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中心外膜脂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2021-03-27 13:06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外膜内脏硬化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西医教学部,山东 烟台 264199)

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心脏的内脏脂肪组织,位于心肌和心包之间,通常分布在房室沟、室间沟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等位置[1]。EAT起源于内脏胸膜中胚层,由脂肪细胞、神经节、神经、炎性细胞、间质细胞和免疫细胞组成[2]。EAT体积占正常心脏体积的15-20%,质量占总脂肪质量的1%[3]。EAT的生理作用是为心脏提供机械保护,同时充当心肌的能量来源并产生抗炎性脂肪因子发挥心脏保护作用[2]。EAT具有高代谢活性,能够合成并分泌诸多生物活性因子,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途径转运到相邻组织中[2]。由于缺乏解剖学屏障,EAT分泌的因子可直接进入心肌和冠状动脉腔,从而发挥其生理或病理生理作用。

一、EAT与冠状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

既往研究发现,超声测量的收缩期末EAT厚度与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有关[4]。另一研究发现,即使是体质量正常的CAD患者,其EAT厚度也显著增高,提示心外膜脂肪显著增厚可能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5]。EAT的体积不仅与CAD有关,而且与易损斑块的成分有关,这可能会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6,7]。最近有两项荟萃分析进一步探讨了EAT量与CAD之间的关系。程勇等纳入了19篇文献,包括CAD组5129例,非CAD组7434例,结果发现CAD组EAT厚度和体积均大于非CAD组,认为基于CT测量的EAT与CAD存在相关性[8]。袁帅等纳入了21篇文献,包括4049例患者,结果显示,冠心病组患者超声心动图与CT测量的EAT厚度值均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认为超声心动图或CT测量EAT厚度应用于冠心病诊断及风险分层上有一定价值[9]。

近期也有一些结论不同的报道。Tanami等发现,在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EAT体积与CAD的存在和严重程度或心肌灌注异常无关。EAT体积的临床意义仍不确定,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病理生理学有关,而不是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存在有关。另一研究以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磁共振测量和计算EAT体表面积质量指数(EATMI),发现两者之间的EATMI无显著差异,也不支持EAT增加在CAD发病中的作用。

二、EAT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EAT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与炎症因素有关。EAT分泌的脂肪因子可以激活单核细胞,通过其对冠状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10]。有学者术中取冠心病患者和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和胸腔脂肪,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位置的脂肪中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此处磷脂酶A2(PLA2),发现冠心病患者的MM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LA2均显著高于瓣膜病患者,并且MMP-2、PLA2是发生血管代偿性扩张的独立影响因素,认为心外膜脂肪中炎症因子是纤维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影响因素。此外,EAT中的巨噬细胞(M)也参与了病理性炎症。M可以处于不同的极性状态,M1能够促进炎症因子产生,而M2能够产生抗炎因子。有动物实验发现,肥胖大鼠EAT组织中巨噬细胞数量增多,但M2数量相对减少。总之,从抗炎表型转变为促炎表型是EAT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

结语

内脏型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腰围是预测腹部脂肪量的最佳人体测量指标,然而仍然不够精确。影像学可以更精确地测量内脏脂肪,EAT作为内脏脂肪的一部分,可通过超声、CT或磁共振进行准确的测量,在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与进展方面可能优于全身内脏脂肪。此外,EAT是可以改变的,将来有可能成为干预目标,通过减肥或药物来改变EAT厚度,进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这需要前瞻性的纵向研究去证实。

猜你喜欢
心外膜内脏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再生
心外膜在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空心猪
多发内脏动脉瘤合并右侧髂总动脉瘤样扩张1例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好吃的内脏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心外膜脂肪厚度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