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 汪晗宇
分布式光伏发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将继续为我国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提供重要支持,有效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计划于2020年全面完成,届时我国将进入相对贫困问题的常态化减贫治理新阶段。可以预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增贫、提升脱贫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进一步发展等工作,将继续依托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重要手段开展,光伏发电建设将继续成为确保减贫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基础。
与传统发电系统相比,光伏发电系统通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以“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为运行方式,以“平衡调节配电系统”为特征,建在用户场地附近的光伏发电设施具有输出功率小、污染程度低、发电用电可并存的显著特征,是目前我国绿色清洁低碳能源的重要组成。“分布式光伏发电”倡导就近发电、就近并网以及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通过对“太阳能”进行合理化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降低了化学能源的损耗,此外也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有利于稳定扶贫区域内贫困居民的经济来源。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居民经济来源的不稳定是影响“扶贫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国家整体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相比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的投资效益受项目本身装机容量大小的影响相对较低。为此在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依据当地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价及国家的相关补贴,每户可每年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预计五至六年内可回收投入的自筹资金,并在后续的使用年限内继续获得高额的纯经济效益,不仅稳定了经济来源,更提升了经济收入,为脱贫减贫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1]。
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的艰巨工作。在扶贫减贫工作落实过程中,不仅要挨家挨户的解决好个体精准扶贫工作,更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筹划解决集体经济的问题。集体经济是影响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促进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进行合理化建设,也是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渠道。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稳定贫困居民的经济来源,在此基础上农村集体经济也获得了新的动力,从而有效地激起了附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区域内农村集体摆脱贫困现状[2]。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相比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具有污染小的显著优势,在发电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甚至也不会有噪声的产生,具有十分突出的环保效益。我国部分贫困地区地域偏远,始终采用传统燃烧木材方式获取热能,不仅增加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造成一定程度环境污染,也给人们生命和财产埋下巨大安全隐患,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若是采用光伏发电来获取热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化学能源和木材的消耗,也确保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平衡,一举多得。
有利于消纳光伏发电产业的产能。近年来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产能一直居高不下,相比于光伏发电的需求和消纳能力,光伏发电产能呈现过剩的态势。过去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依赖于出口,因此很大程度上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国外光伏发电市场的影响较大。国家提出“光伏扶贫”的精准施策方针,为过去过剩的光伏发电产业产能消纳指明了道路。在扶贫工程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的市场环境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扶贫工程中的合理化应用,有效降低了我国光伏产业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国内光伏市场的经济效益[3]。
以国家某光伏扶贫试点县为例,由于其境内多个乡镇以“山峰”地形为主,因此在扶贫工程作业实施前,县经济发展长年落后于省内周边地区,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问题地区。在进行扶贫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光伏电站扶贫实施人员结合扶贫县的地形地势和气候特点,为七十余个贫困村建设了60kW光伏电站,并将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对象作为分布式光伏扶贫发电项目的重点关注对象,以便于在稳定他们经济来源的同时摘掉贫困的帽子。扶贫工程主要内容包括发电站的组件安装、发电站桩基工程、变压器基础工程、开关柜基础工程以及防雷接地、电缆埋设工程等,此外相比集中发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项目作业内容还包括太阳能组件安装、支架安装、逆变器安装和并网升压补偿设备安装、施工现场的清理等。
在扶贫工程各项作业落实过程中,由于存在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化(第一产业为主)、土地承包分配不均衡、土地流转费用收取困难、县级领导和村委会干部工作方式落后性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性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各项扶贫工作的实施形式化较为严重。此外在光伏发电项目落实到扶贫工程时,落实效益始终不容乐观的原因主要有:工程强度高、工程工期紧、集中发电点较为分散、分布式发电点数量较多、区域地形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地区降水量多、材料运转几乎靠人工、材料现场储存状况不良等[4]。
安全问题:受区域地形地势复杂多样的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发电点一般设在较为偏远的山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安全因素,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常年高居不下,给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扶贫工作的实施造成了巨大阻碍。为从根本上确保预期扶贫目标的实现,相关部门在扶贫工作实施过程中不仅需确保安全教育工作的普及,更要在围栏等区域悬挂警示标语,由此在确保分布式发电站密闭性的同时,确保电站的安全运行。
质量问题:精准扶贫工程开展过程中质量问题也是工程项目作业的重点关注内容,只有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的工程要求,才能确保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运行效益的最大化发挥。在发电站建设工作结束后,为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电站建设工作人员还需进行防雷接地检测,通过发电试运行和并网试运行来对发电站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进行全面化了解,除确保试运行检测工作落实到位外,在进行工程质量检测时还要保证如下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如光伏发电组阵是否形成等电位、防雷接地扁铁搭接面够不够等。
通过合理化建设光伏发电站,在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整体经济状况。目前来看,村级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组件、光伏方阵支架、直流汇流箱、直流配电柜、并网逆变器、交流配电柜、供电系统监控装置和环境监测装置等)的建设,在有效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设备故障发生率高(农网建设不完善以及光伏组件质量问题)、运维成本高(发电点位置分散且偏远)、自然条件约束(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受光照、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以及看护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光伏扶贫工程建设完成后的运行和维护工作困难重重。
为此,在后期扶贫工程作业开展过程中需做好如下工作:一是建设阶段要抓质量,提高对选址的重视度,对接网方式进行合理优化,对组建和材料进行全面系统化检测;二是建设阶段抓验收,保证第三方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开展,对整改和检测报告进行系统化整理,确保项目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开展处于监管中;三是加强对运行和维护专业人员的系统化培训,确保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和维护工作有序进行。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为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绿色清洁低碳能源发展势头强劲。相比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无论是经济性、环保性、适应性都表现出了独特优势,将其合理化运用于扶贫减贫工程中,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符合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