.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江苏扬州225001;3.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扬州225001)
胆石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普通成年人的胆石症发病率约为10%~15%[1],与一般人群相比,血液透析患者的胆石症发病率高达28%[2]。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尿毒症患者的毒素清除能力下降,淤积的毒素不仅可以损伤消化道保护屏障,而且容易形成原发性胆道结石;另一方面,患者的胆固醇水平升高,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可进一步诱发胆石症。除此之外,尿毒症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胆汁淤积,从而增加胆石症的发生率[3-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案,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5]。但患者基础疾病越多,术中及术后风险也越高。尿毒症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贫血、凝血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多系统病变[6],当治疗合并尿毒症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时,ERCP 手术风险明显增加,而且一旦发生胆道梗阻、感染和出血,治疗往往很棘手。本研究选取在本院行ERCP手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17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2月17 例于苏北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87岁,平均(64.18±14.48)岁。3 例患者因胆囊结石曾行胆囊切除术。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者1例、发热7例、黄疸1例、腹痛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由实验室检查、CT 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17 例患者中, 8 例行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9 例行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
日本Olympus JF240、 TJF260 十二指肠镜,GF260 胃镜;南京微创医疗公司器械:乳头切开刀、导丝、12~20 mm扩张气囊、胆道引流支架、取石网篮、球囊、鼻胆管和钛夹等。
1.3.1 术前准备17例患者术前均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其中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输血支持后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术前禁食8 h,告知手术益处与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手术治疗内镜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完成。术前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全程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取左侧卧位,进镜至十二指肠降段后取直镜身,将十二指肠乳头放置于视野中央,根据情况选用切开刀进行插管造影,插管成功后根据情况选择单纯切开乳头括约肌或联合气囊扩张术,再用取石球囊或网篮取石,术后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对于一次未能取尽结石需多次取石者,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或内镜下胆道内支架置入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对于结石直径大于1.5 cm 者,先行ERBD,待全身症状改善后再择期取石。对于乳头括约肌创面较大者,使用钛夹封闭创面,以预防迟发性出血。术后禁食禁饮12 h,常规给予抑酸、补液和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症状,积极监测生命体征,并继续常规行血液透析治疗。
观察患者插管成功率、行ERCP 取石治疗的次数、手术操作方式、术中出血情况、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ERCP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出血、胆道感染和肠穿孔[7]。插管成功是指成功完成选择性胆总管或胰管造影;ERCP 成功是指成功完成预期内镜下完整或部分取石。
本组17 例患者的插管成功率为100.0%,共行19次ERCP,平均1.1次/例。其中,15例一次取石成功;1例由于结石较大、数量较多,无法一次取尽,先行ENBD后择期再次行ERCP成功取石;1例取石失败系结石较大,考虑患者基础条件差,易并发出血,先实施ERBD 引流,拟待患者病情改善后择期取石。1例首次ERCP 术成功取石后发生胆道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再次经ERCP 行胆道支架引流后好转。ERCP成功率为94.1%(16/17),内镜操作时间平均为(29.05±13.41)min。
术中有2例患者发生乳头肌切缘渗血,给予肾上腺素盐水喷洒后有效止血,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9.4%(5/17)。其中,发生胰腺炎2 例(均为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好转)、迟发性出血1 例(两次内镜下止血,输注红细胞2 u 后出血停止)、胆道感染2 例(其中1例再次经ERCP行胆道支架引流后好转,1例经保守治疗恢复)。
ERCP 可有效治疗90%以上的胆总管结石[8],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和死亡率低等优势,已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本研究中,插管成功率为100.0%,ERCP 成功率达94.1%,说明ERCP治疗合并尿毒症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也有较好的效果。
ERCP 术后并发症常出现于术后72 h 内,包括急性胰腺炎、出血、胆道感染和肠穿孔等。一般人群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9%,死亡率为0.3%[9]。最近的一项多中心回顾性分析[3]表明,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行ERCP 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3%,其中出血为13.1%、胆管炎为6.6%,本研究的ERCP 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该文献报道,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有关。尿毒症患者行ERCP术后出血主要与患者自身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有关。且血液透析需要使用抗凝剂,也可能对手术存在不利影响。有研究[10]发现,EST 与术后出血明显相关,而采用EPBD 替代EST可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且两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前均临时行无肝素透析治疗,以避免使用抗凝剂造成术后出血,术中乳头肌切缘渗血及迟发性出血均发生于行单纯EST 的患者,而采用EST+EPBD的患者均未发生出血。笔者的经验是: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行ERCP时,术前最后一次透析应常规使用无肝素透析,术中应尽量选择中小乳头切开或行小切开联合EPBD,也可根据情况采用单纯EPBD,操作时需注意动作轻柔;对于结石较大的患者,应尽量避免直接选择具有高出血风险的EST操作,最好先行塑料支架引流,待引流充分、胆道梗阻改善、感染控制后,再择期行ERCP。急性胰腺炎是ERCP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5%~10%[11],本研究中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1.8%(2/17),与该文献报道相似。
术后胆道感染是ERCP 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但不常见[12]。本研究中有2 例发生胆道感染,其中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另1 例行ERCP 术时发现合并胆管中下段恶性狭窄,考虑可能需择期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予以放置鼻胆管引流,后期患者拒绝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自行拔除鼻胆管,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再次行ERCP术,术中于胆道内留置覆膜金属支架1枚,充分引流胆汁后患者逐渐好转,说明胆道引流通畅对于预防胆道感染至关重要。临床上虽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感染率仍较高。笔者的体会是:由于尿毒症可引起机体多系统功能紊乱,一旦合并胆道梗阻,极易出现严重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的患者,早期保证胆道引流通畅很有必要。若首次取石困难,应早期行ENBD 或ERBD,并控制感染,待患者全身情况好转后选择合适时机再次取石。即使取石成功,鉴于尿毒症患者易发生感染等原因,应适当延长鼻胆管放置的时间,保证胆道充分引流。对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阻情况,避免延误再次行ERCP解除胆道梗阻的时机。此外,术前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亦需引起重视。笔者建议:对于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的患者,应常规选用对肾脏毒副作用小、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综上所述,尿毒症容易并发胆总管结石,ERCP可以有效解除胆总管结石合并尿毒症患者继发的胆道梗阻,但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操作难度,应注意预防术后出血和胆管炎等。乳头括约肌的切开大小可能与术中和术后出血有关,术前应常规使用无肝素透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确保胆道引流通畅,从而进一步提高尿毒症患者行ERCP手术的安全性。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纳入的病例数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