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典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013
免疫治疗是指人为激活或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其配体1(PD-L1)结合,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避免过度免疫,而癌细胞钻了这个空子,自我生成PD-L1配体,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可以阻断PD-1受体与PD-L1配体的结合,帮助免疫细胞识别癌细胞,从而发挥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自首个PD-1/PD-L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于2014年12月上市以来,针对该靶点的抑制剂品种日益增多。目前,PD-1/PD-L1抑制剂耐药困扰着医学工作者,该治疗方法只对部分患者有效,9%~29%的患者甚至于治疗后出现肿瘤“超进展”[1]。因此,临床迫切需要掌握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耐药机制,然后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为癌症患者带来长期、安全、有效的生存获益。
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已被验证对多种恶性肿瘤有效,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目前已获批用于治疗肿瘤的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分为两类:①PD-1抑制剂。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西米普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卡瑞丽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②PD-L抑制剂。包括阿特珠单抗、阿维单抗、度伐鲁单抗等。
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清除细菌、病毒、肿瘤等“异己分子”,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免疫T细胞表面存在一种PD-1受体,这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其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抗原,调节T细胞的活性,最终杀灭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进化的过程中可根据PD-1受体进化出PD-L1配体,一旦PD-1与PD-L1结合,就会发出抑制免疫的信号,强烈干扰TCR的信号传导,导致免疫细胞无法识别癌细胞。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是针对这种结合而设计合成的特定蛋白质抗体,可阻断PD-1受体与PD-L1配体的结合,确保免疫细胞能够识别癌细胞,并恢复T细胞的活性,有效杀死肿瘤细胞。
PD-1/PD-L1抑制剂在多种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临床研究发现,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黑色素瘤的2年总生存率是55%[2];纳武利尤单抗治疗黑色素瘤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是32%,中位总生存期是37.6个月[3]。临床研究系列报道表明,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乳腺癌的总体有效率是18.5%,头颈癌是19%,胃癌是22%,而治疗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率超过80%[4]。虽然相比于靶向药,肿瘤免疫治疗的有效率并不高,但是PD-1/PD-L1抑制剂依然广受推崇,原因在于其安全性高,常见的不良反应只是头晕、乏力、发热、嗜睡、发炎、肌肉酸痛等,不会像传统化疗那种杀灭正常细胞,而且其对多种癌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自2014年至今,以PD-1/PD-L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临床效果,可是,其耐药现象也日益突出,成为癌症患者生存获益的最大障碍。该疗法只对部分患者有效,有的肿瘤甚至60%的患者耐药[5]。而且,一些初始反应良好的患者因获得性耐药而病情复发或进展。研究发现,其耐药机制非常复杂,与个体情况、遗传因素、肿瘤微环境、既往治疗方法都有关联。
总体来看,免疫应答是动态的、演变的,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耐药可在不同环节、不同情况下出现,从发生时间来看,具体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原发性耐药:肿瘤患者对初次免疫治疗并无反应;②适应性耐药:虽然肿瘤已被免疫系统识别出来,但是其通过适应免疫杀伤来保护自身;③获得性耐药:最初肿瘤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有反应,但后天性获得了某种抵抗本领,在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耐药,结果疾病复发或进展。临床治疗发现,以上3种类型存在交叉,令人难以分辨。
免疫治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肿瘤细胞、免疫微环境、宿主相关因素的影响。事实上,在免疫细胞灭伤癌细胞的过程中,PD-1/PD-L1抑制剂只是在效应T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这一环节发挥了作用,若其他环节出现问题,该抑制剂的作用就会受限。
在肿瘤细胞中特定的通路或基因会阻止免疫细胞浸润,或者抑制免疫微环境,使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难以发挥作用:①PTEN表达缺失与MAPK通路激活:PTEN表达缺失会使得PI3K通路增强,结果出现免疫治疗耐药。而MAPK致癌信号通路激活会使得VEGF、IL-8表达,进而拮抗T细胞的募集及功能。②WNT信号通路持续激活:β-连环蛋白是WNT信号通路的重要调节蛋白,肿瘤蛋白稳定β-连环蛋白,从而持续激活WNT信号通路,把T细胞排除在肿瘤的外面。③IFN-γ信号通路缺失:持续的IFN-γ暴露可能导致肿瘤细胞免疫编辑,IFN-γ通路相关蛋白突变与缺失,结果出现免疫耐药。④PD-L1表达上调:多种机制可能导致肿瘤细胞高表达PD-L1,结果抑制抗肿瘤T细胞的活化,使得免疫治疗缺少治疗反应。⑤其他内在的肿瘤耐药机制:一些特定基因呈现出固有的抗PD-1耐药特征,会优先表达在胰腺癌等对免疫治疗很少起反应的肿瘤上。癌细胞DNA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会影响抗原加工、呈递、免疫逃逸,导致免疫治疗耐药[6]。
(1)肿瘤抗原提呈出现缺陷:在抗原加工过程中,蛋白酶体成员可能出现功能缺陷,结果抗原提呈机制失效,无法把肿瘤抗原有效地提呈到细胞表面。在HLAI家族折叠与转运到细胞膜的过程中,β-2-微球蛋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B2M存在遗传缺陷,就会使得CD8+T细胞缺失识别功能[7]。(2)T细胞功能缺乏:在治疗过程中,T细胞往往改变自身的功能表型,结果丧失了杀伤活性。(3)肿瘤发生各种逃逸突变:①新抗原导致MHC分子提呈突变:MHC分子亚型具有多样性,新抗原前后氨基酸序列形成的表位也具有多样性,结果抗原提呈细胞难以有效递呈新抗原,导致出现免疫逃逸。②JAK突变和B2M突变:B2M编码基因突变,涉及到细胞毒性T细胞的逃逸机制;JAK1、JAK2编码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结果肿瘤细胞缺乏对IFNγ的响应。
根据老鼠肿瘤模型,耐药后肿瘤浸润T细胞上的TIM-3表达量显著升高,并且TIM-3配体Galectin-9的表达量也显著上调。此外,针对NSCLC患者采用anti-PD-1疗法获得性耐药,也检测到TIM-3的表达量显著上调[8]。
T细胞上有着众多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包括PD-1、CLTA-4、VISTA、LAG-3、BTLA、TIM-3、TIGIT等。在肿瘤微环境里,LAG-3、TIGIT、TIM-3高表达于衰竭或者失去功能的T细胞表面,联合受体阻滞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在阻断后可以改善NK、CD8+T细胞的功能,减弱Treg细胞的抑制。
根据老鼠肿瘤模型,如果阻断CD28-B7共刺激通路,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就会受到影响,结果对于anti-PD-1/PD-L1治疗的应答变低[9]。
①Treg即调节性T细胞,可借助直接的细胞接触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来阻滞T细胞的应答。因为CTLA-4高表达于Tregs上,所以anti-CTLA-4可以明显增加Teffs/Tregs的比例,使得肿瘤对于免疫治疗的应答升高。②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可分化为M1、M2,M1巨噬细胞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M2巨噬细胞则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由于M2的占比远超M1,一般TAMs数目越多,提示预后越差。③MDSCs在肿瘤中相当于免疫调节因子,能促进血管生长,也能促进肿瘤侵袭和转移。在肿瘤微环境中,生存率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的响应率都与MDSCs存在有关[10]。
为了减弱局部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肿瘤或巨噬细胞会释放一些免疫抑制分子或免疫抑制细胞因子:①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SF-1),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存活、增殖、迁移,CSF-1刺激的巨噬细胞群与癌症有关,导致病情恶化。②色氨酸为淋巴细胞内的主要养分,IDO-1酶如果过高,就会把色氨酸分解消耗掉,结果淋巴细胞失去作用,无法攻击癌细胞。③TGF-β可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刺激Tregs发挥免疫抑制作用,TGFβ高水平往往提示预后很差。④CD39、CD73都为核苷酸酶,CD39在细胞外把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单磷酸腺苷(AMP)转化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腺苷,再被CD73加工成免疫抑制分子腺苷酸。腺苷酸可借助A2B受体促进肿瘤转移,也可借助A2A受体抑制细胞毒活性和T细胞的增殖[11]。
有的特异性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对趋化MDSCs和Tregs到肿瘤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CXCR4的受体CXCL12可影响Tregs定位,从而达到免疫抑制的效果。
宿主的身体情况、肠道菌群分布、免疫状况、抗生素或激素药物使用情况等都会影响PD-1/PD-L1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初步筛选患者,发现优势人群、劣势人群的标记物。当前,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最佳获益患者有如下特点:PD-L1高表达,而且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存在;高肿瘤突变负荷(TMB);错配基因修复缺失(dMMR);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还可监测CD8+T细胞中CD39的表达情况,来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预后。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行,利用生物标记来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响应与耐药显得很有意义,免疫调节基因表达量、基因组标记、浸润CD8+T细胞的密度与分布等都可用作免疫治疗的生物标记[12]。
多数肿瘤治疗情况显示,单独使用PD-1/PD-L1抑制剂的有效率仅在10%~30%,而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率[13],因此联合治疗已是大势所趋:①联合化疗:化疗联用PD-1/PD-L1抑制剂,已在晚期非鳞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中应用,针对胃癌、肠癌、三阴性乳腺癌等也有较好的结果。②联合放疗:放疗联用PD-1/PDL1抑制剂,用于治疗肺癌,已经收到较好的疗效。PD-1/PD-L1抑制剂联合放、化疗能够释放抗原,协同增效,提升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便于围剿肿瘤细胞。③联合另外一种免疫治疗药物:当前,CTLA-4抗体联用PD-1/PD-L1抑制剂,已被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TIM-3抑制剂、IDO抑制剂等正在研发中,目前的临床样本说明,PD-1/PD-L1抑制剂联用TIM-3抑制剂,对于anti-PD-1疗法获得性耐药患者是一种较好的解决途径[14]。针对PD-1/PD-L1抑制剂被自身巨噬细胞吃掉的情况,可以开发人体使用的Fcγ受体抑制剂,并与PD-1/PD-L1抑制剂联用,从而提高PD-1/PD-L1的响应率。④联合靶向药:贝伐、阿西替尼、帕唑帕尼等抗血管生成药物联用PD-1/PD-L1抑制剂,已有较好结果,不过需避免不良反应[7]。⑤联合免疫细胞、溶瘤疫苗(T-VEC)、肿瘤免疫疫苗、表观遗传修饰因子、共刺激因子激动剂:正在探索中,技术尚未成熟。
根据个体化免疫微环境特征,研发活化T细胞、解除局部抑制性微环境、针对肿瘤细胞新抗原产生与递呈的药物,例如个体化肿瘤疫苗、溶瘤病毒、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等,改善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这些是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15]。
免疫治疗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传统格局,把治疗实体瘤引入了激动人心的时代,特别是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具有治疗多种肿瘤的潜力,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因此潜力巨大,备受瞩目,成为新一类抗癌疗法。可是,耐药性限制了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与应用,临床需要深入研究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治疗耐药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通过合适的生物标记来优选患者人群,指导联合用药和个性化用药,提高免疫治疗的响应率,使更多的肿瘤患者获益。未来希望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治疗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带动整个免疫治疗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有效性好、安全性高的一线广谱抗癌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