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斌斌, 张花菊, 孙红霞, 李志钢, 王琳琳, 宋 博, 王金楠, 石育铭
(平顶山市畜牧技术推广站,河南 平顶山 467000)
作为全国八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的郏县红牛,因原产地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毛色红润而得名,又因血统高贵、品种纯正、品质优良,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命名的地方优良品种。平顶山历届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郏县红牛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郏县红牛已成长为国内知名的纯正民族品牌。尤其是近年来,郏县以创建国家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抓手,立足“郏县红牛”特色优势,扩规模、提品质,积极走高端、品牌、专营道路,倾力打造红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郏县红牛产业已成为郏县乃至平顶山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县域经济重点产业、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本文将深度分析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围绕产业发展难点,提出扶持政策建议,以期支持郏县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将郏县红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来推动,加大了政策资金支持,也得益于近年来肉牛产业效益持续向好的影响,郏县红牛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郏县现已建成红牛规模养殖场95个、养殖专业户268户,存栏6万头以上;并成功获批3000万元的省级《郏县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和2500万元的国家级《河南省豫西南肉牛产业集群项目》。郏县红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
平顶山市郏县红牛良种繁育中心于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郏县红牛保种场,并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核心育种场,现存栏225头,累计向社会提供优秀母牛300余头、培育种公牛62头,与洛阳、南阳、许昌种公牛站合作制作冻精90 000余剂。市农业农村局在郏县的薛店、茨芭、渣元、白庙等8个重点乡镇建立了500头基础母牛核心群,指导养牛户开展群选群育;制定发布了《郏县红牛》、《郏县红牛饲养管理技术规程》《郏县红牛高档肉牛育肥技术规程》等省市地方标准,指导养殖户科学饲养;与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牧业经济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组织开展了郏县红牛种质特性、生长发育、肉用性能、分子遗传学等相关研究,为郏县红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成功开发出以雪花牛肉为主的郏县红牛高档牛肉产品,破解了郏县红牛效益低、发展难的瓶颈。
经过近年来努力,郏县红牛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集繁育、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郏县从事红牛养殖农户达1万家以上,繁育犊牛,是产业链的最前端;专业育肥企业分别走传统育肥和以生产雪花牛肉为目标的高端育肥的路子,是产业链的中端;屠宰加工企业集屠宰加工、成品销售为一体,是产业链的末端,形成了农户养母牛、育肥企业集中育肥、屠宰企业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是最经济、效率最高的产业模式。
2019年,郏县红牛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0.25亿元;2020年9月,郏县红牛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2020年全国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郏县红牛雪花牛肉荣获了“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和全国最高奖“综合评价优胜奖”;在2020年度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郏县红牛雪花牛肉被评为“推荐名品”。在业内享有盛誉,在国内初步打响了知名度。
产业链最前端缺失,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少,缺少种植和加工优质饲草的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目前红牛养殖粗饲料来源杂,以简单轧短的小麦、玉米秸秆,花生秧等为主,部分使用稻草;青贮玉米在稍大型养殖场也得到较为广泛应用,但制作质量参差不一,品质难以把控。同时郏县红牛保种场的保种供种能力因受硬件条件的限制仍较为有限。基础母牛的养殖规模仍较小,每年可提供的优质纯种犊牛数量少,难以支撑整个红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大力发展郏县红牛产业,平顶山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肉牛奶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平顶山市郏县红牛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郏县出台了《振兴郏县红牛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等文件,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了政策激励方法。但由于郏县红牛繁育基地主要以分户繁育为主,大部分郏县红牛养殖户不具备享受国家、省级优惠政策的条件,而市、县两级激励政策力度小,难以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针对郏县红牛存栏量偏少的问题,郏县政府出台了饲养郏县红牛母牛生犊牛及销售犊牛给本县示范带动企业的补贴政策,但由于政策落实不及时,影响了农户养殖郏县红牛的积极性和郏县红牛产业发展。
近年来,通过在国内大型会议、展览会、媒体进行宣传推介,郏县红牛获得了诸多荣誉,在国内初步形成了知名度,高档雪花牛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但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没能形成雪花牛肉的产品标准体系,同时也受产量限制,难以在更大市场上形成影响力。
政府要研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激励机制,出台培育优惠政策,降低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享受补贴政策门槛要求[1],支持牧草收储,肉牛繁育、屠宰加工的点企业发展,提高企业、养殖大户的积极性[2]。目前郏县红牛产业实施的是“示范带动企业+合作社+农户”主体分工协作的模式[3],示范带动企业出养殖技术和种牛、合作社和农户出资金和劳动力,出栏后由企业进行回购,此模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牛的价值高,普通农户难以承受,即使部分农户资金较为充裕也养不了几头,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政府搭建银企沟通合作平台 , 协商解决红牛养殖企业 “ 融资难 ”“ 贷款难 ” 的问题[4],协调金融机构扩大专门支持郏县红牛产业发展的养殖低息或者无息贷款的规模,扩大如郏县信用联社推出的“金燕红牛快贷”,邮储银行郏县支行推出的“政银担”、“农贷通”,农业银行郏县支行推出“惠农e贷”等贷款产品的支持范围及规模,支持合作社和养殖大户的发展壮大。同时政府出台红牛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部资金流入红牛产业。同时,政府可支持以郏县红牛肉为特色的餐饮业发展,做大做强服务业,实现三产联动,延伸产业链条。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科技人才,只有增加科技人才的数量才能使产业有一个质的提升[5]。政府要牵头搭建科研创新平台,引入科研院所,切实强化科技创新的智力支撑,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依托平台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养殖场户、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三个层次的培训,从养殖技术、产业理念全方面提升其素质水平,促进郏县红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建立红牛产业发展联盟,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红牛产业化联合体,全面推动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协调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分配 , 强化合作[6],助力我市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红牛产业发展联盟,积极探索红牛品牌准入制度。郏县红牛品牌被选入“2019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估值10.25亿元,红牛产业前景非常广阔,面对这样一个诱人的大蛋糕,只靠企业自律是不够的,目前亟需一个科学的品牌准入制度,避免市场上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产业发展联盟,研究探索品牌准入制度,保护郏县红牛品牌的价值。二是建立红牛产业发展联盟,研究制定高档肉牛的饲养规程和雪花牛肉的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产业发展联盟,聚合、共享全产业的智慧和成果,为郏县红牛在饲养、屠宰和产品提供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依据,在红牛品质把控上带上一顶“紧箍咒”。三是建立红牛产业发展联盟,指导产品标准市场定价,保障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发展联盟根据红牛市场定位,对肉质分级标准进行定价指导,保持红牛产业市场稳定,避免定价虚高及价格竞争对红牛产业造成品牌损失,保障红牛品牌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