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畜牧兽医站)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同时也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1.区位条件。在行政区划方面,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总人口243万,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9年,江宁区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试点区。在地理位置上,江宁区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从东、西、南三面对南京市主城成环抱之势。江宁区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千米,是南京市面积最大的区,也是南京市传统农业大区。
近年来,江宁区始终把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政策的有效推动下,在集体经济的带动下,在多个主体的参与下,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2.产业概况。江宁区畜牧业总体呈现小而精的发展态势,现有规模化养殖场7家(其中生猪养殖场1家、蛋禽养殖场3家、山羊养殖场2家、鸽养殖场1家),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规模养殖场备案比重达100%。2021年1月至今,江宁区共出栏生猪0.5212万头、家禽12.1万羽、山羊0.19万只。
当前,江宁区省市级“美丽牧场”示范创建等工作深入开展,畜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江宁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现代经营主体逐步形成,江宁区畜禽养殖生产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掌握关键,培养乡土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乡土人才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和农村精英群体大多“离乡离土”定居城市,留在农村的人员受到“本地姜不辣”“乡土人才搞不出大名堂”的旧观念困扰。可这些人,往往是农民企业家、创业大学生、养殖能人等。为了让这些人才留在江宁区,江宁区政府切实提供制度保障,在创业资金、技术扶持、职称评定、发展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突破,确保乡土人才“挖得出来、请得回来、用得起来”。
2.树立意识,呵护美丽乡村。江宁区原本是南京市的养殖大区,在畜禽养殖中,生猪养殖居多,养殖场户数量最高时达480余家。但养殖过程中的气味污染、畜禽粪便、药物残留、动物尸体等问题,对水、气、土壤造成污染,影响了人居环境,阻碍美丽乡村建设。
为解决这一难题,江宁区财政安排2亿余元专项资金,整治关停环境脏乱差,但整改后仍不达标的养殖场有470家,拆除圈舍面积约30万平米,规模生猪养殖企业仅保留1家,同时严格控制散户养殖规模。
与此同时,江宁区以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重新构建养殖体系、科学划定养殖范围、从严规范养殖标准,对保留规模养殖场全部纳入环保监管,全部配套排污处理设施,全部实行实时监控。目前,江宁区所有规模化养殖场均已通过环保考核验收。
3.创新模式,利用粪污资源。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粪污处理问题需得到重视。针对这一传统难题,江宁区以“零污染”的目标、“零容忍”的态度和“零排放”的要求,采用“固体粪便堆肥+污水肥料化利用”“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分散利用”等工艺,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以达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目的。
在政府层面,一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支持规模养殖场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异位发酵和粪污贮存处理、输送利用及臭气治理等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强化执法监管,对养殖场污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拒绝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直排畜禽粪污的养猪场负责人进行严厉处罚,以起到震慑效果。
4.做精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和路线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遵循。畜牧业无疑是“产业兴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宁区紧盯地区特色,以“不求多,但求精”为宗旨,科学谋划布局,突出主导产品,加大财政扶持,提高准入门槛,加强服务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力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江宁牧源、禄口禽业、翠谷鸽业等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业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畜牧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