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栴子 朱中博 杨硕 杨小蒨 窦建卫(.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兰州 730000;.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安 700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存在极大的威胁。新近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拟从中医经络理论阐释乳腺癌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的辨治。
肿瘤微环境是由肿瘤细胞与肿瘤局部浸润的脂肪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分泌的活性因子等共同组建的局部内环境。新近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代谢非常活跃,大量与肿瘤相关的脂肪因子都由其分泌[1]。上世纪中叶,Warburg 等[2]发现,肿瘤细胞就算在有氧条件下,主要的代谢方式也是糖酵解,这被业界称为Warburg 效应。并且,Ford 等[3]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比起正常细胞而言,其脂肪酸从头合成的能力显著增强。在许多肿瘤的演变和进展中,脂肪细胞的代谢和分泌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探讨。Balaban 等研究发现,脂肪细胞的脂解能力因为乳腺癌MDAMB-231 细胞的影响得到了增强,此外,乳腺癌细胞摄取了脂肪细胞分泌的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这为其本身的发展和推动乳腺癌的生长与转移提供了所需能量[4]。随着研究的深入,脂肪细胞病理学渐渐走进科研人员的视线,脂肪细胞对肿瘤微环境的作用和对肿瘤恶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近些年,乳腺癌的肿瘤细胞和其脂肪组织之间的交互始终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在基础性研究领域里,脂肪组织的异常和与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已经被认为是多种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因素[5-6]。乳房内脂肪组织占据大量体积,脂肪细胞的比例超过了总体积的二分之一,并且乳房内还存在许多其他可分泌大量细胞因子的基质细胞,例如前脂肪细胞等,这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7]。实验研究表明,若脂肪因子的分泌发生了紊乱,随之而来则会导致慢性低度炎症和缺氧微环境,最终会引起脂肪纤维化的产生[8-9]。最新研究发现,脂肪纤维化对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乳腺癌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探索视角[10]。
2.1 生理与病理 《疡医大全》有云,“妇人乳有十二穰”,对乳房的解剖形态和形质结构进行了表述。在中医理论里,乳房既不归于五脏六腑,又不属于奇恒之腑。在沟通其与各脏腑的联系中,经络担任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各类中医典籍里都有相关的论述。乳房与前胸壁数条循行经络交汇,胸前壁相关腧穴高达35 个,也和背部许多腧穴有密切的联系,涉及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及冲任二脉等[11]。《外科大成》曾载,乳房为足阳明胃经所属,乳头为足厥阴肝经所属[12]。在实际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观察中,确实发现此类患者一般会出现口干口苦、容易烦躁、双目昏花疼痛等肝胆类疾患征象,亦会有喑哑、下腹胀满疼痛等位于肝经循行部位的病理表现[13]。因此乳房的生理功能的维持与经脉的协调作用息息相关,经络流利,则气血得以畅达、阴阳得以平衡,进而使乳房环境和谐安然。
乳腺癌的发病基础一般为正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此时机体因外邪侵袭、起居或饮食不慎、情志因素失常等,致使经络受损,络脉不通则浊邪瘀滞,气血阻塞,进而导致癌瘤相互胶结,积久化形而成乳岩。经络的影响力主要在于联系脏腑、运行气血、抗御病邪,经络系统一旦有碍,机体的整体生理状况极易紊乱,乳房内外环境失于畅达,则润养和交通受限,易生病邪。古籍有云,初病于经,久入血络。脂浊痰湿等病邪积久成瘀,瘀久化毒。脂浊痰邪既是致病因素,又是新的致病产物,相互积滞,形成虚甚瘀甚,瘀甚虚甚的恶性循环,终成癌瘤。自小而大,从表入里,直至牵及其他脏腑,后期病情缠绵、深锢难愈[14]。
2.2 乳房脂浊的形成 乳头属肝经,乳房属胃经,乳房疾病与足厥阴经和足阳明经关系极为密切。此二经在脂浊痰邪的产生和演化中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论》有云:久卧易耗气,久坐易伤肉。伤气则气虚,难以输布津液,津停为脂。伤肉则脾虚,中焦失调,湿浊内停,化生脂浊。就脏腑而言,脂浊致病的重要因素即为脾失健运、肝失疏泄[15]。当代人囿于工作生活压力,七情内伤极为常见,情志不调则肝郁不舒,气机不畅,致使清浊相混,聚则为浊。除此之外,《素问·通评虚实论》亦曰:“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脾气受阻往往责之饮食不节,脾胃健运失职,浊邪遂生。
脂浊的产生和积聚多与七情拂郁、饮食损伤等因素相关,愤郁伤肝,肝失疏泄则胸胁脉络气机不利,气滞痰凝则瘀浊搏而互结。过食肥甘脾胃受损,则运化不及痰浊内生,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浊缠绵裹挟。“邪毒传舍”理论认为,经络是浊邪转移的重要途径[16]。二者俱伤及经络,导致气血壅塞,日久郁积成块,最终扰乱脏腑功能,损耗人体气血。经络气机失于畅达,乳房局部微环境紊乱受阻,浊邪蓄而不流,积聚成瘤,久滞乳中则成乳腺癌[17]。因此,乳房脂浊的产生及乳腺癌的发病、进展和预后,均与经络的常或变关系紧密,从中医角度论治乳腺癌肿瘤脂肪微环境,应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实验和临床中不失为一个值得探讨的新思路。
3.1 巩固阳明,调理中焦 脾胃主中州司运化,喜燥恶湿,倘若脾失健运,水湿、痰浊类疾病随之而生。《医宗必读》有言:脾为津液化生的源泉,治疗痰浊不从脾胃论治,非其道。浊邪的形成与脾胃功能失常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之运化功能正常则能散精润养周身,反之则湿滞为痰,痰凝成浊。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经脉相系沟通于其他脏腑,若脾胃纳运不及,湿聚脂积,一来浊邪沿经络流布,周行至乳壅而成结,二来阻滞络脉,气血不畅,使乳房内环境雪上加霜。
《内经》曰,治痰浊补脾为第一要务,脾运复常,则痰浊自消也。因此在治疗上应顺其特性,健脾祛痰、化脂降浊应贯穿始终。治疗脾胃气虚导致的痰浊证时,应主以健脾,辅以利湿化浊。林毅[18]深谙此道,提倡固护中焦,畅达枢机,以达气机安通。如此才能使经络之气化源无穷,周转有方,祛除乳房积滞之浊。常用四君子汤加减和参苓白术散加减,治标者,理气化痰之夏陈也;培本者,补脾益气之参术也。如中气下陷无力化痰,宜施以益气升阳之补中益气汤。此外,张仲景有云,有痰饮之患,和之以温药为佳。若脾胃阳虚,寒邪客于中焦,极易导致痰浊瘀滞,此时应治以温中健脾之理中丸,祛寒健脾化浊。在健脾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脾虚和湿盛两者孰轻孰重,切不可一味攻伐,寒湿者要燥湿不伤阴,湿热者要祛湿不伤阳[19]。诸药合用,可使气机条达,经络畅和,则乳浊得消。
3.2 疏肝畅络,为脂浊找出路 肝主疏泄喜条达,可调畅一身之气机。《血证论》有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经生理功能正常,则一身之气升降有序,津液运行流利。若肝经失常,气机不畅,则气血津液传输失调,聚而为痰,各脏腑功能亦受牵连,脂浊之积不可免矣。
肝经既能载邪,则亦能用之以排邪,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宜治以疏泄之法,一则可运化上通乳络之浊,使之难以聚而成结;二则可使肝经之气条达,便于畅通出路祛邪利浊[20]。若见气机郁滞,可治以柴胡疏肝散加减,严彦彪等[21]用此方治疗脂浊瘀滞颇有心得,治其本者,用以调畅气机之柴胡疏肝散;治其标者,用以降脂祛浊之山楂、决明子、泽泻等。如此既能疏肝解郁,又可以促进脂类物质代谢。除此之外,临床可辅以治疗六郁之越鞠丸,香附行气,苍术燥湿,气行湿除,则痰浊自解[22]。明代戴思恭认为:“清者变化为浊,行者抑遏而反止。”胆汁对于膏脂的消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胆附于肝,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肝经条达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可以促进胆汁酸的生成,利胆泄浊[23]。《外证医案汇编 》谓:“若治乳从一气字著笔,无论虚实新久,各方之中挟理气疏络之品,使其乳络疏通,自然壅者易通,郁者易达,结者易散,坚者易软。”[24]可见乳腺癌的治疗,应与通络达邪疏肝泄浊之法紧密结合。
乳腺癌为患当属络病,而脂浊之邪亦与经络息息相关,本文从中医经络角度探讨了乳腺癌肿瘤相关脂肪微环境的发病机制和相应治法,对提高辨治乳腺癌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且无疑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