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3-27 21:23曹宏斌刘娜娜马永仁
草食家畜 2021年6期
关键词:庭院种养蛋鸡

曹宏斌,刘娜娜,马永仁

(1.新疆畜牧科学院,乌鲁木齐830011;2.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由此形成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缺乏协调互补的“种养分离”模式,产生种、养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割裂、资源浪费、能量高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1-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衔接的生态农业模式将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当作种植业的肥源,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消纳养殖业废弃物,使物质和能量在动植物之间进行转换[4,5],这既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6]。而喀什地区地处祖国的西部边陲,是典型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多年来,国家、自治区高度重视南疆四地州尤其是喀什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7],但如何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来之不易的成果,引导促进广大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持续增收,成为喀什地区当前面临和急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农业作为喀什地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推动了地区国民经济增长,但现有的农业生产中种植业、畜牧业未能有效结合,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8],因而积极探索并构建特色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对保障种植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深远意义。

南疆贫困地区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亟待解决,虽然当地加大了对畜禽养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技术探索和财政扶持力度,畜禽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水平得到提升,但畜禽养殖“小规模、大群体”模式没有改变、种养结合“闭环”还未形成、畜禽粪污的污染隐患没有根除[8-10]。因此要彻底解决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除了要做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外,最根本是要解决末端利用的问题,亟需为种养户打通“种养结合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种养双赢的“闭环”。鉴于此,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循环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以喀什地区巴楚县为研究区,以巴楚县的“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和庭院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深入探究这两种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情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适用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为新疆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

1.1 模式介绍

1.1.1 蛋鸡养殖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推进精准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12)村充分依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在巴楚县委、政府和色力布亚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聚力3万只蛋鸡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建设,养殖场总占地面积12亩,规划分三期建成三栋万只蛋鸡舍。2020年,已完成万只蛋鸡规模化养殖示范场两期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营生产,其中包括鸡舍1 458.75 m2,配套建设消毒室、饲料库房、值班室、蛋品库房、视频监控和发电机房,配套养鸡设备、饲料加工设备、粪便处理等设施设备;完成硬化1 060㎡,建成围墙500 m和15方备用水池一座;建专用供电线路700米和铺自来水管道800 m,备50千瓦发电机1台。年可饲养高产蛋鸡1.8万羽,产鸡蛋300余吨,已注册“色力蛋”商标。2021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实施了万只蛋鸡场改扩建项目。新建全自动蛋鸡舍1栋,改建鸡舍2栋,饲养规模由1.8万羽提升至5万羽。

1.1.2 有机肥加工

为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20年,在“万只蛋鸡规模化养殖示范场”基础上,实施有机肥加工项目,建成300 m2的有机肥棚1座,包括成钢架结构棚、地面硬化和围栏建设;购置鸡粪无害化处理与有机肥生产设施设备;完成有机肥包装袋的设计及加工。有机肥加工建设项目已于2020年5月完成并投产,占地1亩,已生产纯有机鸡肥40余t。

1.1.3 特色种植,延伸产业链

开展农业内部融合,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的成功经验,围绕好肥料要与好种植业端融合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特色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实现循环经济。

一是实施玫瑰花特色种植。2020年,引进四季食用玫瑰花苗圃2 000株,在种植合作社及农户庭院进行试种,施有机鸡肥,探索玫瑰花对普通地、复垦地、盐碱地等各类土壤条件的适应性,试种结果表明玫瑰花在色力布亚镇12村可以种植且长势良好。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2021年,实施玫瑰花特色种植项目,开展大田集中种植玫瑰花11亩,并在村主干道沿线路两边,村民庭院空地,假山等区域开展种植近4亩,新种植四季玫瑰达15亩。

二是大力发展大棚种植。围绕12村“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种养循环模式打造的目标,自2018年开始,引导部分致富带头人建设大棚,开展大棚育苗、反季节蔬菜种植及蘑菇木耳种植等探索,成立种植合作社,2020年,12村依托种植合作社已建设大棚3座,主要开展蔬菜育苗、玫瑰花扦插育苗,反季节草莓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蘑菇、木耳种植等,已培养10余名具备大棚种植经验的致富带头人。2021年,围绕种养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对庭院大棚建设的宣传和引导,给予每个大棚3 000元补贴的政策激励,带动更多村民依托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大棚种植,大棚已发展至30个。发展大棚种植,可为色力布亚镇及周边老百姓均衡提供高端产品,丰富群众菜篮子,推动种植合作社发展壮大,带动大户、边缘户、关爱户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探索草莓种植采摘项目。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探索休闲观光农业,2020年,派人到乌鲁木齐草莓种植基地考察学习,并引进水果草莓2 700珠,利用学习的种植技术,在温室大棚进行草莓试种,草莓成活率达95%以上,草莓长势良好。2021年,草莓吸引本村及周边群众前来观赏采摘,效果良好。

1.1.4 林下健康养殖

项目所在区林地资源丰富,有核桃871亩、红枣161亩。2021年4月,合作社鼓励村里的养殖能手利用自家的核桃林尝试开展核桃林下黑鸡养殖,共养殖1 000只。养殖品种为旧院黑鸡,旧院黑鸡因原产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旧院镇而得名,是一个肉蛋兼食型品种。全身羽毛黑色带翠绿色光泽,乌皮,乌羽,乌肉,乌骨,乌内脏,蛋壳浅褐色,少数绿色。被中科院命名为:“世界稀有,中国独有,万源特有”,素有生命之源绿色食品之美称。1983年列为全国地方优良品种。旧院黑鸡肉和蛋的硒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均远高于普通土鸡和良种鸡。旧院黑鸡个体较大,是一个优良的地方鸡种,具有大、早期生长快、出肉率高、蛋大、遗传性稳定、耐粗耐寒等特性。成年公鸡为2.61 kg,母鸡为1.76 kg。旧院黑鸡生长速度快,6月龄公鸡达成年公鸡体重的85.05%,母鸡相应为88.64%。旧院黑鸡年产蛋平均100枚左右,平均蛋重54.6 g,最大达74 g,蛋壳浅褐色,营养价值高,养殖前景广阔。

1.1.5 产品加工

随着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业的发展,产品日益丰富,合作社认识到开展产品加工、包装设计的重要性,2020年,建成新疆玫瑰花系列产品(玫瑰花茶、玫瑰花酱等)生产加工间1间,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色力臻品”母品牌,进行玫瑰花茶、玫瑰酱、玫瑰蜂蜜包装袋、包装盒图案等设计,形成美观大方、色彩夺目、强吸引力的包装,为提升产品档次、打造本村特色、提高产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1.2 示范带动作用

1.2.1 壮大村集体经济

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得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在目前生产经营模式下,养鸡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随着2021年改扩建项目的投产,将进一步稳定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此外,有利促进了本村劳动力就业,蛋鸡规模化养殖场每年可提供长、短期就业岗位近10个,每人月收入达2 700元;为10个低收入、弱劳动力村民提供鸡蛋销售岗位,每人月收入1 500元左右。

1.2.2 经济效益突出

2020年,养殖场饲养峪口金粉一号蛋鸡1.69万羽,产蛋率90%,日产蛋量1.6万枚,日销售额达8 000元;鸡场一年鸡粪产量400 t左右,加工成纯有机鸡肥180 t,年增收30余万元;鸡粪加工成有机肥,改善了养殖场的养殖环境,也减少了蛋鸡死亡率,增加产蛋率,提高养殖效益近10万元;通过推广有机肥,促进种植业增收达20余万元。

1.2.3 生态效益明显

“蛋鸡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固液分离设备将畜禽粪液分离后借助专用发酵菌在发酵床中发酵产肥和阳光温室、高标准农田互为结合,形成种养结合,一方面解决了养殖场畜禽粪便带来的污染,改善养殖场的卫生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将粪污转变为有机肥,可降低种植业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反季节、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产出。在改变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对促进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利用、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2.4 社会效益显著

开展种养结合循环,一方面,实现了“种养结合、废物循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可控、区域种养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的目标,对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明显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为加速推进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新疆畜牧科学院派出专家服务团队3人蹲点开展工作,对蛋鸡高效养殖、规模化蛋鸡场生产运营管理、鸡粪发酵处理等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同时联合新疆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开展鸡粪腐熟发酵处理和科学日粮配方等联合攻关,通过点面结合,精准施策,为12村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对实现产业扶贫,推进产业振兴意义重大。

1.2.5 培养致富带头人

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热西提,男,42岁,维吾尔族,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12)村村民。通过鼓励其充分利用庭院大棚(180 m2)、棚圈(80 m2)、空闲地发展庭院种养循环经济,其在大棚里开展育苗、蘑菇、草莓等种植,棚圈养羊、鸽子,2020年,家庭人均收入达16 000元。由于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热西提在种植业方面发挥致富带头作用,他被推选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组织成立“巴楚县绿森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热西提当上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带动本村68户种植户开展特色种植和庭院种植。村里建起了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阿布都艾尼·阿布都热西提作为种植能手经专门培训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真正实现了由农民向带头人的转变。

1.2.6 提高了社会影响力

2020年,巴楚县秋季农业观摩会在项目示范点召开,县委书记带领县四套班子、各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进行观摩,对初步建立起来的蛋鸡养殖+有机鸡粪加工+特色种植业(玫瑰花等)的种养循环经济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延伸产业链,打造种养循环经济示范点,推进了2021年300万鸡场改扩建项目的落地。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调研中,对巴楚县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12)村的蛋鸡高效养殖、粪污循环利用开展有机肥加工、引进北疆四季食用玫瑰并在南疆试种成功、探索研发玫瑰花产品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希望能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点。通过领导调研、媒体宣传推介,2020年10月~2021年6月,项目示范点累计接待各类观摩学习团队28批次700余人次。创新理念和模式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源源不断的观摩学习,激发了本村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和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项目实施对喀什地区种养循环模式的构建及示范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2 庭院种养循环经济模式

2.1 模式概况

喀什地区是典型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立足区域气候干旱,风沙天数多,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严重的自然资源禀赋,结合千家万户散养的畜牧业特点和农民喜欢在庭院种树等生活习惯,在脱贫攻坚系列政策的引导下,2020年底,喀什地区所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农户实现安居房全覆盖,有了围墙和庭院。按照“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政府帮助农户科学划分庭院功能区,引导农户在自家庭院房前种植果树、建小拱棚蔬菜,房后建棚圈,初步形成“前有房、中有园、后有圈”的农家院模式,实现种植、养殖协调发展,助力农民实现“房前屋后、茶余饭后、足不出户、增收致富”,该村已成为喀什地区乃至南疆的一大特色。

“前有房、中有园、后有圈”庭院循环经济模式为农户充分利用自家庭院棚圈开展牛、羊、鸽子等养殖,规模一般在牛2头,羊10~20只,鸽子10~30对,利用自家庭院进行蔬菜、果树及部分饲草种植,一般0.1-0.3亩。种植业生产的青贮玉米、苜蓿、田间低头杂草、蔬菜叶及玉米秸秆、小麦秆等作物秸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来源开展庭院养殖;同时农户将养殖畜禽形成的粪便储存起来为庭院中蔬菜、牛羊畜草施肥,这些作物基本满足家人的食用和畜类饲养,由此形成“种菜、养殖”在庭院内的循环。该模式提高了农户庭院的利用率,美化了庭院环境,也满足了家庭蔬菜、肉类、蛋、奶的日常需要,已成为家庭增收的重要渠道。

2.2 典型案例

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12)村位于巴楚县位于色力布亚镇西南方向,距镇政府4.5 km、距巴楚县城115 km。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414户1 530人,其中农业户籍408户1 478人,属于一般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784人,截至2020年10月,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197户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脱贫。全村有耕地面积4 225.2亩,主要种植棉花、小麦、红枣、核桃。

在庭院种养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阿勒台开斯克(12)村充分依托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扶持政策支持。一是鼓励发展庭院种植。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建设大棚和庭院小拱棚,目前共建成大棚30座,每个大棚面积在100 m2左右;农户庭院共建有小拱棚215座,每户小拱棚面积在0.1亩到0.3亩不等;房前屋后累计种植油桃2 500棵,葡萄3 000棵;该村60%以上的户建立大棚或小拱棚,90%以上的户开展庭院种植,庭院种植发展迅速。二是注重庭院养殖。全村有棚圈农户287户,占全村农业户籍的70%,户均棚圈面积在30 m2~90 m2;全村有养羊户135户,养牛户55户,养鸽子户55户;户均养羊10只,养牛2头,鸽子40只。全村共养羊1333只,养牛109头,鸽子1150对。三是依托科技,提高庭院养殖水平。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及派出单位的支持下,近年来,持续推进畜牧业“四良一规范”示范户创建,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四良一规范”户115户,通过邀请专家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培训和举办观摩会,本村羊的良种、良法、良料、良舍和规范化防疫水平显著提升。四是依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提高庭院种植水平。2020年,争取并建成巴楚县阿勒台开斯克(12)村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村里2名种植能手经专门培训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围绕庭院种植,建立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的服务机制,辣子、西红柿、小白菜、大白菜、恰玛古、萝卜等各类蔬菜不间断种植,解决村民自己蔬菜消费,富余部分销售给工作队、结亲干部、巴扎等,增加了收入,其中大棚种植户户均增收在1~3万元,小拱棚户均增收在500~1 000元。

2.3 取得成效

2.3.1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实现庭院种养循环

喀什地区是典型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天数多,土地荒漠化、沙化、盐碱化严重,结合千家万户散养的畜牧业特点和农民喜欢在庭院种树等生活习性,引导农民在自家庭院房前种植果树、建小拱棚蔬菜,房后建起了棚圈。形成“前有房、中有园、后有圈”的农家院模式,已成为喀什地区乃至南疆的一大特色。

2.3.2 促进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加收入

“庭院种养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当地发展庭院经济的基础上,通过整合院落中的土地、人力资源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种养结合型模式。庭院种养结合模式的农户,种植业方面普遍进行蔬菜种植、菌类培育等,养殖业主要依据自身经济条件养殖羊、牛、鸡、鸭、鹅等畜禽。庭院种养结合模式对农户而言意义重大,采用庭院经济种养结合模式,农户的收益方式逐渐多元化,由传统的单一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获取收益向现代化的种、养殖结合共同获益转变,农户收益显著增加,同时种植和养殖的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营风险。

2.3.3 降低污染,提高畜禽粪便资源利用率

传统的农户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由于量不大,出售或规模化施肥均不够,大部分选择自然堆放在圈里,容易产生污染和寄生虫孳生,造成人畜危害。庭院种养结合农户则可充分利用少而精的特点,将自家养殖产生的粪便及时施肥到自己庭院菜园里,既可减少粪便产生的污染,也可促进作物生长。

3 机制探索

3.1 建立科技培训长效机制

一是充分依托新疆畜牧科学院访惠聚派出单位后盾优势,为色力布亚镇阿勒台开斯克村的蛋鸡标准化养殖、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人才培养提供“送进来”技术指导服务与培训;二是依托平台形成良好的观摩学习机制。村党总支充分依托蛋鸡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玫瑰花种植示范基地、大棚连片区,常态化组织村里的党员、团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进行观摩学习,通过了解规模化蛋鸡舍自动投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自动降温及除臭系统、有机肥生产、玫瑰花种植、大棚种植、玫瑰花产品加工,让大家亲自体验依靠科技实现万只蛋鸡舍无臭味的现实性,通过学习有机肥加工,如何依靠科技实现变废为宝;通过参观科学种植,介绍玫瑰花亩均效益,提高村民开展高效特色作物种植的决心和信心。

3.2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蛋鸡规模化养殖场、有机肥加工厂结合产业特点、村情民情,建立“合作社+科技服务团+龙头企业+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的运营模式。新疆畜牧科学院的科技服务团队负责蛋鸡场的技术服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蛋鸡养殖场饲料供给和技术支撑;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金、项目、信息等优势,为养殖场建设、规划、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村党支部负责协调土地使用、水、电、路等建设;合作社由种养殖大户牵头,一般户、贫困户共同参与组成,合作社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在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下,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机制,有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产业辐射带动力,推进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

3.3 探索经营收益分配模式

鸡舍、有机肥加工厂等所属基础设施、设备等全部固定资产归村集体所有。为确保蛋鸡规模化养殖场的科学、高效、可持续运转,助推蛋鸡及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为12村稳定扶贫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该村访惠聚工作派出单位新疆畜牧科学院与色力布亚镇经友好协商达成合作协议,由新疆畜牧科学院所属企业乌鲁木齐市民升源物业服务公司承包12村万只标准化蛋鸡规模养殖场并负责该鸡场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承包经营。色力布亚镇支持新疆畜牧科学院采取独立核算、派人管理的承包方式经营12村万只标准化蛋鸡规模养殖场,并在生产协调、水电保障等方面给予协助支持。鸡场承包经营方(乌鲁木齐市民升源物业服务公司)每年11月30日前将当年承包费15万元交色力布亚镇财政所作为12村委会当年的集体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所有权归全体村民所有。色力布亚镇承诺在镇财政所为该笔款项设立专户监管并全部返还12村支配使用,由12村“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共同研究开支,主要用于群众工作经费。

4 经验总结

4.1 访惠聚工作派出单位支持

一是资金支持。自2016年开始,“访惠聚”工作派出单位新疆畜牧科学院通过项目、资金等支持累计达350余万元。二是人才支持。自2016年开始,新疆畜牧科学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每年派出技术服务团队长期蹲点开展技术服务与管理,包括鸡场的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确保鸡场的生产、效益和村集体收入稳定。三是项目支持。访惠聚工作派出单位新疆畜牧科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单位优势,争取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项目、自治区公益性项目开展有机肥加工、饲料加工、种养循环模式研究示范等工作,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村党总支引领促发展

要想富的快,全靠车头带。项目示范所在村阿勒台开斯克村党总支(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严格按照确定的围绕蛋鸡规模化养殖,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给予蛋鸡养殖场及后端有机肥加工场建设和发展以人力、物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支持,另一方面,主动拓展思路,鼓励村民成立合作社,开展大棚种植,实现种养循环。同时鼓励村民开展核桃林下养殖,围绕蛋鸡养殖,千方百计延链条,促增收,取得实效。

4.3 行业部门及乡镇高位推动

实施鸡场扩建项目,蛋鸡规模化养殖场及其延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治区、地区、巴楚县及色力布亚镇的高位推动。2021年,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实施万只蛋鸡场改扩建项目。新建全自动蛋鸡舍1栋,改建鸡舍2栋,饲养规模由目前的1.8万只增加到5万只,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可加快周转,有效解决了2栋鸡舍条件下存在的间歇期断档问题,即从本批淘汰蛋鸡出售—消毒空圈—下一批鸡苗进圈—产蛋需将近4个月的时间,导致鸡蛋市场供应断链,鸡蛋销售人员无鸡蛋可卖、就业人员收入不稳等问题;鸡场的改扩建,可以稳定市场鸡蛋供应,确保鸡场及带动上下游劳务人员就业稳定,持续增收;配套鸡场改扩建,实施鸡粪有机肥加工,可延伸产业链,提高副产品增加值,变废为宝,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扩建项目,可增加鸡场用工量,开发鸡蛋销售岗位10余个,扩大就业、巩固脱贫成果,促进种养循环,增加村集体收入。

猜你喜欢
庭院种养蛋鸡
蛋鸡多产蛋要过三道关
春季蛋鸡养殖三防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回到庭院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庭院
庭院中的童年
蛋鸡和肉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