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抓主症入手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2021-03-27 15:36:14黄千千刘南阳吴陈娟代华冬李振华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脾虚大肠气机

黄千千,刘南阳,吴陈娟,刘 平,代华冬,李振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与排便相关,常伴有排便习惯(频率、性状)的改变。中医学无这一病名,主要根据症状将其归为“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导师李振华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工作已有30 余年,他认为腹痛、腹泻、便秘为本病的主要症状,论治本病多从抓主症入手,结合整体,辨证治疗,现将李振华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以腹痛为主症,辨疼痛性质与发作时间

1.1 疼痛性质分虚实 腹痛的性质首分虚实,其病机可总括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方面。

“不通则痛”属实证,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二者共同参与人体一身之气的运行和输布,周学海说:“世谓脾为升发之本,非也。脾者,升发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1]。由于肝脾气机不调,造成气滞、寒凝、水湿、痰湿、血瘀等病理因素阻滞,而出现腹痛,因气滞而痛者,用痛泻要方调和肝脾;因寒凝阻滞经络而痛者,用理中汤温中祛寒;因水湿内盛,气机不通而痛者,用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因痰湿中阻者,用温胆汤理气化痰;因血瘀内停而痛者,用丹参饮、失笑散活血祛瘀。

“不荣则痛”属虚证,在此处主要包含气虚不煦、阴虚不滋及阳虚不温三方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无力以运,不能充养全身,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受限,故产生疼痛,治疗用黄芪建中汤益气补中,缓急止痛。《灵枢·五癃津液别》曰:“髓海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脏腑经脉均需要阴液的滋养,若阴液不足,失其润养,则会引起各种疼痛,可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阳虚不温,阴邪内生,脏腑不得温养亦会出现疼痛,如《丹溪心法·泄泻》云:“寒泄,寒气在腹,攻刺作痛,洞下清水,腹内雷鸣,饮不化者,理中汤,或吞大已寒丸、附子桂香丸。”

1.2 发作时间定脏腑

1.2.1 晨起腹痛与肝肾相关 晨起即腹部作痛而泻,称为“五更泻”,多与肾阳虚、肝郁有关。《景岳全书》中说到:“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之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泻不止也。”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黎明是阴气始衰、阳气始发之时,火不暖土则脾阳不振,阳气生发无力,阴寒之气盛极,故腹痛水泻不止[2],治疗用四神丸温肾暖脾。

黎明寅卯属木,其时辰与肝相应,少阳之气萌发上升,若是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则肝横逆犯脾,导致腹痛而泻[3],如《张聿青医案》中所说:“然肝病亦有致晨泻者,以寅卯属木,木气旺时,辄乘土位,……肝病而木旺克土,则木气抑郁,多痛而不暴注。”此时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柔肝补脾,祛湿止痛。

1.2.2 餐后腹痛多脾虚食积 餐后即腹痛作泻者称为“禄食泻”,《症因脉治》曰:“脾气久虚,不受饮食者,食毕即肠鸣腹急,尽下所食之物方快,不食则无事,经年累月,此禄食泻之证。”此证多与脾虚、食积有关。脾虚运化无力,无法对饮食物进行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则肠鸣腹急,常用快脾丸调和脾胃;因脾胃虚弱或暴饮暴食而致的食积,壅阻于中,易阻塞中焦气机,脾胃功能失常则气机升降失司,此时以消食化积为主,常用越鞠丸、保和丸等。

2 以腹泻或便秘为主症,辨大便性状及排便次数

2.1 大便稀溏分湿盛下注、脾虚不化 脾喜燥恶湿,久居湿地、贪凉饮冷等外湿客脾[4],或久病损伤脾阳,运化无力,水湿内盛,流于肠间而大便稀溏,如《卫生宝鉴》中所云:“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治疗多用五苓散淡渗利湿,“利小便以实大便”,酌情加附子、干姜等辛温通阳的药物,帮助振奋脾阳。

若脾虚运化无力,湿邪内生,阻碍清阳之气上腾,湿气浸淫,清浊不分,下流于胃肠,使大便稀溏。湿邪重浊黏腻,反过来也会加重脾虚,此时应健脾化湿,常用参苓白术散、温胆汤、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燥湿健脾,酌情加荷叶、葛根、苏叶等清轻之品,鼓舞胃气上腾。

2.2 便黏或排便不爽属湿热阻滞 《张氏医通》云:“溏泄者,污积粘垢,湿兼热也。”脾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大量饮酒,使脾失健运,湿由内生,胃失和降,郁而化热,脾为湿困、胃为热扰,二者多相互影响[5],而形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重浊黏腻,易阻滞气机,胃肠腑气机不畅,排泄物和分泌物浑浊不清,出现便黏或排便不爽等症状,治疗上运用清化法[6],常用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大柴胡汤等,酌情加冬瓜皮、秫米清热利湿。

2.3 大便频数分肾虚不固、下焦热迫 肾司开阖,开窍于二阴,若脾虚日久,脾阳亏虚,久病及肾,损伤肾阳,固摄无权,致关门无度,滑脱不禁,此时应用温肾固涩法,常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二仙汤、四神丸等,同时应注意配合使用健脾的药物,以便快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7]。

若是邪气郁结于内,日久化热,下迫大肠,肠腑传化失常,气化不利,引发排便次数增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对于这种情况应因势利导,张景岳认为“火郁发之”不仅仅是指用汗法,“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揭其被,皆谓其发,非独止于汗也”[8],故此处治疗用清法、下法,常用葛根芩连汤清泄肠道郁热。

2.4 大便干燥分热盛、阴虚、血虚 胃以通降为顺,若胃失和降,消化吸收功能出现障碍,积滞壅阻,肠腑失调,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久则胃肠燥热,损伤津液,大便干结,如《素问·举痛论篇》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治应泻热通便,常用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麻子仁丸等,同时,肺主宣发肃降,治疗时不忘理肺,所谓“开上窍以通下窍”,李振华习惯用杏仁、枳实、厚朴等宣降肺气。

《医宗必读·大便不通》说到:“更有老年津液干枯,妇人产后亡血,及发汗利小便,病后血气未复,皆能秘结。”素体阴虚,或是年老体弱,阴液亏虚,阴虚则肠燥,大肠干涩,无法得到滋润,肠腑失调而大便干结如羊屎,此时应“增水行舟”,滋阴润肠通便,常用增液汤、增液承气汤。

素体亏虚,或劳倦内伤、产后亡血,血虚而肠道失濡,传导失司,糟粕滞留肠道,大便艰涩难出,应濡养精血以润肠道,常用四物汤以养血润肠。“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在养血的同时可酌情加入补气药以助生血,还应注意扶持中焦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9],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枳壳、苏梗等。

2.5 成型便伴排便困难分气滞、气虚 《病因脉治·大便秘结论》曰:“诸气拂郁,则气壅于大肠,而大便乃结。”肝主疏泄,为脾胃正常升降的关键,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常,而大肠以降为顺,以通为用,腑气不通则排便困难。治应疏肝解郁,行气导滞,常用四逆散合枳术丸,酌情加火麻仁、郁李仁、莱菔子等润肠通便。

中气不足,气虚推动无力,小肠无力运转,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在肠中无法规律运行,如《灵枢·口问》中指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治应益气润肠,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李振华在治疗时喜重用生白术,《本草通玄》指出白术为“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若升,而精微上逢,浊气苦降,而糟粕下输”,其多脂还能润肠通便[10],且常与枳实配伍,强调补虚与行滞并行。

2.6 大便干稀交替属肝郁脾虚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情志不遂使肝气郁滞不痛,失其调达,影响脾胃升降,气机不畅,壅于大肠,大肠传化受阻而成便秘。或是木郁不达,肝横逆犯脾,水湿并走肠道而出现大便稀溏,故便秘与便溏交替出现,其治疗常用逍遥散或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加减。需要注意的是,在便秘次数偏多时,应调畅肠腑气机,恢复肠道功能,不能滥用泻药,以免加重腹泻;在腹泻次数偏多时,应健运脾胃,复其升降,不能滥用固涩药,以免加重便秘[11]。

3 小结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应在辨病明确后针对局部病变详细辨证,准确地抓主症,除了详细围绕本病的症状向患者问诊,以了解腹痛、腹泻、便秘发作时间及频率外,还应关注患者的整体情况,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肝郁脾虚是本病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社会心理因素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病因素,本病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程度密切相关[12]。所以在治疗本病时也要重视是否有与焦虑、抑郁的症状重叠,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嘱其在生活中要注意调摄,保持舒畅心情。

猜你喜欢
脾虚大肠气机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大肠镜检阴性慢性腹泻与末端回肠病变的关系分析与探讨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大口喝水促排便
家庭医药(2015年11期)2015-05-30 13:37:08
大肠俞穴调理肠胃大肠俞 通络调水止病痛
中老年健康(2014年7期)2014-05-30 09:01:27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