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丽丽
(东平县中医院中医脑病科,山东 东平 271500)
慢性头晕是由运动性、位置性错觉引起的一系列感觉障碍性疾病。据调查,近年来,我国慢性头晕的发病率为20%~30%。有研究报道指出,慢性头晕的发生、发展与前庭器官功能障碍具有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常结合慢性头晕的位置将其分为慢性周围性头晕、慢性中枢性头晕两种类型。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头晕患者中,慢性周围性头晕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1]。与慢性周围性头晕患者相比,慢性中枢性头晕患者的病情更重。慢性中枢性头晕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庭神经病变或组织病变所致[2]。对慢性头晕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总结其最新的治疗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慢性头晕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慢性头晕覆盖主要包括眩晕、头晕、晕厥前期及平衡失调,其中以眩晕最为常见。据调查,在年龄>60岁的人群中,有近20%的人正在被慢性头晕所困扰,其日常生活可受到严重影响[3]。某些发达国家曾对头晕终身患病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的人群头晕的终身患病率在30%以上,其所患头晕以前庭性眩晕最为常见[4]。研究发现,女性罹患慢性头晕的几率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罹患慢性头晕的几率明显高于青少年[5]。
既往的研究报道指出,慢性头晕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精神因素。慢性头晕的发生、发展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在临床上,由广泛性焦虑症引发的慢性头晕最为常见。具有强迫型人格及发生过度焦虑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发生慢性头晕的风险。慢性头晕的发生、发展也易受到器质性疾病的影响。研究发现,慢性头晕多发生在神经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患者中[6]。研究资料显示,前庭系统及神经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边缘系统的活动造成影响,前庭疾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严重的焦虑情绪具有明确的相关性[7]。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报道指出,有将近80%的慢性持续性头晕患者存在一种以上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等症状[8]。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和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无论是哪种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均能够引发中枢神经系统低灌注,导致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失衡,最终诱发头晕。
临床上首选心理疗法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治疗。在用心理疗法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治疗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有研究者将自主性训练作为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方法的作用机制是:实施自主性训练,可对慢性头晕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产生正面影响,从而改善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的精神障碍[9],缓解其临床症状及体征。
目前,临床上主张在保证慢性头晕患者充分休息,避免声音、光线的刺激,减少水分及食盐摄入的前提下,可为其适当使用镇静药进行治疗。在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对症干预治疗的基础上,对于存在微循环障碍的患者,可为其选择合适的血管扩张药、神经营养药或脱水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合并前庭神经炎的患者,可选择性地为其使用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对于由焦虑症等精神疾病引起慢性头晕的患者,可采用盐酸舍曲林、盐酸帕罗西汀、盐酸氟西汀对其进行治疗[10]。这些药物均属于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不良反应少、不易成瘾的优点。
认知行为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焦虑症相关性头晕的首选方法。在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应为其讲解与慢性头晕相关的健康知识,尽量减少外界的不良刺激,对其进行安全行为健康宣教,进一步减少外界因素对其病情的影响。
研究资料显示,无论是周围性头晕患者还是中枢性头晕患者,对其进行前庭平衡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前庭平衡康复治疗的方法是:由医生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患者可在院内连续学习半个月的康复治疗课程,每节课的时长为2h,每隔2~3min进行1次训练,训练的方法包括改善前庭-眼反射训练和替代习惯性训练。在完成上述训练后,暂停10 min。然后使用康复软件指导患者在人行道上进行稳定平台运动。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连续进行1个月的康复治疗,以巩固其疗效。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前庭平衡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缓解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其发病的频率,从而改善其预后。有研究者采用管石复位法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管石复位治疗时,应采取相关手段使其耳石重新进入到椭圆囊内,以免耳石对壶腹嵴造成冲击。研究发现,对慢性头晕患者进行管石复位治疗的有效率在76%以上,不过治疗后一年内其病情的复发率在15%以上。因此,临床上认为管石复位法在治疗慢性头晕方面的远期疗效不佳[12]。
对于一些难治性周围性头晕患者,若采取上述保守疗法未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则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外科手术以迷路切除术为主。此手术的作用机制在于破坏慢性头晕患者前庭器官的功能,阻断前庭信息的传入,以此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此手术方法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的危险性并不高。此手术的缺陷是无法保存患者原有的听力。因此,此手术适用于接近全聋或全聋的患者。采用耳毒性药物化学性迷路切除法(鼓室内给药法)治疗慢性头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慢性头晕患者病情的治愈率在60%以上,其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好转率在80%以上。耳毒性药物化学性迷路切除法同样具有局限性,仍需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半规管阻塞术也被用于治疗慢性头晕。此手术的应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治疗部分难治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
慢性头晕是一种病情进展较为缓慢的神经内科疾病。此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中,主要是分析慢性头晕的发病机制,总结关于治疗此病的研究进展,进而为评估患者前庭的功能、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可进一步分析慢性头晕相关神经生物学及行为学方面的作用机制,以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慢性头晕,进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