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团队发现用于中国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新型联合治疗方法,可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至17.9月,意味着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5%。该研究结果于北京时间8月12日在《细胞·癌症》中发表。
在亚洲人群中,50%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会出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EGFR中最常见的突变是外显子19缺失(Del19)和21外显子L858R点突变。
厄洛替尼是一种口服的抗肿瘤药,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下游信号转导,从而抑制肿瘤组织生长。此举治疗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比标准化疗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低,但多数因获得性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
据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周清介绍,2015年,由吴一龙团队牵头、中国14家中心参与开展了一项用于中国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的Ⅲ期研究,对比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了两组获得性耐药的特点。研究纳入未经治疗的EGFR突变型晚期31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7名患者随机进入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组,154名患者进入厄洛替尼单药组。截至2019年1月18日,研究发现,与厄洛替尼单药治疗的11.2月相比,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显著延长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为17.9个月,意味着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45%。研究还发现,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可管理、可耐受。
研究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在EGFR敏感突变的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中具有临床获益和可控的安全性风险。因此,贝伐珠单抗联合厄洛替尼可作为晚期、转移性或复发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钟文昭发现,厄洛替尼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治疗不仅显著延长了总体人群的无进展生存期,在脑转移患者中甚至具有延长总生存期的趋势。
(来源:中国新闻网)
维生素C是人体必要的微量营养素之一,有人甚至长期服用用以对抗和预防癌症。7月30日,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研究表明:维生素C与多种高发病率癌症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联。
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人类营养与流行病实验室(下称“郑钜圣实验室”)先尝试找到影响人体维生素C水平的基因位点,以此作为“桥梁”去研究这些基因位点与疾病的关联。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郑钜圣将目光投向了维生素C与癌症的关系研究。
研究团队基于近87万队列人群(含24.8万余例癌症患者)的基因型数据,运用自己发现的预测维生素C浓度的基因工具变量,发现生理浓度范围内血液维生素C水平与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结直肠癌等多种高发病率癌症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联。但他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通过膳食评估获取的维生素C摄入量能显著降低肺癌发病率。“这很可能与随水果、蔬菜一起摄入的非维生素C成分有关,如膳食纤维、其他多酚类物质等。”郑钜圣说,食物整体的作用将远大于单个营养素本身。
(来源:中国新闻网)
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治疗室,医生正用仪器给一名肿瘤患者进行碳离子放疗……这套治疗系统就是我国首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离子治疗肿瘤专用装置(即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碳离子治疗系统)。它由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其产业化公司研制和运行维护,由武威肿瘤医院负责临床运营。
这一装置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拥有自主研发重离子治疗系统和临床应用能力的国家,实现我国在大型医疗设备研制方面的历史性突破,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装备国产化迈出了新步伐。
甘肃武威重离子中心的这套装置,核心是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它脱胎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建造的重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立在我国科研人员对重离子物理研究的突破性认识上。
武威重离子中心碳离子治疗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室、物理计划室、中控大厅、配电室及电源间,配备4个治疗室。“根据患者病种的不同,重离子治疗的时间和次数也不同。从目前完成治疗患者的临床随访结果来看,疗效显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武威肿瘤医院院长叶延程介绍,截至目前,中心共治疗患者375例(包括临床试验患者),治疗病种涵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部和颅底肿瘤、胸腹部肿瘤、盆腔肿瘤等。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中心流行病学系研究团队领衔我国多所高校开展的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旗下的《癌症研究》杂志。研究者构建了20种癌症位点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并采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442501人样本信息,前瞻性评估了整体癌症的多基因风险评分(CPRS)与癌症发病风险的关系。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中心流行病学系副教授朱猛表示,既往研究表明,超过40%的癌症病例和死亡可归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遗传风险的个体可通过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降低乳腺癌、胃癌及结直肠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但目前尚不清楚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降低癌症整体风险是否有效。“基于此,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结果,构建了20种癌症位点的PRS,以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癌症的发病率作为权重,分性别建立了男性与女性的CPRS。在此基础上,采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生物信息,计算了每个个体的CPRS,最终评估CPRS与癌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朱猛说。
课题组将受试者的“吸烟、饮酒、身体质量指数(BMI)、体力活动与饮食习惯因素”构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评分体系,以评价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遗传风险人群中对癌症的保护效果。“我们将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不吸烟或戒烟30年以上;不饮酒;正常体形的BMI值为18.5~30;每周至少75分钟剧烈运动或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等量组合;多吃水果、蔬菜、全麦谷物、鱼,少吃红肉、加工肉类。”朱猛说。
该研究发现,20种癌症的PRS之间相互独立,且几乎都与特定部位癌症发生风险相关,超过97%的个体至少对一种癌症易感,“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易患至少一种类型的癌症。”朱猛解读。其中,与低遗传风险的受试者相比,具有中度或高度遗传风险的男性总体癌症风险分别增加27%和91%,而女性则分别增加21%和62%。进一步研究显示,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对总体癌症风险有联合影响。朱猛介绍,与低遗传风险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比,男性中高遗传风险且采用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了1.99倍,女性则增加了1.38倍。在CPRS所识别的高遗传风险人群中,若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男性的标准化5年癌症发病率从7.23%降低到5.51%,女性则从5.77%降低到3.69%。
(来源:科技日报)
《自然-医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一项评估联合免疫疗法对转移性肺癌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两种免疫疗法的结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使用肿瘤浸润肺部淋巴细胞的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在转移性肺癌患者身上激活了抗肿瘤应答。论文纳入20名参与者验证数据,或能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新治疗方法。
据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中,药物用于抑制免疫系统的蛋白调控,但仅能在部分癌症患者身上产生临床应答。最近人们对利用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作为癌症治疗方法的兴趣大增,特别是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皮肤癌。这一策略包括收集患者肿瘤中的免疫细胞T细胞,将其在实验室中与肿瘤细胞共同培养,扩增那些针对癌细胞表现出反应性的免疫细胞,再回输给患者。
论文通讯作者、美国H.Lee Moffitt肿瘤研究中心Benjamin Creelan和同事为此进行一期临床试验,在20位患者的阵列中,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使用的药物为纳武单抗nivolumab)与TILs结合治疗转移性肺癌。在治疗数周后,一些患者显示出临床缓解的迹象,两名患者的肿瘤有所缓解。
通过对TILs进行分子分析和对肿瘤活检的遗传测序,论文作者确定在大多数患者身上观察到的应答与TILs识别出肿瘤细胞表达的抗原有关。在一些病例中,针对这些抗原的TILs维持其抗肿瘤活性长达一年。纳武单抗和TILs的结合不仅展现出疗效的潜力,也被认为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可控。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一名80岁的老奶奶确诊胰腺癌后,经历了6次复发,原发癌陆续转移至肺、肠系膜上动脉旁和结肠肝区旁。老人先后经历了6次手术,至今已带瘤生活超过10年,且目前生活质量良好。
除了爱心、仁心,医生们对这个病例开启了新的思考。张俊团队率先将目光锁定在疾病的分子研究,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了肿瘤KRAS G12V相关新抗原和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与该病例良好预后的关系。
近日期刊《肿瘤免疫学与免疫治疗》以论著形式全文发表了这一病例,体现了国际医学同行对这一奇迹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