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乐
(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动物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新疆 奇台 831800)
近年来,我国养羊行业飞速发展,养羊的农户数量也快速增长。由于管理和认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动物尸体及内脏的处理工作不够合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羊细颈囊尾蚴病的发病及传染概率。如果不能对其加以防治,势必会对我国畜牧业经济造成极大地影响。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当前羊养殖当中的常见病之一,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其主要危害对象以幼龄羊为主,而成龄羊主要是作为带虫者。一般情况下,该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发病一段时间后,羊的体质逐渐消瘦,黄疸偏高,被毛无光泽且呈逆立状,皮肤以及眼结膜的颜色逐渐淡化。外出放牧之时,病羊的行动落后于羊群,且具有舔食排泄物的习性。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和饮水下降的情况,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平时呈卧姿。在温度较低、饲料相对单一且营养不足的情况之下,会增加死亡的概率。除此之外,患病羊还会伴有肌肉震颤、呼吸急促及步态不稳的情况,温度在38℃左右[1]。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生前诊断方法常采用血清学方法,通过对羊的症状以及动物尸体解剖实验才能确定羊群患病。一般来说,羊细颈囊尾蚴病在成年羊身上的症状表现并不明显,而刚出生的羔羊临床症状较为显著。当羔羊内部器官在六钩蚴幼体的侵蚀下产生炎症后,羔羊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水增加,且身体消瘦、衰弱。急性病程时,可见急性肝炎及腹膜炎,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有时在羔羊腹中还会混有渗出的血液,病变部有尚在移行发育中的幼虫。
有关人员对患病致死的羊进行剖检发现,患病羊腹腔中的肝脏、腹膜、骨盆腔脏器、肠系膜以及大网膜等部分存在细颈囊尾蚴,是一种寄生虫,其虫体呈白色囊泡状。不同的虫体大小存在差异,小的呈黄豆大,大者状如鸡蛋。虫体在羊浆膜组织的表面寄生,另有一小部分会附着在组织之上,大部分的囊泡呈游离状态。附着在组织内面的虫体,有头节,且囊泡内含有透明黏稠液体。在解剖检验过程中,可以发现虫体在肠系膜上寄生,整体外观类似于囊状肿瘤。患病致死的羊,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肌肉颜色淡化,血液稀薄,且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呈现胶样浸润状态。还有一部分冰样的肝脏肿大,肝叶逐渐变成暗紫红色或者是灰褐色。肝脏的表面会有细小的出血点及灰白色的瘢痕,还有部分羊肝脏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小结节。如果病虫在肝脏表面寄生,被附着的部位会出现萎缩或组织褪色的情况。另有一部分病羊会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的情况,对其脾脏进行轻刮,其表面存在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切面比较干燥,能够明显看到脾小梁。
细颈囊尾蚴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常见,尤其是羊等养殖物种,一旦发病,其传染率超过60%,在部分卫生条件不达标地区,其感染率接近80%,且不同成长阶段的羊都易患病,是养殖羊的常见病。羊细颈囊尾蚴病大面积传染的主要原因,便是病羊母体感染泡状带绦虫的犬、狼等动物的粪便中排出绦虫的节片或虫卵,在一段时间的寄生生活后开始繁殖,并经过饮用水等媒介实现地区性感染。它们随着终宿主的活动污染了牧场、饲料和饮水而使猪、羊等中间宿主遭受感染。研究表明,患病小羊即使出生2月后,体内仍携带病毒,泡状带绦虫在小羊体内感染,并形成以病毒自身为中心的芽孢,使得其自身有着较强的抵抗力,不会被猪只的免疫系统影响。这种绦虫的生命力极强,根据实验表明,将绦虫放入自然环境中可存活多年,且取出后仍带有较强的致病基因,只有在超过120℃的环境中进行6 h以上的高温处理,才能完全消灭。
在传染媒介方面,蝇类是羊细颈囊尾蚴病进行传染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农村养殖场中,在屠宰成年羊时,会将不适合人类使用的内脏丢弃。这些内脏会吸引犬类使用,若屠宰羊自身患有羊细颈囊尾蚴病,那么使用其肝脏的犬类就会被感染。且犬类活动范围较广,通过其粪便实现绦虫大面积传播,这种病菌循环方式经常出现在我国农村中。此外,羊舍饲养环境也是影响羊细颈囊尾蚴病传染的重要因素,部分羊舍管理条件落后,饲料营养不良,造成羊免疫力水平低下。虽然部分羊养殖户采用的是散养饲养方案,能够为羊获取营养物质提供条件,但这也羊细颈囊尾蚴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泡状带绦虫能够随着动物粪便在自然界中迅速传播,造成大面积羊群感染。
羊细颈囊尾蚴病的诊断需要通过对尸体的剖检,与临床症状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确诊。到目前为止,羊细颈囊尾蚴病药物的医治效果还需要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科学实验和充分的论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丙硫咪唑制剂加以防治,剂量为25~30 mg/(kg体重),将拌料对病羊进行喂服或投入,1次/d,连续服用5 d会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羊群的驱虫工作至关重要,养殖人员应该定期有针对性的使用药物对羊群进行驱虫。通常情况下,可以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进行驱虫作业,连续3 d服用丙硫咪唑制剂。加强羊圈的清洁工作同样重要,养殖人员要定期对羊圈舍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羊圈的整洁,从根本上避免各类病菌和寄生虫的滋生与传播,这是一切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羊群能够茁壮成长的重要工作内容[2]。
对于养犬的农户,应该对犬进行笼养和拴羊,一定要避免犬进入到羊圈中,否则势必会极大地增加羊群染病的概率,严格杜绝饲料和饮水被犬的粪便所污染。与此同时,应该禁止对猪、羊、牛等生物的随意宰杀,并严格禁止动物尸体、内脏或其他的废弃物乱扔的情况。如果要使用动物内脏喂食犬类,一定要提前对其进行高温加热处理,如此可以对寄生虫和病菌进行有效的杀灭。除了对羊进行药物的投放,为了能够进一步防治羊细颈囊尾蚴病,对犬类也应该进行药物的投放工作。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食物包裹的方式。根据不同犬的体重划分等级。小型犬的体重为10 kg以下,药量应该控制在50 mg。体重在10~20 kg为中型犬,应该将投药的剂量控制在100 mg左右,其余为大型犬,药物剂量应该控制在150 mg左右。具体的方法是将药物包入小纸片中,之后可以用羊油、肉或者是面团等食物将其进行包裹,犬类便可自行将其吞食。对犬类的药物投食工作很容易被养殖人员忽视,从而导致羊细颈囊尾蚴病的防治工作存在漏洞,反之,加强对犬类的防治工作,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犬类进入到羊圈中,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防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减少寄生虫传播的概率。不仅如此,应该对家养的犬类进行粪检,如果发现家犬粪便中有胞状虫卵或孕卵节片,由于药物驱虫程序繁琐,且实际驱虫效果不够理想,除了珍贵品种的犬类,其余犬应该尽可能的予以淘汰处理[3]。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当前羊群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加强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稍有疏漏很可能使细颈囊尾蚴寄生虫有机可乘,不仅对羊群的正常发育产生影响,同时增加了死亡率,对我国羊养殖业的经济产生极大地影响,只有加强防治工作力度,才能够将患病概率有效控制,促进养殖业经济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