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群 肖璐 颜诗帆 王茂泓
(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衰竭发展至终末期的常用治疗方法,因可最大程度的保留残余肾功能,血液动力学改变小而被广大患者所接受。但腹膜透析亦有一定的并发症,其中非感染性腹痛较为常见,多是由于伤口愈合不良、腹膜粘连,或灌液过快、温度过高、高糖渗透液及PH过低等因素导致[1],现代医学多采取止痛对症处理,长期治疗则缺乏有效方法。中医认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属于“腹痛”范畴。一般认为,其病机多为湿热中阻,或气血亏虚等,常治以清热利湿,或益气补血等,但疗效甚微。王茂泓主任中医师认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病机多为“肝脾不调,水瘀互结”,属厥阴病,故从厥阴入手以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具体介绍如下。
《灵枢·痈疽》言:“肠胃受谷……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表明了津血两者异物而同源,都为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所生,津可化血。《灵枢·决气》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也说明津液可以直接转化为血,为生血的物质之一。《素问·逆调论》中的“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说明水为津液的一种存在形式[2]。《灵枢·营卫生会》述:“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及《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亡血家不可发汗。”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病血者未尝不病水,病水者亦未尝不病血也”,又说:“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云:“血不利则为水”,均说明瘀能生水、水可致瘀。水、瘀二者相互影响而产生,从而形成水瘀互结这一基本病机。
厥阴为阴极之脏,阴极故而阳生,挟肾水之寒以克脾土者,厥阴也;承心火之热以生脾土者,亦为厥阴[3]。导师认为,三阴传变,一般是递进关系,从太阴至少阴,再至厥阴。太阴之上,以湿土主令,故太阴脾脏为病,多为湿邪泛滥为患,而太阴寒湿,在于阳明亏虚,阳气不足,无燥以济。病入太阴,脾阳亏虚,阴邪内传,脾属中土,可制阴水,土湿盛则肾水寒,甚则肾水不制。因中气匮乏无力,如防水之堤松溃,寒水则无物可以相制,向上侵凌君火而心火微弱,在下则寒冰不解。少阴以癸水孕育肝木,肾水寒冷,水寒难以生木,则厥阴木气下陷,郁而化火动风,风动火郁,风火相煽,反耗肾精。故厥阴之经,阴尽血枯,气机逆乱,血行瘀滞,其母为癸水,子为丁火,风性善动数变,上协心火之气则热,下秉肾水之气则寒,热胜则火旺而耗气,寒胜则水旺而土崩,故太阴水湿及少阴封藏不利,皆从属厥阴。
厥阴肝木,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水气内停;又血藏于肝,风动火郁,耗伤津液,则易瘀滞不行。可见水瘀互结证与厥阴肝木密切相关。
目前临床对于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缺乏系统的认识,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导师王茂泓认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病位在腹部,与厥阴密切相关,涉及太阴、少阴,病机根本为肝脾不调,水瘀互结。其发病与腹膜透析术及慢性肾衰竭患者气血不足的体质状态有关。腹膜透析术为有创性治疗,对腹部皮肤、粘膜、肌肉及腹膜有实质性损伤,术中往往造成出血,郁于经络血脉,加之伤口愈合之初,可有少量渗血,一时难以吸收,皆可成为病理产物——瘀血。术后大量透析液注入腹腔,腹透液非人体生理之水,水入不化即成为内停之水饮,而成水、瘀交织之势,故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瘀、水饮,加上肝脾不调、气血不足,以致脉络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病位有气分、血分之别。在气为太阴、少阴寒湿不化;在血为厥阴血少血瘀。
此外,慢性肾衰竭中医病机为“虚、湿、瘀、毒”四个方面[4],“虚”为其本,“湿、瘀、毒”为其标,“瘀、毒”病机常贯穿始终。而“虚、湿、瘀、毒”病机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厥阴病的主要病机表现。所谓“虚”,乃厥阴疏泄过度,精微物质下泄,先天消耗殆尽,则为虚;肝主藏血,厥阴血少,疏泄不及,则为瘀;肝脾不调,湿浊不化,则为湿;湿浊内蕴成毒,则为毒。
故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的发生,是在“虚、湿、瘀、毒”的基础上,出现肝脾不调,病在气分则为太阴、少阴寒湿不化,病理因素以水、湿为主;病在血分则厥阴血少血瘀,病理因素以瘀为主,在早期虽有所偏重,但最终在气血亏虚的基础上导致水与瘀搏结,气机欲通不通而痛,证属本虚标实。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其中《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载:“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载:“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具有调肝和脾、行血利水之功。原方主治虽为女子腹痛,但其机理非独女科,他病有此病机者皆可用之。方中当归味甘而重,故能补血生血,其气轻而辛,又能行血,此为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补血之圣药,治疗肝郁血虚之证最为合拍;重用芍药,主入肝、脾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依赖阴血滋养而柔和,其能补肝血、敛肝阴、泄肝安脾,与当归相配以疗肝血不足、血络瘀阻之证;川芎辛散温通,走血海而能活血化瘀,治疗血瘀之证;白术性味甘苦温,归脾胃经,功善健脾益气而燥湿,用于治疗脾虚水停之证,两者与当归、芍药相配伍,行补气血、调和肝脾,具有养肝健脾、活血利水之效;泽泻为佐使药,以淡渗利湿,增强利水作用。导师在临床应用时,改茯苓为土茯苓,解毒除湿、分清泌浊。六药合用,功在调和肝脾、活血利水,切中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之病机。
杨小玲,女,47岁,于2018年5月31日入院。主诉:反复双下肢浮肿10余年,腹膜透析置管术后11天。患者于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双下肢浮肿,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肾炎综合征”,未行系统规范治疗。2018年5月11日就诊于南京军区总医院,发现双肾缩小,已进入尿毒症期。5月19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行腹膜透析治疗。刻下症见:左下腹部隐痛和胀痛交作,腹透液清晰,双下肢轻度浮肿,偶有头昏感,视物模糊,畏光,腰酸,乏力,稍感口苦,无胸闷心慌,平素畏寒,易烦躁,纳寐安,小便量减少,多泡沫,大便平,舌质淡白,苔白滑,脉细弦而弱。查体:左下腹部可见腹膜透析导管,透析管进出水顺畅,透析液清亮,无明显絮状物,伤口处敷料干燥,无明显渗出。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2.60×1012/L,血红蛋白:79 g/L;生化全套:尿素氮:21.9 mmol/L,肌酐:646 umol/L,尿酸:531 umol/L。入院后检查排除“腹膜炎”,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热敷等对症处理,腹痛未减。2018年6月2日予中药方当归芍药散化裁,以行血利水、调肝和脾,方药如下:当归10 g、白芍20 g、川芎12 g、 炒白术10 g、泽泻10 g、土茯苓30 g,5剂(颗粒剂),水冲服,日1剂。
2018年6月4日二诊,患者腹部疼痛缓解,无头晕头痛,无口干口苦,无胸闷心慌,纳呆,睡眠欠佳,小便量正常,夜尿较多,大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而弱。继续予上方治疗。
2018年6月6日三诊,患者无腹痛腹胀,食纳较前转佳,睡眠一般,小便日量1200 mL左右,夜尿仍较多,大便平。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细弱。继续服上方7剂,住院期间患者未再出现腹痛症状。
按:该患者为腹膜透析非感染性腹痛,临床发现发病者多身体瘦弱,腹壁菲薄,其发病多由于术中、术后造成出血,成为病理产物,以及腹透液内停成饮,两者相互搏结,呈水瘀互结之势,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导师抓住患者慢性肾衰,病在厥阴,病机为“肝郁脾弱,水瘀互结”的特点,予当归芍药散以调肝和脾,行血利水,补虚泻实,标本兼顾,取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