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_阿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安徽·宣城·敬亭山
郁达夫曾说,“江山也要文人捧”,一语道尽了文人与山水美景之间的关联。山水之情趣,不只在山水,更在于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有了王勃,从此鄱阳湖畔多了一抹惊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有了崔颢,从此江城多了几丝动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有了张继,从此姑苏城回荡着响彻了千年的钟声。
而宣城,这座皖南古城,有了李白,从此成就了名山和名水,赢得了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名。敬亭山,曾经名声大振,直追五岳,而桃花潭,更是因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而几乎家喻户晓。
宣城自古就是江南通都大邑,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寓居 摄影_方托马斯
江南诗山,也是宣城文化地标
如果问李白一生写过多少首诗?《李白全集》收录的是1010 首。但如果问李白一生写过多少首山水诗?可能短时间内谁也答不上来。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浪漫的一生,也是复杂的一生。他既渴望高居庙堂,又不甘只做御用文人;既享受浪迹江湖的自由自在,又常为千里之外的家人日夜悬心;既放荡不羁,厌恶权贵,又叹息光阴流逝,功业不建。他志存高远,四海为家,“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不折不扣的旅游达人。
他自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据说行走过80 多座山,60 多条江河。李白一生大约捧红过9 座大山,而这其中,敬亭山是一座绕不过的丰碑,一千多年来经久不衰。敬亭山位于宣城西北郊,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高不过三百米,没有神明大仙,没有怪石云海,风景也谈不上奇伟瑰丽。但这里却是南朝谢朓任太守时,留下“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美妙诗篇的地方。循着谢朓的足迹,公元753年,李白来了,游遍了三山、三桥、三亭、二岭后,与敬亭山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李白在宣城共写下82 首诗,其中歌颂敬亭山的有21 首。从此,敬亭山名扬天下,无数文人纷至沓来,到晚清时,敬亭山成了“吟无虚日”的江南诗山。直至今日,敬亭山成了宣城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自尊,是本地人与生俱来的乡土皈依,更是地域文化延续的情感栖居。这一切,都离不开李白和他的诗歌。
李白一生中曾七登敬亭山,寄放他不羁的灵魂。他未来时,此山此水同寂,当他行至于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从此山与水便明朗起来,像一轮明月,高悬华夏的天空。
摄影_方托马斯
公元761年,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一系列的世事无常后,岁逾花甲的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登上敬亭山。那时候山顶必定没有高高的电视塔,山林中必定还如今天一样,不慌不忙,生出千树万花,和多年前第一次登山时相比,李白必定变了模样。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独坐许久,随后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今天的人们已经不清楚,李白当年到底是从宣城哪个方向与敬亭山“相看”的,然而,诗人的心境,人们很清楚。如果把李白的敬亭山和他的桃花潭做一个对比,就不难看到,他激赏感动深如潭水的人间友情不见了,甚至连人间烟火声息都不见了。
TIPS
1.“三月三,游敬亭山”已成为宣城人的惯例。敬亭山下有广教寺、弘愿寺等,踏入其间,便已身处净土。
2.每年春天,宣城绩溪县的油菜花是一大盛景,梯田、云雾、民居,如桃源般的风景,村在花里,人行画中。
3.宣城泾县的桃花源景区,就是李白曾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地方。这里的查济古建筑群,值得一探。
观景在于心境而非物境,登山亦是如此
桃花潭初晨 摄影_方托马斯
有人说,读这首诗,觉得充满了孤独和伤感。伤感吗?画面上虽孤独,但诗的意境却非常悠然惬意,除了李白和敬亭山互相对看,其中还有互相懂得。处江湖之远时,哪里有比宣城更适合“明朝散发弄扁舟”呢?也许诗人在这一刻,获得了内心真正的平静。
查济古村 摄影_方托马斯
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米沃什,曾翻译过李白的诗,其中就有那首《独坐敬亭山》。后来中国当代诗人西川将米沃什的英译转译为汉语,是这样的:
众鸟已然消逝进天空。
现在最后的云朵飘走。
我们坐在一起,山岭和我,
直到只剩下这山岭。
完全是前卫、独特的现代诗歌。想来,米沃什是懂得谪仙人李白的。虽然隔着古今和中外,却感受到了诗歌艺术与人生命运的遥远对接。
今天,如果你想体验一下皖风徽韵,游览一番江南,不妨把宣城作为起点,循着李白的足迹,登顶敬亭山,泛舟桃花潭,再一路向南穿过古徽州腹地,也许你也能和诗仙实现一次心灵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