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赵元任先生曾指出:“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为发音、语法和词汇三个重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也应照这三样按步进行。发音部分最难,也最要紧。”发音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占据最基础的地位,应当受到重视。因此,本文就因发音不标准而产生的“洋腔洋调”的表现、原因和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洋腔洋调”现象的具体表现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汉语》中对于声调的定义是:“声调是依附于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基本声调,每个声调都有其固定调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学习者虽知道调值,但在实际发音时难以发到足值的声调,造成“洋腔洋调”。比如,学习者比较容易将“阴平”的“55”调发成“44”调或者“33”调。
声母的发音由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决定,韵母的发音由口形,包括舌位、唇形、开口度决定。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声母、韵母时会因发音不到位造成“洋腔洋调”。比如,大多数学习者对z/c/s的区分度不够,因发音部位不到位而造成三者的混淆。
《现代汉语》中对于变调的定义是:“有些音节的声调在语流中连着念会其一定的变化,与单念时调值不同,这种声调的变化叫作变调。”现代汉语中的语流音变包括上声变调、“一”“不”的变调、“啊”的音变、“轻声”“儿化”。这些音变掌握不好会出现“洋腔洋调”。比如,很多学习者在发“轻声”时没法发出又轻又短的调子。
《现代汉语》中对于语调的定义是:“说话或朗诵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长短的变化,这些总称为语调”语调具体可以从停顿、重音、句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调存在问题会造成“洋腔洋调”。比如,停顿会造成表达含义的不同,在“他说的对不对没关系”这句话中,停顿可以在“对”后面,也可以在“不对”后面,表达含义不同。
“洋腔洋调”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声调的发音不标准。其次,声母和韵母、变调、语调的发音不标准,语音与语义的配置关系不明确是造成“洋腔洋调”现象的次要原因。
除此之外,《汉语拼音方案》对于“洋腔洋调”现象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借助汉语拼音进行语音学习,但汉语拼音方案本身较为复杂,比如:韵腹ui、iu、un的省写会使学生在认读拼音时遗漏韵腹。
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因受到母语影响,学习者的口腔已经形成了关于母语的记忆,会出现口腔肌肉失去弹性、声带韧性不够等问题,会出现“高的高不上去”“低的低不下来”的情况,造成“洋腔洋调”。
教师在教授语音的时候会出现“羡余特征”。也就是说,当学生的语音语调出现的偏误没有影响交际时,虽然学习者的发音不标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老师一般采取不纠正的态度,这就是“羡余特征”。这种特征使学生的语音错误逐渐积累,逐步“化石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正。
赵元任先生曾说“一失声成千古恨”。为了减少“洋腔洋调”的产生,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肢体感知可以让学习者亲身感知发音的特点。比如,用肢体感受声带的变化,可以把手放到喉咙处体验感受:发一声时,声带位置保持不变;发二声时,声带微微紧张,迅速拉紧;发三声时,声带会有下降再上升的变化;发四声时,声带先迅速拉紧然后再放松。
二语学习者大多是成年人,已具有较强的高级逻辑思维能力,理性认识可使他们认识自己的发音问题,从而进行改正。比如,在教声调时可以跟他们解释,声调的产生是与声带的振动有关的。具体而言,声带振动越快,声调越高;声带振动越慢,声调越低。在此基础上,当他们的声调调值不够高时,可以用五度标记法提醒他们,让他们将调值提高一些。
模仿记忆是学习语言最常用却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可以说语言学习一靠模仿,二靠记忆。模仿的过程是听说结合的,先听后说,输入大于输出,培养学生的语感。记忆是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比如,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约定俗称的。所以,对语音和语义的对应关系进行背诵记忆是不可避免的。
语言的学习需要从理解、模仿、记忆到应用。所以,对于“洋腔洋调”的纠正也需要长时间的记忆和巩固,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为对学习者声带肌肉的松紧程度进行长期的训练,可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可以在课后让学习者多接触汉语的音乐、电影、电视剧进行随时随地的语音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