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迎秋
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我国西周时就开始存在。 彩礼意为送聘礼,是在“纳吉”之后,男方准备一些财物(包括钱财、首饰、锦帛等贵重物品),请媒人送到女方家,作为婚约正式确立的依据。 纳征时所送出的财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彩礼。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对结婚过程中的金钱财物的支付收受予以禁止, 但彩礼现象在广大农村依然存在。 不仅彩礼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数额也在节节攀升。
国外的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也关注到了类似的问题。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尔·贝克尔在《家庭论》中认为:女性是婚姻市场上的一种稀缺资源,在同等水平下,男子想要结婚,就要努力去争取,可供选择的方法就是给女方一笔财产, 提供更多财产的男子就更容易娶得妻子。 日本学者韩敏在《回应革命与改革——皖北李村的社会变迁和延续》 中认为导致皖北彩礼支出日益增加是因为皖北妇女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和人口性别比例变化。
较早研究国内彩礼变迁的有费孝通、 阎云翔和李银河等人。 费孝通教授认为彩礼可以反映劳动力的一种转让过程, 阎云翔等对黑龙江省下岬村的彩礼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认为彩礼不再是两个家庭之间礼节性的礼物交换或者支付手段, 而是财富从上一代往下一代转移的新途径。 后期,部分学者从经济的角度、文化习俗的角度、法律的角度论证了彩礼变迁的原因,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彩礼退还的问题。
彩礼变迁固然有其经济文化背景, 但是笔者注意到高额彩礼愈演愈烈的现象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民的人口流动性增加以后才出现的。 为进一步弄清人口流动和彩礼变迁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选择了安徽淮南的一个典型农村X 村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和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分析农村彩礼变化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
作为调研地的安徽X 村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北部,属平原地区。该村共有居民55 户,共319 人,主要务农,有两户人家在集镇做生意。 现在村子里实际居住的只有73 人,其中老人21 人,儿童46 人,中年6 人。原住居民大部分出门打工,甚至拖儿带女,一家人没有一个生活在农村。 许多房子空了许多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有人居住。 进入2010 年之后,即便是春节,村里的人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更多的人选择在外地过节。 以下(详见表1.1)是X 村从1990 年以来几个时间断面的人口流动情况。
表1.1 X 村1990 年、2000 年、2010 年人口流动情况表
从表1.1 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进,X 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外出, 留在村里的人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多是一些老人、妇女与孩子;很少的中年人也是由于特殊原因才留在村里。
1990 年,村里365 人中,有男性185 人,女性180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2:100;2000 年,村里有341 人,其中男性189 人, 女性152 人, 男女性别比例为124:100;2010 年,村里有392 人,其中男性206 人,女性186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1:100。
人口流动缓解了城乡人地矛盾, 合理调配了劳动力资源。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也缓解了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人口流动也给农村带来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空心村、田地荒芜、男女比例失调等。
男女比例失调,是X 村及周边村庄的普遍现象。男多女少, 让各村各户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孩成了很多人关注的对象。 农村的适婚女性,更喜欢城市的生活,不仅能很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也能让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幸福。 如果能找到一个在城市有稳定工作的伴侣,肯定不会有嫁给农村男性的意愿。 这就意味着,对于农村的适婚男青年,原本稀有的女性资源更加稀缺。
为娶上中意的媳妇, 只有用高额的彩礼才能打动女方家人。 高额的彩礼不仅是子女生活幸福的保障,更成为人们满足面子的方式。 彩礼高,到哪里都能炫耀一下,要是谁家女儿彩礼要的低,还会让人觉得自家的女儿有什么问题才会要那么低的彩礼。
在X 村,彩礼主要分为订婚礼、见面礼、首饰衣服钱。
订婚礼,也就是定亲礼,男女双方同意结成亲家,一般比见面礼低。
见面礼是婚期将近,按照习俗,结婚的男女双方家长在一起见面,商量一些结婚前要准备的事项,这时候男方要给女方彩礼。 20 世纪90 年代,在X 村结婚的时候,大部分村民认为666 元是正常情况。 近几年,这种见面礼一般都是88000 元,家里条件差一点的给66000元,也有一部分会在女方的要求下给99000 元。
首饰衣服钱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 主要是结婚前,男方带着女方去买一些礼物。 在以前,人们主要说的首饰衣服钱是指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几百元钱就够用了。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是“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也有不买耳环买金手镯的,“三金”加起来平均下来也要花4 万元, 另外还要给女方买两套衣服,包括外面的正装和里面穿的衬衣,一般是1000 元到2000 元不等。
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给彩礼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在X 村,一家几口同时出去打工的情况比较普遍。除了青年男女,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投入到了打工的行列。 村西的王姓人家,儿子在城里的化工厂当电工,父亲在城里打零工做泥瓦匠,母亲则一年到头从事家政服务。
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参与城市经济建设,从而促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得到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3359 元,比上年增加251 元,增长8.1%;本地务工农民工月均收入2781 元,比上年增加175 元,增长6.7%。正是有了这些经济收入,农村的彩礼才有了水涨船高的可能。
1.青年女性进城务工造成农村适婚女性稀缺性增加
相对于城市,农村经济、生活环境和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发展与城市相比有巨大差距。 一方面,很多青年女性自愿外出打工,不愿意待在贫困的农村。 另一方面,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生活一辈子,他们鼓励自己的女儿外出打工,更鼓励自己的女儿能够嫁给城里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在X 村, 由于青年女性外出打工以及不愿意嫁在农村的愿望, 使得原本因为传统观念造成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更加严重了, 加剧了青年女性在农村婚姻市场的稀缺性。 僧多粥少,只有男方付出比其他竞争者更高彩礼,才能在农村婚姻市场上占有优势,彩礼自然而然地就抬高了。
2.农村人口流动使得农村生活失去活力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的特点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村民交往方式多以走亲访友、话家常、红白喜事、赶集、节庆等方式开展;白天热闹,夜晚安静。
如今,走进X 村,冷冷清清,再也没有往日热闹的景象。 偶尔看见几个人在一起聊天,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中午的时候才能看到三三两两的小学生回家吃饭。
年轻的村民大多出去打工,只有农忙时节和春节、中秋节等节日才会回来。 同时, 农村人才流失也很厉害。 青年人中教育程度较好的,不会回到农村,而是在城市里开始新生活。 教育程度较差的,也积极想办法留在城市生活。 留守在农村的都是一些没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以及在家接受教育的孩子。 农村干部都是上了年纪的人,接班人已经断代,没有人才来管理和经营村子,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极大限制。 人们看不到发展的前景,彻底失去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娶上媳妇,并且让人家踏踏实实生活在农村,生产劳作、生儿育女,男方就必须拿出高额彩礼作出允诺,保证其以后的生活水准。
3.人口流动造成农村家庭关系的不稳定性
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在传统道德和宗法礼制下, 夫妻结合后很少出现背叛婚姻的行为。 但是,人口流动带来的很多问题让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双方都有了不安全感。
在X 村,结婚后,年轻的丈夫出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 长时间外出打工,人们对于家庭感情的维系越来越弱。 对于丈夫来说, 打工的孤独寂寞,城市里的各种诱惑,出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对于妻子来说,结婚后,她们不仅要面对赡养老人、抚养幼儿的辛劳,还要承担丈夫出轨,甚至离婚的风险。 面对这样的困境,女方当事人只有用高额彩礼来降低风险,保障自己的权益。
1.人口流动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妇女的形象总是落在其丈夫形象的阴影里。 男子外出务农,女子在家操持家务。 传统的舆论观点要求她们三从四德、勤劳贤惠,伺候丈夫、孝敬公婆、抚养子女。 农村妇女一辈子辛劳,甚至忍受很多不如意,但是在传统观念的桎梏下,她们很少考虑自己的内在需求。
一般认为,城市女性意识的觉醒要早于农村。 部分青年女性走出农村, 走进城市, 在感受城市生活的同时,女性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试图证明自己。
在X 村, 曾经进城当过两年保姆的小兰在接受调查时说:“城里的女人可金贵咧,穿漂亮衣服,还有人提包。 男主人对女主人老好了,从来不大嗓门埋汰人。 俺以后也要找个疼俺的, 不能像俺妈那样窝窝囊囊过一辈子。 ”
2.人口流动诱发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人口流动,开阔了村民的眼界,改变了他们的认知结构,农村的婚姻消费观念日益转变。 过去结婚,人们更多关注人品、家世等,而现在结婚,人们的关注点更为实际,也更为理性。 日益理性的现代婚姻更接近商品交换,即在正式缔结婚姻关系前,双方总是像买东西一样掂量对方条件的各个细节。
人们不再羞于谈钱, 商讨彩礼的过程变成了讨价还价的过程,甚至出现彩礼不够就不嫁闺女的情况。 因为彩礼,两家人互不相让,男女当事人痛苦万分,高额的彩礼阻挡了男女青年自由婚恋结合的道路。 即使历经种种波折能够结婚, 婚后家庭中也容易因为对高额彩礼而心存怨念,造成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和谐发展。所有这些均不利于农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人口流动造成了农村彩礼呈几何倍数的增加。 这其中有人口流动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有人口流动造成的农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改变,更多的是植根于农村传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迁。
笔者认为,彩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元素,不应该“一刀切”地予以否定,而应该引导其健康发展。 从三个方面入手,或许可以改变高额彩礼的现状。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村民思想观念,重视彩礼文化的传统功能。 其次,要从改变农村面貌入手,不仅要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也要完善各项生产生活、消费休闲、体育文化设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活条件,让农村环境更加宜居。 最后,要引导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城市化,让农村生活更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