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秀芳(四川省梓潼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12月,四川省梓潼县创建了四川省首个国家无非洲猪瘟无疫小区。自2018年我国辽宁省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梓潼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实防控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持,有序推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梓潼县建成投产10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9个,生猪规模化养殖场238栋,生猪定点屠宰企业9个,有机肥厂3个,兽药生产企业5家,年产18万吨饲料厂1个,生猪全产业链实现闭环发展。2020年,梓潼县存栏生猪44.97万头,出栏生猪50.03万头。
梓潼县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为双指挥长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梓潼县农业农村局。梓潼县非洲猪瘟疫情应急指挥部强化机构、人员、经费、物资等要素支撑,会同县内相关企业成立无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工作专班,落实专人负责。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建设高质量无非洲猪瘟小区,常态化开展现场指导督查。
1.健全组织机构,夯实技术力量。设立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内设股室养殖业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6个镇(乡)畜牧兽医站等畜牧兽医机构。现有畜牧兽医工作人员116人,其中县级在编人员28人,镇(乡)畜牧兽医站在编事业人员98人。财政全额保障工作经费,年均预算1123万元。通过特聘动物防疫专员9名,招聘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1名和镇(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10名等方式充实动物防疫队伍。同时,整合正大集团核心技术骨干,联合开展无非洲猪瘟建设技术攻关。
2.强化资金支持,提升防控能力。整合各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用于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落实动物防疫专员工作补助27万元、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助77万元、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50元/人。设立具备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检测资格和能力的一级生物安全兽医实验室,配备3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名、本科学历1名),县财政年预算实验室运行经费10万元。2019年投入资金139.84万元用于实验室提升,配齐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大力提升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检测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要求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编制印发《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指引》。明确规模养殖场监管、屠宰企业监管、无害化处理监管、动物产地及屠宰检疫等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建立常态化培训和监管机制。制定基层队伍人才培养计划、畜牧兽医人员知识更新计划。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研讨交流、高等院校学习进修等方式对基层人员进行普遍轮训。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激励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先、评优和职称、职务晋升重要依据。
梓潼县聚焦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散养户、无害化处理场所、冻库、市场、饲料厂、有机肥厂、车辆洗消中心等重点场所,扎实开展监测排查,全覆盖日排查、日报告,严格屠宰环节PCR自检,按要求足额配备屠宰企业官方兽医,把好屠宰关口,防止问题猪肉流向市场,全面摸清生猪全产业链非洲猪瘟病毒污染情况。同时,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签署非洲猪瘟区域综合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工作组,组建县、镇(乡)两级技术辅导员队伍,组织开展本底调查,就非洲猪瘟检测、风险管理等技术措施进行应用与示范,为制定适合我国非洲猪瘟区域防控措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2018年以来,梓潼县开展非洲猪瘟疫情全覆盖监测排查,共采集7597份猪全血样、1936头份猪血清样、112份组织样品、112份鼻咽喉拭子、274份环境样品,其中重点对正大集团梓潼雷公山5000头种猪场采集2次共180份猪全血样,检测结果均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阴性。
1.坚持“四个到位”,狠抓全县常态化疫情防控。梓潼县坚持非洲猪瘟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生猪生产“两手抓”,将各项防控任务细化分解到每一个网格,用“小网格”撬动“大防控”。严格养殖、调运、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监管,做实做细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确保清净无疫。
一是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位。严格落实镇(乡)人民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县级部门监管责任和“两场”防控主体责任,落实951名网格员对梓潼县9329家生猪养殖场户和12个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实行“3+1”网格化管理。实行县级领导分片包镇(乡),镇(乡)干部分片包村,村社干部分片包组,驻场官方兽医负责屠宰企业。坚持“村村有人看、场场有人管”,严密监控动物疫病、生猪生产和调运情况。
二是“三大行动”工作开展到位。以“大消毒、大培训、大宣传”三大行动为抓手,强化知识讲座、技术指导、宣传培训和警示教育,提高全民防控水平和意识。常态化对梓潼县内交通要道、规模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拉网式、地毯式反复清洗消毒,实行生猪屠宰场、生猪及生猪产品交易市场有序休宰休市消毒。不定期集中两天进行全县总动员,对辖区内重点场所和关键环节开展全覆盖消毒,确保消毒工作推进一片,隐患消除一片。
三是专项整治到位。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组成的“百日行动”联合工作专班,在梓潼县主要交通要道对违法违规调运进行日常不间断巡查,严管严控生猪运输车辆。在高温高湿高传播风险期间设立并切实发挥跨县主干道检查消毒点作用,实行24小时对入县生猪和饲料运输车辆进行监管检查、消毒,最大限度减少疫病传播风险。
四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监管到位。梓潼县与三台县盛德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转运临时授权协议,认真编制印发《梓潼县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实施细则》,在梓潼县划分三个区域开展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转运工作,严格监管病死畜禽按照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进行处理。
2.分区管理,突出无非洲猪瘟小区全覆盖监管。梓潼县严格落实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动物防疫管理主体责任,指导公司将所属种猪场和所合作的生猪代养场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制定防控方案,结合各场实际制定“一场一策”防控方案。在种猪场外围设立生物安全区,安排专人分场内场外实行分区分类管理,重点从堵住传染源头、切断传播途径、提升生物安全(即:保护易感动物)三个关键环节加强监管。突出开展正大集团梓潼雷公山5000头种猪场无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全覆盖监管,对种猪场生产、防疫和人员等实行每月两次监督检查,将正大集团梓潼雷公山5000头种猪场无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作为全县一个缩影,打造成为标杆,推进无非洲猪瘟县建设。
一是完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标准完善防疫配套设施,科学合理布局生活区和生产区,设立消毒通道,以达到动物防疫条件作为种猪场开展养殖的前提,提升生物安全水平。
二是严格封场管理。任何人员、车辆不得随意进出,安排专人统一采购配送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经消毒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场;全场实行生猪只出不进,所有仔猪在断奶后经产地检疫合格方可调运至县内合作的生猪代养场。
三是强化消毒灭源。在生物安全区建设洗消中心,同时在跨县主干道和饲料企业建设洗消中心,实行三级洗消,落实专人严格对生猪及饲料运输车辆“一清洗、二消毒、三烘干、四检测”,经检测合格后的车辆方可投入使用,将病毒牢牢堵在场外。同时,严格按照非洲猪瘟防控要求做好场内场外环境常态化消毒工作。
四是严格划定种猪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域。组织县农业农村局专家会同公司结合周边地形和天然屏障等情况,科学划定雷公山种猪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强化当地群众宣传,设立值守点位和警示标牌,安排专人负责,禁止场外生猪及饲料运输车辆进入防控区域。
五是净化周边养殖环境。支持正大集团梓潼雷公山5000头种猪场采取市场机制,推动周边散养户弃养、退养生猪,清理周边养猪户共60户的育肥猪2725头、能繁母猪20头。
六是严格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加强培训,发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告知,严格监管种猪场按照技术规范处理病死及死因不明猪只。
七是严格动物卫生监督。对规模化猪场防疫设施运行、免疫、兽医工作开展、检疫申报、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兽药饲料管理、畜禽标识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从业人员管理、生猪生产等养殖档案建立和规范填写等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每月至少两次常态化督查。正大集团梓潼雷公山5000头种猪场各项防控措施到位,生猪生产稳定,未发现异常情况。
1.完善应急预案。对非洲猪瘟疫情组织管理、部门职责、疫情响应、疫情报告、应急处置、信息发布和科普宣传、善后处理、抚恤补助等进行明确。
2.充足应急物资。常年储备消毒药5吨、防护服1000件、口罩5000副、护目镜500个、手套1000双、鞋套1000双、消毒喷雾器10台,满足防控需要。
3.强化应急演练。组织人员参加省、市应急演练,制定规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实施方案,成立疫情控制应急预备队,制定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疫情监测、预警、确认与报告、疫情控制措施等各项制度,开展突发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梓潼县疫情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4.严格疫情报告。建立网格化疫情报告体系,当发现可疑病例时,网格员和村级动物防疫员立即报告镇(乡)畜牧兽医站,镇(乡)畜牧兽医站立即向县农业农村局和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所在地镇(乡)人民政府报告相关情况,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做好处置工作。同时,设立疫情防控有奖举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