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样做生活教育

2021-03-27 13:06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幼儿生活老师

(上海市浦东新区香山幼儿园,上海 200135)

提到幼儿园的生活教育,常常让老师们感叹:孩子从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刻起,生活教育便无处不在。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积极的态度、安全的意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纷繁小事,却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随着不断的践行与积累,于我而言,对这些教育思想越来越有了自己的感悟。

一、如今的生活教育,要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教育的契机

良好的生活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样也是幼儿形成优秀学习品质的基础。基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与幼儿相处的每分每秒都不可被辜负。

1.基于课程的需要,有预设地开展生活教育

上海二期课改后出版的《生活课程》教材书中,包含了四个板块的内容,即:做力所能及的事、文明的行为举止、保护自己、适应集体。而随着幼小衔接不断被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推出了自己的幼小衔接方案。

正是课程本身的需要,老师们围绕教材、依据方案、分析班级幼儿的情况,会着手做以下两件事情:寻找一些素材、组织一些活动。老师们往往会根据课程的内容与实施的需要,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作为储备,而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会有预设地通过集体教学、谈话分享、游戏互动、记录环创等方式,开展生活教育,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2.关注幼儿的需求,再生成地开展生活教育

幼儿入园是他们生活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幼儿参与活动的不断丰富,他们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的需要。遵守规则的需要、同伴交往的需要、完成任务的需要、提升能力的需要、认知拓展的需要等等。老师应根据幼儿不同阶段的需求,生成生活教育课程,促进幼儿发展。

以我在新学期接手的大班为例,如果“值日生”是课程实施的需要,那么大班的孩子,在值日生的活动中,他们的需要又是什么呢?在与幼儿的谈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值日生”的概念很模糊,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意识,更是需要有深刻的直观体验才能有所感悟,因此,成为一个有责任感且乐于助人的幼儿,便成了我们班级孩子现阶段在生活教育方面的需求。当老师用自己的一双慧眼静静地观察孩子的需求时,我们会发现,换位思考去体会孩子的需要,生活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便会油然而生。这样的课程,往往更深入幼儿内心。

3.捕捉关键的事件,恰到好处地推进生活教育

何为“关键”?我能通过相关搜索,给到它非常详尽的解释,可是在我看来,一日活动中的“关键事件”,无非便是那些在某一个瞬间、某一个时刻,触动人心的插曲。

有一次,在大班《我自己》的主题背景下,我开展了“竞选班干部”的生活课程。课程为期一周,主要分为五个环节:讨论班级里需要哪些班干部→每个班干部的工作职责→幼儿报名竞选→参与演讲→投票选举。直到全体幼儿拿着自己记录好的演讲稿大声地在集体面前演讲时,我仍在窃喜,瞧!孩子们认真的态度、清晰的自我认知、自信的表达,都如此令人欣慰。然而,当首届班干部的投票工作结束后,关键事件便诞生了。因为没有选举上,失望、委屈、难过……各种负面的小情绪都涌上心头。仔细想想,是呀!他们才六岁,鼓起了多少勇气,才愿意大胆一试?可就在那么几分钟的时间里,因为那些数字,自己和班干部的殊荣就擦肩而过了。也许有的老师会云淡风轻地安慰一句:“没事,下次再来。”或者“下次你一定行的。”但我认为,一定有比这两句话更有实效的处理方式。

于是,我通过一场谈话活动,讨论了四个话题:为何落选?下次如何能竞选成功?怎么调整自己的坏心情?怎样安慰落选的同伴?将落选事件不仅仅停留在受挫教育上,更需要引发同伴间的互评与鼓励,从事实与情感上,帮助幼儿接受现实、找到原因、正确化解、学会关心,从而来推进因为关键事件而生成的生活教育。

二、如今的生活教育,要感悟:教育时时刻刻要有生活的味道

参考着教材,跟着课程大纲慢慢走,我们会发现,计划类的文案越来越统一、课程的内容越来越接近、实施的方法越来越单调,有时候隐约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的生活课程似乎并没有那么接地气。我想,或许是因为,在践行的过程中,课程失去了生活的味道。

1.生活教育,应该是自然的链接

我在自己曾经的教养笔记中写过一个故事,班上的一个孩子告诉我,她的周末都是在爸爸的轿车中度过的,开去很多地方上兴趣班,有时候遇上堵车,连午餐都要在车上匆匆解决。孩子说:不知道为什么其他的朋友都能去游乐场,她却不能?我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一再强调:孩子的学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进入小学后,这个周末永远都在奔波的孩子,并没有成为班上名列前茅的佼佼者,反而因为吃饭挑食、丢三落四、上完体育课总是不穿衣服经常生病而频频请假,让家长烦恼不已。

记得应彩云老师在一篇幼小衔接的文章中分享过这样一段话:知识可以零起点,学习习惯和态度不能零起点。学习力强的孩子,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未知的将来,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这样的起跑线上。细细品味,生活教育才是这根起跑线啊!依据孩子年龄发展的特点,开展适合他们的活动,帮助他们养成当下需要习得的习惯与品质,遵从自然发展的规律,比拔苗助长式的学习,更有意义。

2.生活教育,需要有耐心的等待

出于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好奇,我在公立幼儿园工作了八年之后,选择辞职去了国际学校,想要在尚有余热拼搏的岁月里,了解多元的文化,开拓更多的视野,学习更多的教育方法。

当公立的老师因为班级孩子太多,需要把孩子们都圈在视线范围内;来不及等待,直接帮助孩子完成当下的任务时,我直观地体验了另一种悠然自得但又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一个托班的孩子,坚持自己穿鞋子,虽然被袜子绊住了、虽然被裤腿缠住了、虽然拉链拉不上,虽然穿反了,但他坚持不需要老师的帮忙,而老师,自然地选择了耐心的等待。直到孩子被穿反的鞋子绊倒时,老师才说:如果你的鞋子朋友是脑袋贴脑袋的,或许你就不会摔倒了。于是,孩子此刻才换回了鞋子。

一个小班的朋友,户外活动结束后,坚持自己更换衣服,哪怕同伴都已经开始游戏了,哪怕他的衣服套反了需要再次重来,老师们都没有半句催促,甚至连“快点”这两个字,都很少在一日活动中听到。孩子换着自己的衣物,老师整理着户外活动后的物品,没有语言的交流,但那时的氛围却让人有一种自在的舒适感。所以,是不是偶尔也可以从我们自己开始,放慢脚步,或许教育本身就不会那么浮躁!多一些耐心,不要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不要放弃信任孩子的机会。

3.生活教育,可以是温柔地坚持

在国际班见习时,亲眼看见了一个墨西哥男孩的起床气,午睡后,孩子又哭又闹,大声地尖叫着:“我要妈妈。”我听到外籍老师回复他:“妈妈会来的,但不是现在,是三点。”和孩子穿云裂石的嘶叫相比,老师的声音平缓柔和、赋有磁性。在持续九分钟的对话里,孩子和老师都执念地说着同样的一句话,一共重复了33次。九分钟之后,孩子冷静了,擦去了眼泪,拥抱了老师,说道:“妈妈三点来,我现在要去吃点心了。”试想,如果老师也跟着孩子一样情绪激动、音调上扬,那孩子的起床气是否还会持续更长的时间?当我们亲眼见证“温柔而坚定”的魅力时,便会联想到,其实很多场合,这招都适用。音乐响起需要回归集体活动时,有孩子仍然沉浸在自己的游戏时间里,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很喜欢玩这些,但是现在上课了,你可以一会再来玩!“现在上课了”老师可以反复强调。又比如,孩子们不愿自己动手穿脱衣物时,我 们可以说:这些事情其实难不倒你的,你可以自己来!“你可以自己来”老师亦可以反复强调。生活教育,可以是这样,温柔地坚持。

“坚定”不等于“严厉”,“温柔”不代表“无所谓”,这是双方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一起制定规则,一起遵守规则,在碰到问题时不失友好地坚守规则。生活教育的背后其实都是情感的链接与传递,与幼儿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种触动。

4.生活教育,不脱离生活的根本

一直听说日本的教育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在我走进日本的幼稚园之前,我对这个国家学前教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他们从小会培养孩子的御寒能力,他们的运动细胞很发达,他们很有礼貌。但是直到我深入到日本教育的第一线,才让我明白,震撼到我的不仅仅是这些人尽皆知的内容,更多的是他们的育儿理念、课程文化、教养方式和家园互动的一致性。

以食育课程为例,日本的“食育”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并不是教孩子如何吃东西,而是将对食物本身的知识和智慧、对饮食文化和良好习惯的孕育融入生活中。在日本,每个幼儿园里都会有一大片种植区,一年四季都会种植当季的蔬果,孩子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时间去种植区照料这些蔬果,观察他们每天的变化,有时候,孩子可能仅仅只是去看一眼,又或者,有的孩子根本无心去留意。但是,当孩子们偶然发现植物的变化时,他们会惊讶,发芽了、长叶子了、开花了、枯萎了、熟透了,只要有过那么一次不寻常的发现,孩子就会好奇着经常去看看。久而久之,他们会通过讨论和实验,了解到土培和水培的不同、了解到堆肥的作用、学习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会倡议冬天的时候要自制一个暖房,给那些经受不住寒冷的植物。科学常识从哪来?爱心和责任心如何培养?答案其实很显然易见。

除此以外,每个幼儿园的门厅,都会放上当天食谱的原材料。每天运动时或是午餐前,老师都会带着孩子,去看看当天的食谱。孩子可以闻、可以摸、可以看到原材料的色彩,等到他们午餐时,再闻再看,就会觉得惊奇,原来食物,通过不同的烹饪方式,可以如此多变,忍不住要品尝,所以很少会出现挑食的情况。

当然,还有他们的饮食文化,每天开饭前,都会有值日生带着大家唱餐前歌,歌词根据当天的食谱而改编,一般会把食物的特征或是烹饪的方式唱进歌里,这样爸爸妈妈回家问孩子今天午餐吃了什么?很少有孩子答不上来的。由于日本不主张孤食,所以他们会设立很大的区域和空间,让所有班级的小朋友坐在一起。每天都会有中大班的小朋友来担任分餐员,戴上口罩、厨师帽、手套,穿上围裙,给所有的小朋友分餐。分餐员会问:“你要吃多少?”“这些够不够?”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饭量和菜量。所以,“多”和“少”的概念从哪儿学呢?“几个”“几勺”的概念从哪儿获得呢?事实证明:社会生活的体验是最好的老师。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坐下了,他们会双手合十,感谢炊事员,感谢老师,感谢上天,给予了他们美好的食物,我们开饭了!一切都显得很美好!用餐完,孩子排队将餐盘收拾干净,几乎“零浪费”。

从日本回来后,我们从环境创设上、从基本饮食习惯的培养上,立刻进行了借鉴和实施。环境上,我们同日本一样,在幼儿园门厅呈现了食物的原材料以及一天的成品,我们希望孩子可以真正地与环境互动起来!因此,我们也会带着孩子去观察、去闻、去摸、去感知,同时老师们也开始对孩子推进了相关的生活教育,比如:介绍每种食材,到目前为止,孩子们能认识常见的蔬菜和荤菜。有时候,我们也会在幼儿进餐时,介绍食材烹饪的方式,让幼儿感知食材变化的神奇之处,这样孩子就会对食物产生好奇,愿意去尝试各种菜的味道,对于那些挑食的孩子特别管用。我们还尝试针对一星期中重复出现的一些食物,做统计表,让孩子们发现,同样的食材,有时候可以炒着吃,有时候又可以作为汤的一种成分,带着孩子去采访保健老师关于食材的营养价值,让孩子“吃”得更有意义。

其次,我们还借鉴了日本食育文化中的感恩教育,对于刚刚入园的孩子,我们会引导他们等到所有同伴都坐下后,念一句:“谢谢老师、谢谢阿姨,老师辛苦了,阿姨辛苦了。”然后再开饭。一个学期之后,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在得到同伴或是成人的帮助后,下意识地会说“谢谢”,看到保育员阿姨在教室拖地的时候,会凑过去和他们说:“**老师,你辛苦咯!”我想,一点一滴的影响就在每天的生活中。

此外,我们在中大班实行了分餐制。在家园共育中提供了家庭用餐小贴士。在家委会的联动下,组织孩子走入农场,参与播种和采摘。通过家长老师策划的活动,将幼儿从农场采摘的食材进行自主烹饪,体验动手制作美食的乐趣。真正地将“食育”课程整合化、体系化。

良好的生活教育,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展幼儿各种生活自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交往行为,在共同生活中愉快、安全、健康地成长。它需要我们老师在每分每秒、每时每刻中帮助幼儿独立思考、成为积极阳光的孩子。这份责任,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幼儿生活老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