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
——以兴宁市图书馆为例

2021-03-27 13:06
中文信息 2021年1期
关键词:兴宁市书库古籍

(兴宁市图书馆,广东 兴宁 514500)

一、兴宁市图书馆古籍修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兴宁市图书馆古籍修复现状

兴宁市图书馆现有藏书25万多册,排架3000多米,其中普通图书18万多册,电子书籍5万,古籍1万册。近日我馆退休干部兴宁收藏协会主席李云庄同志收藏了一批珍贵的地方文献,其中有清嘉应州、兴宁、平均等地试卷5份,晚清科举文章抄录范文(八股文)200多份,地契60多份,1952年土地证1份。在上述文献发现后,我馆请示省立中山图书馆、邀请省馆副馆长、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倪俊明专家,广东省文物鉴定站副站长、省馆文献专家林锐同志和省馆地方文献伍清霞主任到我馆对上述文献进行鉴定,经专家组评估鉴定:保存完整、实属罕见“真品”(原件)。本馆的清代科举考试试卷记录了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取士选官制度,同时还兼有教育考试性质,所以它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教育与人才培养,其进步影响是无法抹杀的。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清代科举试卷,范文等在梅州首次发现,乃至广东实属罕见。当前兴宁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进展较慢,已经对5份清代试卷修复完整,此外还有晚清八股文601份、晚清地契73份以及其他大量的古籍文献未做修复,需要加大古籍修复力度。

2.兴宁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古籍修复技术人员。自从2007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工程之后,国家开办了古籍修复培训班以培训古籍修复技术人员,到目前为止,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人员约500人,而我国馆藏古籍约5000万册,其中有1000 万册的古籍需要抢修,以当前的古籍修复技术人数对于残损古籍的修复是杯水车薪。很多图书馆都没有专业的古籍修复人员,这对于兴宁市图书馆来讲亦是如此。其次,在未开办古籍修复培训班之前,我国的古籍修复技师约100人,整体来讲,当前的古籍修复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造成了其薪资待遇和职称待遇均低,无法调动古籍修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1]。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古籍修复是一项传统手工行业,教学方式是“师带徒”的口传心授,而古籍修复被看作工匠技艺,长期处于“作坊式”生产,由此将古籍修复人员定为技工,导致很多低学历的从业人员加入其中,导致古籍修复人员在图书馆的待遇低,出现了古籍修复人员的流失。而文化程度偏低的古籍修复人员由于其知识面较窄,导致了其中掌握先进技术和新设备新工艺方面存在较大的难题,其修复工作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又未能总结经验教训,限制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方向,其行业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均难以建立。此外,当下的古籍修复人员出现严重的老龄化现象,很多修复人员均超过45岁,古籍修复队伍青黄不接,缺乏后备力量,影响了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2],这更加造成破损古籍的修复难题。兴宁市图书馆更是缺乏专业的古籍修复技师,它是专门安排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少数古籍抢修工作的,目前已修复的古籍文献极少。

二是缺乏古籍修复经费。修复古籍资料,当前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并要求要配备专门的修复场地。然而兴宁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一直受限于经济条件,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缺乏专业的设备仪器和场地,对《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不熟悉,不懂古籍修复中的温湿度的控制技术,缺乏古籍修复所需要的压书机、纸浆补书机等设备和材料,导致了兴宁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维持在原始的手工阶段,很多古籍修复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古籍修复档案的管理方式落后。历来我国的古籍修复就是一项手工活,修复技师凭经验行事,世代口传心授,没有科学的资料记录,导致古籍修复技术难以快速发展,很多前人成功的修复经验未得到总结和记录,成文论述和专著极为罕见。当前能够为古籍修复学员提供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等基础材料有限,如何让古籍修复工作及其传承得到科学化、标准化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自从中华古籍保护工程启动之后,国内的各大图书馆才开始重视古籍修复工作,然而重视程度还不够。2001年制定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和2008年制定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的阐述较少,内容也偏简单,如何统一修复档案的标准和相关术语,需要在古籍修复科学化和标准化建设中进行解决。

二、关于兴宁市图书馆古籍修复的建议

1.清点整理待修古籍

关于兴宁市图书馆古籍修复工程,需要做好馆内古籍数量的记录工作,所谓摸清家底,将所有的破损古籍都一一登记在案,对破损古籍进行分级对待,优先考虑修复价值高、破损程度大、使用频率高的古籍。针对需要抢救修补的古籍,应立即抢修,不得拖延,避免古籍损毁无法挽回。对图书馆的藏书做好定期清点工作,并由古籍修复人员专门对破损、残缺的藏书进行普查和记录,从而掌握馆内古籍藏书情况和保管状态。根据书库安全管理条例,图书馆存放古籍的书库被列为重地,只有书库管理员才能出入古籍书库,由此,在对古籍文献进行清点时,要安排古籍修复人员一同普查,避免书库管理员和古籍修复人员分开工作。

2.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

保存古籍的环境中温度、湿度等方面均有要求,由此,图书馆需要改善典藏环境,建立专门收藏古籍的书库,派专人进行管理。通常古籍书库的室内温度宜控制在14~18℃范围内;还要有专门的防潮、防虫、防尘的书柜方便古籍存放;控制好雨季书库的湿度,若雨季书库内的湿度过大,可以采取停止出库阅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按照除湿机对室内的湿度加以控制;对古籍书库要配备好灭火系统,最好采用气体灭火系统,避免安装水喷淋灭火装置喷射古籍,然而国家禁止使用气体灭火装置,由此,需要图书馆领导加大投入,再次改造古籍典藏环境。

3.加大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力度

古籍的特点是文物性和记载了人类文明,为了减少对古籍直接接触使用的次数,减少对文物的损坏,可以采取将古籍制作成为胶卷、胶片、光盘、影印本等,为使用者提供相关的古籍借阅,而不是提供古籍原件。由此,图书馆应整理出版古籍相关资料,加快数字化工作的速度,能够减少古籍原本的使用频率,使得古籍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4.图书馆自身可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我国的古籍修复队伍令人担忧,修复人才基本集中在北大、清华等大型的图书馆内,而普通的图书馆内基本没有古籍修复人才,且古籍修复工作属于奉献型工作,其工作的经济价值难以吸引到青年才俊的加入,而社会普遍较为轻视古籍修复这种手艺类型的职业,很多单位的领导对此也缺乏深入的认知,由此不重视古籍修复工作,造成了修复工作条件、待遇差的情况,挫伤古籍修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人才流失、后继无人的境况。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性图书馆,为了加强对本馆古籍修复工作为目的的情况下,可以派遣相关图书馆工作人员到大型的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处进行学习,提高其薪资待遇,使其能够将所需修复技艺用在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中来。也可以高薪邀请大型图书馆中有技术、有经验的古籍修复师到本馆开展工作,直到古籍修复完工,在此期间并承担培训本馆的古籍修复人员,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训。

5.创建古籍修复档案

根据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来看,在进行古籍修复工作过程中,需要创建古籍修复档案,将破损古籍的详细信息、修复方案、修复过程、修复结果记录在案,形成完善的档案资料,便于后期古籍修复查阅。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是要“整旧如旧”[3],维持古籍原貌,由此,有必要对所修复对象的“旧貌”进行记录,最好是拍摄相关影像进行保存,让后来的修复人员参照修复。古籍修复档案决定了破损古籍的“可复性”,也就是说根据相关的操作记录过程能够将破损古籍还原,并创新修复技术和修复方法,最终保障古籍的“古老”原貌。通过古籍修复档案,从中能够了解到图书馆内所有的古籍原貌,对所修复过的古籍的修复工艺技术、修复过程、修复结果都有详细的记录,便于后续古籍修复查阅。由此可见,古籍修复档案无疑是一本古籍修复的好教材。

结语

综述,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程缺乏必要的资金、人员、设备仪器、工作场所等基础条件,这是各大图书馆均面临的古籍修复问题,需要加大对古籍修复工作和职业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古籍修复工程的资金投入,购置必要的修复仪器设备,配置必要的工作场所,加强古籍修复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修复人员的薪资待遇,让古籍修复工作能够传承下去,确保图书馆古籍抢修得到保障。

猜你喜欢
兴宁市书库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人梯书库”丛书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数学竞赛中的集合与函数问题
我是古籍修复师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析天一阁新书库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