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俊武,王 伟 ,陈 翔,李占全,韦 瑶
(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 545000;2.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柳州 545000)
前列腺癌是泌尿外科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该病常发生老年人群中。在男性肿瘤死亡患者中,因前列腺癌导致的死亡占第六位[1]。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约占前列癌患者总数的0.02% ~2.5%。由于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的特异性,故临床上较难对此类患者的病情进行早期诊断[2]。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病情若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诊治,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本文主要对1 例前列腺癌伴单侧睾丸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等进行介绍,旨在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该例患者为男性,80 岁,因“尿频、尿急、尿痛1 年”于2019 年10 月21 日来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检测的结果显示,其血清TPSA 的水平为53.63ng/ml。对该例患者进行肛门指诊的结果显示,其前列腺的大小为6.5 cm×6.0 cm×5.5 cm,其前列腺中央沟变浅,表面光滑,无结节,质地硬,无触痛感,退出时指套无血。对该例患者进行直肠超声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患有前列腺增生。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后,对其进行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该例患者前列腺基底细胞呈腺管状病变。进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显示,该例患者前列腺细胞包浆透亮,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该例患者前列腺腺癌组织学分级(Gleason)的评分为8 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结果显示,该例患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为阳性,其a- 甲酰基辅酶 A- 消旋酶P504S 为阳性,其细胞角蛋白(CK)为阳性,其高分子角蛋白(CKH)、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黑色素细胞分化抗原(MelanA)、T 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肺腺癌标志物(P40)、前列腺基底细胞标志物(P63)、高度糖基化的i 型跨膜糖蛋白(CD34)均为阴性,其细胞增殖指数(Ki-67)为20%。对该例患者进行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其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临床医生在为该例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后,患者的家属提出出院的要求,并告知临床医生会对治疗方案进行慎重的考虑。出院期间,临床医生让该例患者使用比卡鲁胺进行治疗。比卡鲁胺的用法是:口服,50 mg/ 次,1 次/d。2019 年11 月14 日,该例患者入院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术。术前,对该例患者进行MRI 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两侧的精囊腺发生萎缩。对该例患者进行全身骨显像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全身骨代谢显影未见异常。该例患者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术后,对其睾丸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右侧的睾丸组织可见癌细胞,其右侧的附睾组织未见特异性改变,其左侧的睾丸未见癌细胞,其左侧的附睾组织未见特异性改变。对右侧的睾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结果显示,该例患者的P504S、PSA均为阳性,其CK5/6、P63 均为阴性。对右侧的睾丸组织进行显微镜检查的结果显示,该例患者前列腺细胞包浆透亮,其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术后,为患者使用比卡鲁胺进行治疗。比卡鲁胺的用法是:口服,50 mg/ 次,1 次/d。同时,对该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告知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PSA 检查和睾酮检测。在这一年内,该例患者进行PSA检测的结果均为阴性,其睾酮的水平正常。
目前,临床上关于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的研究较少。笔者认为,这可能与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的发生率较低有关。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约占前列腺癌患者总数的0.02% ~2.5%[3]。Kollas A 等[4]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的发病率低可能与阴囊的温度较低有关。本文的研究对象年龄为80 岁。对该例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结果显示,其前列腺癌细胞未见睾丸转移征象。本次研究中,对该例患者进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立即对其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进行病理检查的结果显示,其右侧的睾丸组织可见癌细胞,其右侧的附睾组织未见特异性改变。超声引导下经会阴部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是临床上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直肠指检(DRE)与PSA 联合检测对早期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直肠超声检查(TURS)、盆腔核磁共振检查(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检查(MRS)等均是临床上诊断早期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病情的辅助检查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通常会先选择接受药物治疗,然后再选择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术。少数的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异常增殖后,其可出现睾丸疼痛、睾丸肿块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睾丸鞘膜积液[5-6]。临床实践证实,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睾丸肿瘤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基本一致,故大多数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病情较易被误诊为原发性睾丸肿瘤。笔者认为,临床上在对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时,可参考以下几点:1)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年龄大多在60 岁以上,而原发性睾丸肿瘤患者的年龄为15 ~34 岁。与原发性睾丸肿瘤患者的年龄相比,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年龄更大。由此可见,临床上可将年龄作为对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病情进行诊断的有效指标。2)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行线激素(HCG)等指标进行检测。Waisanen KM 等[7]的研究表明,与前列腺癌患者相比,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血清中PSA 的水平可异常升高。临床实践证实,少数的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血清中PSA 的水平无明显的变化。因此,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即使其血清PSA 的水平未异常升高,临床上也要定期对其睾丸进行相关的检查。原发性睾丸肿瘤可分为生殖细胞瘤和非生殖细胞瘤。原发性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发生率约为90% ~95%。对原发性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进行血清AFP 和血清HCG 联合检测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其病情。3)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术后,要立刻对其睾丸进行病理检查。进行病理检查时,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PSA、PAP 均为阳性,而原发性睾丸肿瘤患者的PSA、PAP 均为阴性[8]。
前列腺癌转移的途径包括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淋巴结是前列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为骨、肺、膀胱、肝脏及肾上腺等[9]。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的发病率仅为0.06%[10]。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以单侧睾丸转移为主。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在接受双侧睾丸切除术后,需要对睾丸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病情。Bordes AB 等[11]的研究表明,在对11 例睾丸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时,其均因“睾丸肿块”就诊,其中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的患者有7 例,肾癌伴睾丸转移患者有2例,膀胱癌伴睾丸转移患者有1 例、胰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有1 例。由此可见,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相关的睾丸检查尤为重要。前列腺癌细胞转移至睾丸的途径包括静脉回流、淋巴回流、动脉栓子扩散、输精管道内扩散等。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精索及附睾内若未见癌细胞,说明癌细胞是通过淋巴回流或静脉回流等途径转移至其睾丸[12]。Krupski TL[13]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过程中,施术者在对其前列腺进行电切时较易使其骶前静脉受到压迫,从而导致其癌细胞通过静脉回流的途径转移至其睾丸。目前,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前列腺癌患者发生睾丸转移与其病情发展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发生睾丸转移是前列腺癌患者病情发展的主要表现[14]。本次研究中,对该例患者进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其坚持口服比卡鲁胺进行治疗。通过对该例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发现,其血清PSA 的水平及睾酮的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TU SM 等[15]的研究表明,对Gleason 评分较高的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进行为期33 个月的内分泌治疗和放射治疗后其存活的时间可达78 个月。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与TMPRSS2-ERG 基因融合密切相关[16]。由此可见,对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进行TMPRSS2-ERG 基因检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预后。
综上所述,在对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生要监测其血清PSA、AFP、HCG 等指标。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血清PSA 的水平一旦异常升高,临床医生要对其进行相关的睾丸检查。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伴睾丸转移患者若能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