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启尧,俞先锋,吴秀山,万军,许海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养成教育是通过长期的系统教育以及行为规范的指导,使受教育者从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1-2]。我校是浙江省应用型示范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中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思想品格、行为规范等的养成。荀子从“人性朴”的理论出发,论证了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形成了初步的养成教育思想。这项理论对于我们培养工科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实践“知识+技能+态度”(Knowledge,Skill,Attitude,KSA)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同法家韩非的性恶论不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需要加以引导。“人性朴”,即人性经过改造是可以从善的。圣人的作用就在于用礼仪道德教化人们去恶从善[1-3]。养成教育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学习、践行、积累、修身、榜样、陶冶”,荀子《劝学》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特别强调学习过程中要专一,不要学“用心噪也”的螃蟹,而是要学“用心专一”的蚯蚓[1-3]。荀子的养成式教育实现方法和途径,可应用于我们课程的三位一体考核具体实践当中。“学习”可以对应于“知识”的,“饯行、积累”对应于“技能”,“修身、榜样、陶冶”对应于“态度”。在各个课程中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应用养成教育理论,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各个角度推动学生成为专一、进取、良善、敬业的优秀学生。
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就是Knowledge、Skill、Attitude的组合,简写为(KSA),这种考核方式是对传统的考核方式的一种改革,这种考核不仅是结果性的考核,更注重的是过程性的考核,考核内容不是局限于期末和作业、实验等单一的方式,而是将课程的考核分解成知识(包含了理论考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以及各次平时测试成绩等)、技能(包含了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态度(包含了学习态度、求学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做人原则等素养)等三大部分。
目前部分大学生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状态,缺乏专一进取的精神,甚至部分人当中流行“躺平”理论,所以人性中恶的部分应该被引导、规范,学生才能不断进步,这为工科专科课程的三位一体考核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电气类、仪器类、自动化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教学的积累过中发现还是存在如下的问题:
1.教学过程由于课时限制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在项目的完整性和实际的操作方面还是缺少足够的时间,每个项目在讲解实施和汇报中真正能够动手的学生机会不够,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也就是时空的拓展,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利用各种资源自主进行学习。
2.目前考核方式无法促进学生缺少从课内向课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如何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加上智能手机出现,课堂学习积极性不够,目前的考核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应当采用“知识+技能+态度”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缺乏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缺乏有效载体:目前的本科教学的学时有限,并且正在不断压缩,所以有限的课程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养成式教育上面人性的改造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目前针对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行之有效的途径,在《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当中,采用三位一体考核,融合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加强尝试,使实践更加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4.课程思政无法有机融入,存在生硬嵌入的方式: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如果处理不当就变成了“说教”,无法有效达成该设计的初衷。而真正的课程思政应该是“养成式”教育,就是在平时的教学评价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机融入,才是比较合理的方法。
荀子认为,君子有定国安民的谋略,可以治理天地、役使万物,对上可以辅佐王朝,对下可以引导万民,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荀子认为,圣人是道德上十全十美的完人,是众人学习的榜样[1-3]。荀子眼中的君子和圣人是高等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的最高目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4]。其中也提到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专业课程中可以隐性融入,而荀子的养成教育思想与工学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途径不谋而合,因此在课程中采用三位一体考核来实现养成式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位一体考核不仅仅是考核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引入“态度”的考核,既培养工匠精神,又能够从课程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报效祖国的情怀。三位一体的考核实施过程,能够与养成式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同时隐性融入了课程思政。以往存在学生花精力进行期末复习突击,考完就忘。要突破这种不良现象,就需要课程的考核融入到整个学期当中,学生通过课程中一系列项目的考核,将平时的作业、实验、课堂提问、考勤等等都融合在一起,并且占了较高的比重,比如,在《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中,设置了这样的比例方式:知识(50%)+技能(40%)+态度(10%)。知识和技能的考核是就是要求学生在平时注重的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除了必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硬能力)之外,还要提升自己信息处理、团队合作、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软能力),提高岗位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应用能力[5-7]。同时也不断地激励大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抱有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遵守诚信守时的做人原则[8]。
“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考核方式是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一种创新形式,是我校近年来实施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目前全校共有100多门课程已经被认定为三位一体考核课程。三位一体考核与养成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引入隐性融入法课程思政在学校的课程思政工作中逐步得到了推广,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以《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该课程实施了CDIO项目制教学,在每一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团队的方式,学习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电路,以及PLC的工作原理,编程的基本规范,同时需要参与项目的实践训练,掌握必要的电气控制设计和PLC程序设计能力。接下来从《电气控制技术及应用》课程的三位一体考核来探讨养成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融入情况,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三位一体课程思政实践路线图
1.知识的考核
对于课程来说,知识是核心部分,因此必须作为核心部分,知识的考核重点是期末的理论考试,占比最高,约占总成绩50%。这样的设置保证了学生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原理、PLC编程方法等的学习。养成式教育的基础就是“学习”,没有这个打下根基,其他许多技能是空中楼阁。
2.技能的考核
技能考核是养成式教育中“饯行、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的理论对于这样一门应用型课程是有着丰富的指导意义。通过项目制教学以及期末的实践操作考试,把学习压力分散到平时,确保学生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具体一个PLC控制项目的评分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PLC控制项目三位一体考核的评分比例图
3.态度的考核
目前学生中真正能够做到修身的人的比例不够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一方面要设计趣味性的项目,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项目都是与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比如交通灯、四层电梯以及彩灯循环控制等等。通过引导学生沟通交流,不断进步。并通过选组长、排名赛、闯关教学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渴望成为班级的榜样,并且享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通过六年来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考核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各级竞赛中学生的参与率和获奖率都在逐年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率有较大幅度增加,通过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从2015年来,项目成员指导的学生共获得“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三等奖4项,指导学生获得2020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三等奖1项。并且连续举办了十多届校级PLC竞赛。项目团队教师指导学生获批多项与课程相关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浙江省新苗人才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涌现出一批乐于参加竞赛、提升自己的同学,而这些同学已经在班级甚至下一届的同学中成为了榜样,激发了更多的学生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荀子《劝学》中强调“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不断地积累,通过“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态度”的改进,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间有人落后,又不断赶上,这样的“三位一体考核方式”,能促进学生达成设定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目标,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内在修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巧妙地融入各种设计来进行隐性的课程思政,使学生在一门门的课程中无形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课程育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