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滨
2019年的教师节,我有幸获评“全国优秀教师”,通过遴选加入了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第一梯队。那一刻,感动、感恩、感慨在心中交汇。多年来,我怀着不变的初心,沉浸于的思考和追问,陶然于对儿童生命的呵护与培育,欣慰于对同行伙伴的帮助和引领,在一路的奔跑追寻中,我用热爱丈量梦想,用奋斗的汗水丰满着成长的年轮。
一、逆风起飞:因为热爱,所以改变
24年前,我怀揣着恩师的谆谆教诲,坚信体育就是最好教育的“种子”,迎着梦想的殷殷召唤,踏上教育人生的起跑线。然而,在工作的第一年,无情的现实却给了我狠狠一击。我被分配在一个濒临撤并的村小,位于农田中央的校园连操场都没有,我困惑烦恼,在这样的条件下该如何开展教学?虽心有不甘,但我相信逆风更适合飞翔。作为学校唯一的专职体育教师,我有责任用自己的专业为校园增添活力,用运动改变学生童年的记忆。没有操场,我就想办法与附近村民沟通,借用他们的晒谷场,与消防队沟通,借用他们的篮球场;没有器材,我就带着学生们尝试旧物改造,把废弃的轮胎、饮料瓶、渔网、报纸改造成器材。在这样乐此不疲的尝试中,“像样儿”的体育课出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并渐渐为他们所期待、所着迷。
当时,我承包了全校所有的体育课,有时还得帮着幼儿园的十几个孩子上活动课,大大小小的学生给我的课堂组织出了难题。我反复琢磨并尝试了一些方法。我在中高年级学生中挑选了一些体育骨干,根据项目内容的要求,与他们一起设计学练的手段、课堂的游戏,久而久之,使他们熟知了热身活动与诸多体育游戏,也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相处中,锻炼了他们成为“小老师”的能力。在我的课堂上,“小老师”们成了我的助手,他们可以自主领着其他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和游戏。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临时接到要被听课的任务,凭借日常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我完成了首次“亮相”。课堂中,“小老师”们熟练地带着其他学生完成热身游戏,在学练过程中自觉地帮助其他同学,时不时地给他们纠正动作,这让听课教师倍感惊讶,他们难以想象在只有100多人的村小,孩子们竟有这样的意义组织能力。从那一刻起,区里的体育教师都认识了我。至今,回忆起那一刻,一位快退休的老教研员依然会说,我身上那股敢于尝试的劲儿吸引了他。
那时,我还组建了学校的第一支田径队、足球队,每日迎着晨曦,我带领学生们奔跑在校园周边的田岸上,即使在晒谷场上用草垛搭出球门,也能把足球踢得尽兴欢畅。在我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中,曾经冷冷清清的校园有了喧闹和沸腾,看着运动场上跃动的身影,听着学生们恣意的欢笑,我的心中充盈着欣喜,所有的汗水都化作了点点星光,闪烁在我要奔赴的“远方”。
二、乘风前行:因为热爱,所以追求
机会总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2002年,记载着我青春记忆的村小还是被合并了,我被安排到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南通市永兴小学任教。意想不到的是,初来乍到的我,竟被推荐为体育教研组长,这让我既惶恐又憧憬。我深知,唯有在磨练中精进专业技能,在研究中积淀学科素养,才能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带领教研组做好体育工作。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重新认识体育课堂,我开始阅读各种专业书籍,钻研教材各目标领域要求,找寻课堂设计的灵感,以工匠般的执着与虔诚打磨课堂。为了让课堂顺应儿童所需,我常常把孩子们钟爱的玩具、游戏、实验巧妙植入课堂:神奇的羊角球变身为“坐骑”,使学生在蹦跳中体验跳跃中的平衡感,通过骑跳中的保护与帮助,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合作的意义;《变向跑》一课中,学生们担当起“运水工”的角色,积极体验着“转身变向”的技术要领,为了团队获胜,小心翼翼、拼尽全力;《持轻物掷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们掷准移动的目标,我手持泡泡枪满场飞奔,飞舞的肥皂泡成为学生们掷准的目标,使课堂有了童话般的乐趣。体育课不再是单调枯燥的重复练习,有趣的手段与形式像魔法一样吸引着学生。
而最令人难忘的则是我经历的那一场场比赛,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淬火加钢,在不断地挑战与拼搏中,讓我体会到特别的幸福。2004年,我迎来了专业成长的第一次拔节期,我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从区赛、市赛到省教学能手比赛的一等奖,最后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是30多次的试教打磨,20多次的教学设计调整,是教学细节的反复斟酌,是教学语言的认真推敲,我连梦呓都是上课的语言。每次站在赛场上,我总会默默念叨导师的叮嘱:“不唯比赛,不忘学生”。当我与学生们纯真的目光对视时,我总会忘却比赛的情境,只为和学生们走过一段难忘的体育旅程。2012年,当我又一次接到参加省基本功比赛的通知时,我忧虑重重,因为对于体育基本功大赛这样极耗体能的比赛,对当时的我并非最佳的身体素质阶段,但是面对众人的厚望与寄托,我决定顶住压力,再拼一回。依循导师为我量身定制的基本功训练方案,我在操场上挥汗如雨。每逢周末,我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全力投入训练,每天换下的五六件T恤就像水中浸泡过一般。历经半年的磨砺,我以脱胎换骨的姿态站在了省级大赛的舞台,摘得桂冠的同时,也让我的专业技能更加精进。
这些年,我先后参加国家级教学比赛获特等奖、一等奖各1次,二等奖2次;参加江苏省体育教学基本功(优课评比)等比赛获一等奖3次,并且完成了自己参赛“大满贯”的梦想。与此同时,我也获评了江苏省教学能手、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园丁奖”等称号。
在多位体育界的导师与专家不断为我把舵续航下,在交流切磋中,我对课堂有了更深的感悟:好的课堂绝不是教师的个人风采秀,满足学生身心的发展需要才是体育课堂的根本宗旨;好的课堂不只为了博学生快乐,每一个学练手段的设计与实施,都应指向学生技能、体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好的课堂不应是形式的过度包装,而要在真实完整的运动情境中,让身体、大脑、心理在互动中逐步生成能力,形成素养。
2018年,我被遴选为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成员,这使我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导师们鞭辟入里的诊断与指导,让我认识到专业使命是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更是教育者的独当之任。我检视着自己的课堂样态,在追问与探寻中发掘体育学科的育人内涵,我对体育课堂的理解越发通透:回应时代的呼唤,回归育人的本质,从关注“体”的锻炼到面向“人”的发展。于是,“立‘体育人”的教学主张自然而成:在真情境中学习真技能,在真问题中进行真思考,在真合作中提升真能力,教学过程“身动”“脑动”“心动”三维联动,教学目标“育体”“育脑”“育心”连线成面,健身健体、育德育心、怡情怡性,使儿童运动参与的意愿趋向积极,运动技能的掌握逐渐丰富,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更加完善,从而拥有健康的体、智慧的脑、温暖的心,成长得更加茁壮有力。
三、御风共进:因为热爱,所以同行
2016年,在我的邀约下,“育动”体育团队顺利组建。和其他名师工作室不同,当时我们并没有官方的“挂牌”,相约同行只因志同道合,让立“体”育人理念辐射更多的区域,落户到更多的学校。
我认为,团队建设的最大价值就是为教师的集群成长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土壤和专业指导,释放团队成长的内生力量。而最好的领衔,不是自己在前面快跑,而是和队员一起前行,自己要做的是引领“跑”的方向,注意“跑”的姿态,教给“跑”的方法,鼓舞“跑”的信心,关注每个人“跑”的节奏。围绕“集群共创,激扬成长”发展愿景,采用教学研讨、课题研究、沙龙讨论、读书分享、线上互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反思教学得失,共享读书心得,让团队成为成员专业成长研修的乐园、学科智慧碰撞的阵地。
2016年冬,我有幸获得了前往加拿大考察的机会,亲历异國教育现场。不同文化背景下,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及方式的差异,触发了我的思考,也使我萌生了实施学校体育课程活动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回国后,我立即组织团队展开研讨,分享学习所得,凝心聚力,激发思想碰撞。在我的推荐与领读下,大家开始了对《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共读。书中介绍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教育实验——零点体育课,以运动的方式触发大脑活力,为一天的学习生活奠基。这让我们顿悟,原来体育和智育是相辅相成的,科学运动可以“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亦可“聪慧其大脑”。书中的理念和做法尤如真经宝典,成为我和团队的行动指南。2016年开始,我带领团队开启了学校体育活动项目的升级和改良,凸显项目设置的结构化,用亲子晨练、七点俱乐部、大课间游戏、微运动、课间游戏、体育家庭作业、线上运动会、体育嘉年华、体育吉尼斯、阳光体育节、精品社团等项目,构筑立体的项目活动网络,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多层联动。
在项目实施初期,我们曾一度陷入困境。如亲子晨练、七点俱乐部等项目,参与面广且涉及家长,须解决非工作时间的管理、校外人员出入校园的秩序、相应的安全措施等问题。而其他项目出现的状况也始料未及。面对问题,我和团队成员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细化解读,逐条整改,逐一击破。开发“微运动”资源时,更是排除万难,集聚了团队成员的大量心血。实施“微运动”项目的初衷是让“微运动”融入文化类课堂,或为阴雨天大课间活动和平日居家运动提供内容素材。我们预设了8个类型(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生活技能、合作能力、礼仪规范等)的40多个微视频,完全由团队教师自主研发。每一个微视频的动作设计和成片制作,我都全程参与;设计动作、示范指导、选择音乐、拍摄合成,每个细节我都亲自把关,不容有一丝疏漏。当时团队中的2位年龄稍大的教师负责生活技能类“微运动”视频的拍摄制作,为了将劳动之美与操化类动作无痕融合,夏日里,我和他们顶着酷暑反复改编练习,一个视频就录制了10多遍。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大家时常忘却饥饿与疲惫,工作到凌晨。终于,在我们的精心设计和谋划下,“全域型”活力校园项目终于全面实施,其逐渐成为区域内家喻户晓的学校运动生态。
在总结和延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主持申报了江苏省第十三期教研课题《家校共育“主角体育”活动形式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的如期立项,让学校体育品质课程建设找到了有力抓手。我们的行动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江苏教育电视台“成长”栏目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报道,以《越运动 越幸福》为主题展示“以‘体育人,体教融合”的育人特色,视频资源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伴随课题研究与实践走向纵深,一个个案例应运而生,一篇篇论文也随之发表于报刊杂志,让研究成果得以固化。
守护着心中那份不变的热爱,一路走来,我尝试着、实践着、思考着、探索着,也体验着一名体育教师内生式成长的喜悦与满足。我将一如既往,以匠心致初心,砥志研思,精进不休,在一次次的攀行中走向坚实与精彩,走向成长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