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别桥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321)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就是让学生发现自己有这样一双眼睛,锻炼这一双眼睛,从而发现美,创造美。
在手工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手工设计潜能,根据不同的材料手工制作,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并且可以体会到亲自动手的乐趣,感受自我的艺术价值。从而学生更乐意去表现自己,加深了学生创作的欲望[1]。
其次,上好手工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手的活动,可以向大脑传达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促使大脑积极工作,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使得学生变得心灵手巧。
美术教学中的手工制作课,它主要的特点是用手制作,是手、脑、眼协调并用的一种实际操作,也是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的活动。美术课的很多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而无论是绘画还是制作都需要必要的材料,如颜料、画笔、剪刀、各种纸张等,几乎每堂课的要求都不一样。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尤其是手工制作课很难实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家长的支持,不但精神上要支持,而且物质上也要支持。很多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有限,经常性地购买材料让家长觉得美术课不仅准备材料麻烦而且花费太大了,从而难以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求。
由于初中学生三年后要面对中考这一转折点,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不重视所谓的非中考科目学习,时间长了,学生也慢慢有了这样的意识,觉得只要把中考科目学好就行,美术课不是考试内容,学不学都无所谓。
手工制作课课前的工具材料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经过人们巧妙的构思,精心的制作,变成了具有观赏价值的,装饰价值的艺术品,达到了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农村学校的手工制作课就可以和农村的乡土化相结合,所带的材料完全可以是农村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样一来,环保、绿色的教学理念便很完美地融入农村的美术教学中去。
根据平时上课时学生所带的材料来看,可利用的手工制作材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各种石头,可用来粘接、描绘而成人物、动物。
泥,利用泥为材料进行泥塑,取材方便。
家禽、鸟类蛋壳,可用来做蛋壳粘贴画。利用蛋壳的不同颜色、花纹进行粘贴,组合成简洁赋有装饰性的画面。
棉花、羽毛,利用其质感,制作动物及鸟类的毛发。
树叶等不同植物的茎、叶,利用树叶及茎的颜色和外形,稍加修剪组合、点缀而成画面。
各种豆类、谷物的种子,利用其不同颜色、形状通过粘接组成画面。
饮料瓶,用其外形稍加装饰形成花篮、人物、房子等。
包装盒,进行剪贴、组合形成房子、院落等。
碎布头,利用其不同的颜色、图案剪贴成有装饰性的画面。
这些废弃的材料,通过学生的巧妙构思,大胆的想象,在教师的指导下,都可以变成一幅幅非常美丽的手工作品。在这一过程中,环保、绿色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就融入农村美术教学中去了。
在美术课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加强手工制作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能力。在平时的美术课上,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并大胆进行“变废为宝”的艺术活动。在这些课中,不需要事先设定主题或某个形象,主要是凭感觉、联想和想象来进行造型。活动的主题是由学生自己根据材料性或具体情境想出来的。如学生出了各种图案,学生根据所带的材料进行装饰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2]。
自己曾经上过一节七年级的手工制作课——装点生活,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自己在课堂上只是加以适当的引导,主要以学生讨论、交流为主。因为这节课和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们对这个内容都很感兴趣。这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特别是一些废弃的瓶瓶罐罐,包装纸、包装盒等废弃材料,让学生发挥创意,变废为宝,装点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同学出色地完成了自己变废为宝的作品,既装点了生活,也达到了环保的效果。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把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憧憬都融入艺术作品中。
制作完成之后,为了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举办一系列的展览活动,这样充分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奖励或者鼓励,这样让学生以后上手工制作课的积极性就会更大,在这一过程中,环保的意识也不知不觉中的在每个同学的心理播下了种子,变废为宝的热情就更高涨。像类似的美术活动不但能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锻炼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助学生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环保意识,强化了环保教育。
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提炼适合于本地方的学生的农村美术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乡土的美术资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我们的农村美术课堂将会是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大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