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玉霞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730799)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4.98%增长到30%,畜牧业结构也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一路走来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近些年高发的动物疫病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困扰畜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我国畜牧业从养殖规模小、分散、单一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转型,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动物疾病的高发性也为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当前,研究畜牧养殖中动物疫病原因及防控策略对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1.1 动物抗病能力差 目前,现代遗传育种技术为动物养殖高产提供了前提,但同时这种技术也导致动物抗病能力降低,而抗病育种能力发展缓慢,跟不上当前的畜牧发展需求。
1.1.2 动物疾病的遗传 部分动物从母体内遗传先天性疾病,或从母体内携带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造成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1]。
因当前动物养殖大环境受到污染,造成畜牧养殖中安全隐患增多,因而容易导致动物疾病的感染及传播、扩散。
1.3.1 粗放养殖及养殖密度高 畜牧养殖中,由于养殖环境粗放、养殖密度过高,造成动物疾病发生时感染和传播的速度较快。部分动物疾病形成继发、并发、共感染等多重形式,从而导致疫苗防疫效果较差,动物疾病呈现高发趋势。
1.3.2 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目前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因长期滥用或泛用抗生素,致使一些动物机体形成耐药菌株,造成动物机体免疫功机能下降。不仅大大的增加了动物疾病治疗的难度,还容易引发病原性免疫抑制,造成动物机体对疾病免疫机能降低。
1.3.3 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拥有的疫苗种类和疫苗生产厂家很多,但生产工艺参差不齐。其中还不乏存在一些疫苗生产不规范或疫苗质量不符合标准的厂家。此外,疫苗的运输、存储及接种操作技术等,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致使动物疫苗免疫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反而各种动物疾病感染造成隐患。
1.3.4 诊断不科学 我国的基层兽医站医疗条件和技术较差,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较低,却缺乏强度毒鉴别技术,存在疾病诊断不科学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容易发生疫病扩散的问题。
1.3.5 预防意识低下 在畜牧养殖中,由于对动物预防措施较少,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相关知识欠缺,导致疾病防控有效性较差,动物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存在严重的动物疫病防控滞后性问题。在发生疫病时才去防治,给动物疫病传染、扩散、继发留下隐患。
现阶段,要实现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就要转变畜牧养殖的思想观念,采取科学的养殖技术,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的动物养殖管理。在动物疫病的防控上,应该重视预防和保健,重视提升动物机体的自身免疫力,来使被动的动物疾病治疗性控制转为预防性控制。在畜牧养殖中,要引入精准的日粮饲养观念,来确保动物营养吸收的合理化、平衡化,提高动物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确保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我国要重视度畜牧养殖大环境的净化。一方面,要积极淘汰阳性牛、羊、猪等,建立并维持健康的动物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强动物养殖环境的科学化管理,做好动物养殖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防治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饲养管理中,要重视对动物建设及其周边的清洁、消毒,重视疾病动物的隔离养殖,做好粪污的集中处理,为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做好十足的准备[2]。
现阶段,我国要积极推广现代化、科学化、绿色化的养殖技术,来推动我国高密度畜牧业向健康生态的养殖方向转型。政府要积极支持畜牧业动物疾病研究,提升动物疾病诊断的科学率和精准率,提高新型动物疾病的防控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先进兽药技术的研发,加强兽药生产的监督,为动物疾病有效防控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大环境。
综上所述,畜牧业粗放养殖及养殖密度高、动物抗病能力差、免疫应答能力低、滥用抗生素、疫苗质量参差不齐、诊断不科学、预防意识低下等,都是造成动物疾病高发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动物疾病原因,畜牧养殖要通过养殖观念的转变、养殖技术的提升、动物疾病防控技术的提升,来提高畜牧养殖中对动物疾病的防控能力,确保畜牧业平稳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