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素有“武陵第一峰”之称,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松桃、印江和江口三县交界处。这里,海拔500-2570米,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数黔金丝猴闻名世界。为了保护梵净山宝贵的地貌价值和生物资源,1978年在这里建立贵州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2018年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时,梵净山还是中国著名的弥勒道场,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是佛教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辉映的双重名山。
生物宝库,生态观鸟的好去处
还记得孩童时期,对于梵净山的认知来源于天气预报中蘑菇石的形象,以为梵净山就只有蘑菇石。2017年,我们非常荣幸参与了全国繁殖鸟类调查贵州样区的调查工作,曾四次前往梵净山开展鸟类调查,与那里的鸟儿结下不解之缘,对梵净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果说蘑菇石代表了梵净山独特的地貌类型与价值,那它的独特远非如此,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迸发着无穷生命力的野生动植物,更是梵净山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财富。
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植被类型和植物组成在海拔梯度上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从山麓到山顶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不同生物类群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据文献记载,梵净山现有野生种子植物2584种,中国特有种1010种,梵净山特有种46种,已记录的脊椎动物450种,是巨大而宝贵的生物宝库,同时,梵净山分布有野生鸟类237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4种,是省内外知名的鸟类天堂。
进入梵净山有印江和江口两条路可供选择,我们每次都选择从印江上山。这是一条容易被忽视的线路,多半是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及与金顶、蘑菇石等主要景点距离较远的缘故,平日里游客也远不及江口。不过,正因为这里远离人为干扰集中的区域,成全了众多偏爱清静的“鸟人”。当你漫步在清幽的林间,微风送来鸟儿婉转的鸣声,你循着声音的方向找去,在那枝叶间穿梭跳跃的小鸟也许会让你找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欢喜。所以,如果你预算了充足的野游时间,也想要一次远离喧嚣、清静自在的生态观鸟体验,我会推荐你去梵净山。
去梵净山观鸟需要做何准备?
如果你是入门观鸟者,首先,你得有一副双筒望远镜,一本轻量便携的图鉴,或者安装一款可查询的手机软件;如果你喜欢拍鸟,也可以带上一套长焦设备。考虑到路况和路程,不建议携带过于笨重的设备,轻装上阵才能避免因负荷过重带来的疲惫感。同时,药品、衣物等也是必备的。随着海拔上升,山里的温湿度变化较大,保暖措施要做好。梵净山年均温介于5.0~17.0°C,年降水量变化在1100~2600毫米,常年多雨雾。记得我们第一次穿越梵净山的时候,因偷懒少带了衣物而被山里的天气狠狠地上了一课。所以,出野外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大自然面前一定要学会谦卑。
此外,在出发之前掌握一些观鸟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先了解目的地的自然地理概况、鸟类名录和图鉴等,了解一些物种的分布特点、生态习性、种群数量等,或者听一些常见鸟类或目标物种的鸣声,都有助于你在野外快速定位和鉴别看到或听到的鸟类。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良好心态,享受观鸟带来的乐趣,不要过分在乎记录的物种数。
合理规划线路,尽享观鸟乐趣
去梵净山观鸟,最好的时段是鸟类繁殖季,有短途和长途两条路线可以选择。短途线路是从护国寺到棉絮岭,这条线路大约有3公里,除了步行,只有景区的交通车能够抵达,私车一律不能上山。长途线路是从棉絮岭经黑巷子、滴水岩至金顶,这条线路路程较远,大约有7公里,穿越需要4小时,主要以山脊小路为主,路况总体较好,都是为景区开发修建的木栈道和石梯。不管选择哪条线路,一定记得提前查询天气情况,并主动向保护区和景区管理部门做好报备,经管理部门同意后才能开展观鸟。
观鸟要赶早,我们一直相信“早起的鸟人有鸟运”,早起还能避开护国寺至棉絮岭路段交通车造成的影响。早上七点,从护国寺出发进入林区,一只铜蓝鹟唱着歌儿迎接我们,它生性胆大,不惧怕人,时而停在路边枝头,时而飞向空中捕食昆虫,又如一道蓝色闪电驱逐领地内的灰翅鸫。枝叶间的栗头鹟莺、棕脸鹟莺、黄眉林雀正在为“早餐”忙碌着,不时也会发出几声鸣唱。山路蜿蜒而上,从山麓的常绿闊叶林到中上部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再到山顶的高山灌丛,植被构成差异明显,栖居其中的鸟类也有所不同。沿途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绿翅短脚鹎、黄臀鹎、白颊噪鹛、棕颈钩嘴鹛等鹎类、鹛类,我们常把这些数量多、分布广、易观察的鸟种称为“菜鸟”,常备观鸟人无视。这并无歧视之意,只是大部分观鸟人都期待“一鸡顶十鸟”的惊喜(这是一句行话,意思是指观察到一种“野鸡”,堪比十种雀鸟)。这样的惊喜在梵净山是可以被满足的,灰胸竹鸡、雉鸡已经不“稀罕”了,如果天气晴朗,偶遇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的可能性也很大。
如果你选择长途线路,那最好在前一天入驻棉絮岭,因为景区交通车早上九点才会由护国寺发出。如果选择乘坐交通车上山,到时已是“鸟去山空”了。在野外,鸟儿们多以“鸟浪”的形式出现,在清晨的活跃度较高,到中午明显下降。以往穿越这条长途线路,我们都是借宿棉絮岭的管理站房,深夜刮大风,足以将门窗吹坏,时隔几年,不知道如今的棉絮岭住宿条件如何。尽管条件艰苦,但每次都非常期待着第二天早晨从鸟儿的“合唱”中醒来,然后踏上去往黑巷子的探索之路。这条线路主要沿山脊布设,沿途的高山植物尽管不如山下那样高大挺拔,但也足以将人和山路掩盖结实。光线从弯弯曲曲的树干间挤进来,犹如聚光灯一样照在红嘴相思鸟的身上,仿佛它就是舞台上的主角儿。褐头雀鹛和金色鸦雀同样喜欢在植被中下层的枝叶间跳来跳去,想要看清楚不难,想要拍好可费劲。在植被的中上层,黑头奇鹛正忙着从众多花序中揪出隐藏的虫子。对于具有一些观鸟经验的“老鸟”来说,通过鸟类的鸣声分辨它们的真实身份是件有趣的事儿。“布谷……布谷……”(大杜鹃的鸣声)“光棍好苦……”(四声杜鹃的鸣声)“老公公……”(中杜鹃的鸣声),这些平日里熟悉的杜鹃叫声在这里广泛分布,偶尔透过植被缝隙还能看见它们站在光秃秃的枝干上。
大约在这条线路的中端就是黑巷子了,也许是因为这段路植被比较茂密,林下光线暗淡,犹如走在黑暗的小巷而得名吧。黑巷子有一间小屋,由山下村中的一对夫妇承包了卖点饮料零食,所有的货物都是他们从山下一步步背上来的,这里是唯一的补给点。如果在这里歇脚遇见他们,就会和他们聊聊山里的所见所闻,听听他们与野生动物偶遇的故事。距离黑巷子不远的山脊上有一座凉亭,那里的橙翅噪鹛胆子大,经常可以近距离观察它们的外形和行为,比望远镜或者取景框中来得生动多了,但惊喜之余,还是多了一分担忧,因为这一现象不禁让我联想到黔灵山的猕猴。所以,建议保护区或者景区管理部门做好相关科普教育和标识标牌,观鸟人或者游客不要投喂野生动物,保留它们的野性才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健康发展。
滴水岩名副其实,穿过岩壁下方的时候记得撑伞,护住自己的设备以防淋湿。岩壁上栖息着无数的烟腹毛脚燕,它们的巢穴就筑在岩缝中,它们中有的正在往外飞,有的正在空中飞行捕食,还有的正欲飞回巢穴,忙碌而不显杂乱。岩壁下的枯枝上偶尔停留一两只栗腹矶鸫,它腹部栗色与背部的蓝色羽毛形成强烈对比,在野外很难不被发现。路边的乔木中下层常有成对的蓝短翅鸫忙碌觅食,由于它们生性机警,不容易看到。灌丛或竹丛上经常停栖着几只白领凤鹛,在我们看来,鸟类中具冠羽者自然多增几分气质。过了滴水岩,距离线路终点金顶也不远了,金顶是梵净山的重点旅游接待区,人为活动频繁,鸟类种类和数量都不多。
走自己的路,留意潜藏的危机
在野外,保证自身安全是首要的,哪怕你沉醉于观鸟无法自拔,也千万别忽视这一点。夏季的梵净山除了是鸟类的天堂,也是蛇虫活跃的季节,路边的树枝、草丛或枯叶中可能暗藏危机。还记得当年在护国寺和黑巷子附近偶遇竹叶青和菜花原矛头蝮捕食的场景,尽管保持了安全距离,但那种汗毛竖立的感觉至今还难以忘记。据文献记录,梵净山有30多种蛇类,毒蛇有6种,尽管分布数量不多,但依然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在路上遇到它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尽快离开。沿途铺设了完善的旅游步道系统,在步道上足以观察到两侧的鸟类,尽量不要走进树林,侵占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都说观鸟是进入大自然的门票,但没说这是通票。
心怀敬畏,和谐致远
每次站在梵凈山上放眼望去,眼前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和神秘色彩,惊叹于大自然的精致与巧妙。尽管我们已去过多次,但依然还是想再去,希望以后能不带任何工作,仅仅是轻松自由地体验观鸟的乐趣。每次去梵净山观鸟都有不一样的惊喜,都能极大地满足自己的探索欲,但兴趣之后,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由于自身渺小和无知带来的些许恐惧。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战胜自然的心理早已被证明是不可取的。于我们,梵净山是生态观鸟和自然体验的理想场所,也是洗去浮躁和净化心灵的清幽之地,当然,我们更希望这里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典范。(作者分别为:张海波: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 胡灿实: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博士 副教授; 粟海军: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博士,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