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天德
编者按: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让一块美玉更加温润细腻,可以让一个朋友成为知己故交,也可以让一本杂志洗尽铅华历久弥新。这个月《中国学校体育》迎来了创刊40周年的日子,在这40年中,杂志服务了千千万万名读者,也结交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校体育工作者,一次次的相逢与相识,让杂志社更有家的温度,将广大学体人更紧密地凝聚到一起。在一些人的回忆中,是《中国学校体育》给予了他们成长、历练的平台,是他们投身学校体育事业的引路人,而从杂志的角度出发,正是他们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的默默耕耘,才有了杂志向前发展的源源动力,才有了杂志今天的地位与成就。在《中国学校体育》创刊40周年之际,特邀一批杂志成长过程中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一同分享他们陪伴《中国学校体育》走过的青葱岁月,一起回味与杂志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
一、《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背景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对全面育人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教育难以取代的作用。体育既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其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二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沉着冷静的品质,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三是,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如此重要,但1981年以前一直就没有过一本全国性的学校体育刊物。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校体育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及时了解党和政府有关教育改革文件与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上级行政部门如何及时了解基层体育教师的呼声与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就考虑是否能够创办一本全国性的杂志,以解决以上这一系列问题,这个设想很快就引起了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调查研究,决定创办一本学校体育类杂志,该杂志由国家体委与国家教委联合主办、北京体育大学承办,于是《中国学校体育》(原《学校体育》)创刊号于1981年9月问世。
《学校体育》杂志,由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北京体育大学有关领导及一些德高望重的学校体育专家组成编委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体卫处的同志兼任社外编辑,每年召开一次编委会,由编辑部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同时研究确定下一年度的编辑工作计划。当时的办刊宗旨为:大中小学校,以中小学校为主兼顾大学;理论与实践,以实践为主兼顾理论;普及与提高,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中国与海外,以中国为主兼顾海外。根据办刊宗旨与实际需要,确定了“国外学校体育”“课外运动训练”“理论探索”“来稿摘登”等栏目。
《学校体育》杂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诞生,站在学校体育改革开放的前沿,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摇旗呐喊,杂志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编辑人员与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署曾表扬这本杂志“刊风正、文风正、编辑作风正”。1992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杂志正式更名为《中国学校体育》。200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
二、我与《中国学校体育》同进步
我是1981年3月调到《学校体育》编辑部工作的,一开始不知道天高地厚,觉得自己就是学体育的,上大学时还当过学生总会宣传部副部長,负责过全校黑板报的组稿、编辑和出版工作,当一名编辑应该没有太大困难。然而,当我真正地成为一名编辑,才发现“学校体育”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天地。我不知道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管理体制;不知道学校体育的改革动向;不知道体育教师是怎么工作的、怎么想的、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更不知道学校体育界都有哪些知名专家、学者,他们的学术观点是什么。总之,当时的我真是“两眼一抹黑”,当编辑时我面对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审稿,拿到一篇稿子,既不知道前人在这方面都有什么研究成果,又缺乏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的理论知识,更不知道体育教师的需求,根本就无法决定取舍;而对于稿件的加工修改,自己对编辑规范也毫无所知。对于自己知识的贫乏,我羞愧难当,除了从头再来、沉下心来学习,我没有别的办法。记得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审王占春老师曾对我说:“要当好一名专业性很强的书刊编辑,既要掌握编辑专业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所属专业的理论功底,不能当一名‘文字匠,要当一名学者型的编辑。”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一是埋头读书,二是深入实践。
1998年退休后我又被返聘,直至2017年才完全退休,我共与杂志相依相伴34年,杂志把我培养成了一名学者型编辑。1987年我被任命为杂志的副总编辑,1989年被任命为总编辑,1994年被评聘为编审,同时兼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记协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分会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等社会职务,我经常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
我曾为《中国学校体育》等杂志写过卷首、专题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及其他学术评论文章百余篇,撰写的10余篇学校体育学术论文参加过全国与国际学校体育学术交流。我与学校体育知名学者毛振明合作主编了《解读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2007年,步入古稀之年时,我还出版了《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评述》一书。在新一轮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于2013年主编了一套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与教师用书,得到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三、对新时代杂志的建议与期望
新时代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肩负着新的使命,杂志要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宣传。要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特点。要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引导作者与读者深入研讨一些熟悉但还不是很清晰的问题,如,什么是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什么是身体活动的基本能力;这些“基本”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等。又如,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基础”有没有层次性?不同学段学生的“基础”有什么不同?依据是什么?等等。要提高杂志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为此,编辑人员要不断提高政治敏感性和对学校体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独立思考与驾驭杂志的能力。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服务,为夯实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服务!在庆祝《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我献上最真挚的祝福和最热切的期盼,祝愿《中国学校体育》杂志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