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比如:张玉丰的《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一书中关注了教育热点,文化要义,模式创新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1];管永刚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析论》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强化主流思想、强化价值观等问题[2]。但在高职生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中更应注重符合高职生学习层次与接受能力的任务驱动、兴趣驱动,沉浸以及体验等模式方法。
任务驱动模式,兴趣驱动模式,沉浸模式和体验模式。是新时代高职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模式,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具体要求为指导,转变以单一讲授为主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有创新意义且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职生思政教育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扭转教师主动传授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并长期处于被动学习和被动思考的状态。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以指定任务、问题导向任务、分组讨论任务、自行分配任务等方式创建"任务"目标和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带着任务运用互联网等多渠道平台,以多种形式在思政学习中获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正确认知,同时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能力。
“问题导向任务”不是单一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向任务”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一个问题的追根究底的连环探究的教学模式,在问题的探寻下,形成“关联问题链”与“关联问题网”。当学生将某一问题作为问题基点时,随之递进式的连环问题就会一触而发,走到相关问题链的关键节点时还会遇见多岔路口,不同关键节点的多岔路口会形成问题网,激发学生对原问题的发散式思考。这种思政课问题导向任务模式可以有效根据思政教学任务,推进学生对重点内容间的逻辑关系的掌握,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推行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指定任务、分组讨论任务、自行分配任务等任务驱动模式。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一系列“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展开而实现的,通过演讲、辩论、历史人物生平整理、思政课上涉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事件等内容,结合课上与课下任务的布置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兴趣驱动是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的主动自觉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从个人角度而言,高职学生一般都会主动地搜与自己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点相关的思政内容信息,当他们在其中一个关注点得到解惑时,通常会“顺藤摸瓜”地关注相关内容的信息,从而会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相关的思政知识,此外,从群体兴趣角度而言,学生会在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影响下,主动交流有关思政知识背景的内容或分享彼此的认知与理解。兴趣驱动模式的运用,是为了使学生得到自己满意的学习体验。
因此,“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以高职学生的兴趣点作为驱动,在普遍兴趣驱动上,以日常时事中涉及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新闻,调动学生参与主动性的知识拓展。把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作为高职生思政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3],培养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和思辨精神的高职生。在个体性趣驱动上,将学生的兴趣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挖掘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不易显现的兴趣话题,发挥其主体性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沉浸模式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获得思想上与感受上身临其境感觉的思政教学模式。注重语境化和学生的认知维度。参观抗战纪念馆、革命场景角色的对话还原、养老院送温暖、部队实地参观等活动,达成“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紧贴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伟大理想信念、铭记初心使命,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社会前沿与社会焦点问题、随着国内外的具体形势和国家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对民族凝聚力和树立四个自信内容的挖掘与传授。
“体验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学习,将思政课学习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讲解,革命历史故事、和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吸引学生学习革命历史文化与红色精神,营造历史的学习氛围与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体验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在爱国教育基地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距离,增长了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历史事实的认识,为弘扬革命精神和思政课学习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体验模式”为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提供了新的体验,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与建设史的认知和学习,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初心使命和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