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媛
(北京市海淀区私立新东方学校,北京 100080)
揆诸有关服饰的通史典籍,所谈到的“斗篷”基本寥寥数语。沈从文先生[1]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仅只出现了一句:“(原始服装)或直接作斗篷式批着于身。”周锡保先生[2]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提到“斗篷”,称“一扣钟”“一裹圆”,也叫“蓬蓬衣”,开始于清代中期,男女皆有穿着,至光绪末,在沪地富有者中逐渐流行。
斗篷这样形制的衣服在中国的渊源能追溯到哪一朝代,形制如何,是否有变化,穿着他们的人群又是什么样的身份、地位和职业?这些都给笔者以极大的兴趣去找寻答案。
斗篷最早出现于晋朝,但那时候不叫斗篷,因鹤羽为之,便命名为“鹤氅”。唐宋时期,平民男女以及方士道士皆可穿之[3]。到了明朝,文人笔记小说中的斗篷多了起来,又因披地如月的形状,斗篷又叫作“月衣”,并在明朝文震亨[4]的《长物志》中有所记载:“有月衣,铺地如月,披之则如鹤氅。”
在同一时期的文献中还有一些斗篷的记载,林大辂[5]撰写的《愧瘖集》:“渔樵歌咏,亦可粉泽大平,或斗篷短衣与朋旧登山游玩。”还有吴承恩[6]的《西游记》:“二人只得牵马挑担,收拾了斗篷、锡杖,出松林寻找师父。”还如:“那长老却丢了锡杖,解下斗篷,整衣合掌,径入山门。”[6]
清代时期,由于斗篷穿戴后的廓形像一个倒扣古钟,所以又称其为“一口钟,一裹圆”[7]。“彼时,男女冬季外出皆喜披着斗篷,但见客时候需要先脱下才能行礼。尤其在清朝中后期,女性穿着斗篷风行一时,此时斗篷均由丝绸制作,贵重者外面绣花,内衬皮毛。”[8]
清朝有关“斗篷”的记载还有很多,其中还涉及斗篷具体的形制和穿戴方式、颜色以及穿着人群等。
关于斗篷的形制,《清中兴功臣图像》[2]和1867年清朝人孙温[9]绘制的《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中的人物给人们以初步的印象:无袖、宽松、长度披及脚踝、无领或者立领、对襟垂顺而下,除领子之外或有连缀的带子,方便人们伸出手肘活动,多以披裹的方式穿着,是多用于秋冬时节以御寒的外罩(图1~2)。
图3为康熙皇帝所穿戴的斗篷,此款斗篷实际为两层,里层是一件平袖棉袄,外层是斗篷,长度为140 cm,长及膝下。内外两层连为一体,领口肩膀采用襞积的手法工艺缝制,整体廓形为上窄下宽[10]。
《三借庐笔谭》中对斗篷有这样的描述:“散袍即斗篷。”[11]可见,斗篷形制较为宽松,更印证了上述图片所绘的斗篷宽大形制。
图1 《清中兴功臣图像》胡林翼像
图2 《清中兴功臣图像》刘腾鸿像
图3 康熙朝 沉香色暗花四季海棠葡萄纹斗篷
关于斗篷的穿戴方式,可以大致分为披、裹,加上用带子拦腰系起,这也主要源自斗篷形制的宽大,同时也有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如《红楼梦》中描述:“黛玉说道:‘好了,披上斗篷吧。’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12]再如:“贾母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12]可见在当时,斗篷以披的方式是较为常见的。在三十一回还出现了将汗巾子拦腰系上的斗篷穿着方式。“老太太的个新新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放在那里,谁知眼错不见他就披了,又大又长,他就拿了个汗巾子拦腰系上,和丫头们在后院子扑人儿去。”[12]
此外,斗篷还有头戴的穿戴方式。华广生在《白雪遗音》中提出:“牧童骑牛,蓑衣随身,头戴斗篷,口含短笛,吹的是一曲吴江韵。”[13]这里斗篷的穿法为“头戴”,可以更加印证图1,可能斗篷在穿戴时会有其他搭配配件。关于斗篷加兜风的式样,清朝陈浏[14]在《陶雅》中提到陶瓷制作的观世音像,为斗篷头戴的配件作了进一步解释(图4),有“素衣而蓝风兜”,后面又解释道:“风兜者,巾帽之属,兜风者,俗谓之斗篷。”在这部出版于1910年的陶瓷专著中,人们可以了解斗篷可搭配风兜一起穿戴,如此也可以帮助头部抵抗严寒。对于斗篷上的帽子,《红楼梦》中也有相应描写。“探春正从秋爽斋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扶着小丫头,后面个妇人打若青绸油伞 。”在其他小说中,还比如:“一面说,一面替痴珠卸下斗篷风帽,教小丫鬟取过鞋,换下湿靴。”[15]“云儿已拿了斗篷、风帽来,请子玉穿戴了进去。”[16]这些文字更加证实了清朝这一时期的斗篷是带有帽子(风帽)的。由此可见,常和斗篷搭配的还有风帽、风兜[17]等。
图4 明 德化白瓷渡海观音像
至此,笔者对“斗篷”作出界定,是一种披盖在肩上,中间纳以棉絮或是毡毛一类材质的衣服,领子或为立领,或为圆领,或为立领高度与两腮切齐、长度及脚踝上下的无袖外衣,且男女都可穿着。清朝年间,形制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在清朝末年,一度流行高领。根据情况,还可以搭配头戴的风兜风帽。
在文史资料中,有关“斗篷”的研究资料以明清时期居多。明清小说、文人笔记、随笔等民间资料都给学者们提供了不少借鉴。笔者根据研究,对《红楼梦》中和其他清朝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斗篷加以概述和讨论(表1)。
从颜色来看,斗篷颜色恰如作品名字中的“红”,主人公穿着红色斗篷居多。曹雪芹在1791年著作的《红楼梦》中,对斗篷的色彩有更多描写,成书于1884—1891年的《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可以为《红楼梦》中斗篷的有关描写进行相应的佐证。
表1 《红楼梦》节选图绘配文
不仅如此,清末的特殊时代背景还催生了以名伶娼妓为主题的狭邪小说,而清末狭邪小说中一些名伶娼妓的斗篷也值得关注。因社会职业的影响,其中,主人公的穿衣装饰也成为时尚,从中同样可以看到“斗篷”的出现。颜色属于红色系的斗篷同样不在少数。曾朴[19]的《孽海花》中,“遇见名善和太清并辔从林子里出来。大清内家装束。外披着一件大红斗篷”。同年成书的《官场现形记》中,“大凡他们做官的人忌讳顶多,又怕的是鬼,说是穿了大红斗篷,鬼就不敢近身了”[20]。还有妃色(浅红色)斗篷,“新做的白狐妃色绉纱镶金洋花边一口钟斗篷,佩壊却早已取了岀来”[21]。
除了红色系斗篷,灰色、天青色、元色、玫瑰紫、翠兰、绿色的斗篷可以说是蔚为大观。比如《红楼梦》中一回:“一时又拿件灰鼠斗篷替他披在背上,一时又命拿个拐枕与他靠着。”[12]“听得屐声转过西廊望下一瞧却是红豆披着天青油抽斗篷袅袅而来。”[15]《红楼幻梦》里:“先是鸳鸯围着翠兰泥斗篷,玉钏围着绿泥斗篷。”[22]“望见岫烟穿的一件果绿蜀锦貂袄,外罩一件玫瑰紫哈喇斗篷。”[22]
在这一节中,对清朝斗篷颜色可以进行简单总结。清代斗篷颜色以红色为主,也由此可以看出,清朝贵胄对于红色是热衷的,红色象征着权势、地位、中正等,还象征着辟邪与正义,为官场上的人所推崇和信奉。
清朝斗篷,尤其是女士斗篷,也并非全是单色。对于斗篷上面的装饰纹样,虽然文字描述较少,但是也能凭借少量的资料对于装饰性较强的斗篷风采以窥一二。在清人邹韬的《海上尘天影》中提及:“亀士看碧霄初进来时披一件秋香色地、桂杏连玄湖当大斗篷,上边绣的大撇兰花,洋灰鼠里子。”[21]装饰多见为自然花草装饰;还有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花边装饰,“只见文玉披着鹅黄绉纱粉红边小狐皮斗篷”[21],都初现了清朝中后期服饰喜装饰的特点。
对于斗篷的材质,可以看到:从毡、羽纱、哆罗呢,到名贵的孔雀毛、毡毛、灰鼠毛、玄狐等一系列动物皮草的材质,罗列大观,薄厚兼具。《红楼梦》中的斗篷材质以毡毛斗篷为多,其次还有羽纱材质的。如“平儿笑道:‘你拿这猩猩毡把这件顺手拿将出来,叫人给邢大姑娘送去,昨儿那么大雪,人人都是有的,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羽纱的。’”[12]《花月痕》中:“采秋披件大红哆罗呢的斗篷,越显得玉骨姗姗。”[15]在《红楼幻梦》中,还有并不常用的鹿毛材质,“望见岫烟穿的一件国绿蜀锦貂袄,外罩一件玫瑰紫哈喇斗篷”,问及岫烟是何处得的,即道:“咱们典里出当留下来的,听说系香鹿毛织的,轻易难得。”[22]再有《品花宝鉴》中的狐狸毛材质斗篷:“梅侍郎恐旷野寒冷,轿中披了玄狐斗篷。”[16]
在《红楼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宝玉穿戴斗篷的场景。因上述小节阐述很多,故不再赘述。
当然,除了宝玉,贾府其他的众小姐们也有穿戴斗篷的场景。在四十九回中,“只见宝琴来了,披着一领斗篷,金翠辉煌,不知何。香菱上来瞧道:‘怪道这么好看,原来是孔雀毛织的。’湘云道:‘那里是孔雀毛,就是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可见老太太疼你了’”[14]。还有探春,“围着大红猩猩毡斗篷,戴着观音兜”[14]。再如王熙凤,“小丫头去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14]。“说着,远远见贾母围了大斗篷,戴着灰鼠暖兜,坐着小竹轿,打着青绸油伞,鸳鸯琥珀等五六个丫鬟,每人都是打着伞,拥轿而来。”[14]还有《红楼幻梦》里的鸳鸯、玉钏、邢岫烟,无一不有穿戴斗篷的场景描写。
由上述可见,斗篷是贾宝玉、薛宝琴、探春、王熙凤、贾母等公子、小姐、太太、夫人所穿着的,也是在封建时代有社会身份、地位以及权势的人在服饰阶级上的专属。跟随在主子身边有头有脸的大丫鬟也有穿戴斗篷的机会。在上一节所描写的斗篷材质中,还列举了邢岫烟穿斗篷的例子,她作为煊赫一时的贾府邢夫人的侄女,即便家道中落,却仍有贵族的家底,后嫁给薛蝌,门楣不算低就,至少维持了清贵的地位。因此,不难从斗篷的材质上看出,整幅和大幅的皮毛、毡毛、羽纱、呢这些材质,也只有具有高等社会地位的人可以穿着。
因此,斗篷这一形制的服装是不具备礼服的特征和功能的,通过礼服辨别尊卑、封建等级的政治含义都是不具备的。但从现在可查询的文献中仍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斗篷的穿着人群为有钱有权的人家,至少是家境不贫寒的人士,且是在非正式场合中的御寒外套。另外,斗篷这样形制的衣服之所以不被普通百姓所青睐,一方面当然是出于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在农耕社会的中国,普通百姓若是穿上斗篷从事劳作也是极其不方便的,并且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协调。
那么,脱离如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清朝更晚期,斗篷是否可以在民间为平民所穿着呢?如果可以为平民所穿着,那么平民的职业是否有着固定的范围或其他某种规律呢?这还有待日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