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玲
(思南县畜牧发展中心,贵州 思南 565100 )
鸡马立克氏病在世界各主要养鸡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鸡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一旦发生,将会在短时间之内导致大量鸡群被感染,从而导致大范围区域内都受到此影响。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未能够对其避免,其传播速度极快,从而容易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可以发现,鸡和火鸡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动物。鸡龄在2~5月的感染率更高。另外一些禽类也容易感染该病,如:鹅、鸭、鸽子、金丝雀等。
如果在雏鸡阶段染上了该疾病,那么,其会终身携带病毒。虽然传播途径相对较为广泛,但其传播方式主要集中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2种。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受传播介质影响较小,在空气中也会广泛传播。如果传播到呼吸道中,将会导致呼吸道感染。
结合病理研究来看,其具有3~4周的潜伏期。因此,如果雏鸡感染了鸡马立克氏病原,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发病,往往需要在50 d左右后才会有明显表现,在70 d左右出现大面积死亡现象。在90 d左右时,呈现出死亡高峰。在发病概率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一般来讲,普通肉鸡发病率为20%~30%,在部分较为特殊状况下则可达到60%左右。对于产蛋鸡来讲,其发病率集中在12%~16%,较为严重时可达到50%左右[1]。
神经型临床症状作为鸡马立克氏病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受到受损神经的影响。具体来看,不同鸡群因发病原因不同,其所受到的神经损伤也会出现一定差异。其中,最容易受到损伤的便是坐骨神经和臀神经2个部位[2]。坐骨神经受损会导致病鸡的腿部出现经常性麻痹现象。表现为劈叉姿势或者卧地不起。臀神经受到损伤时,病鸡翅膀会迅速下垂。同时,支配其颈部的神经如果发生了损伤状况后,还会出现斜颈或者低头现象。如果是在迷走神经部分发生了损伤状况,鸡的嗉囊麻痹、肿大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其难以正常进食。在较为严重的状况下,还会出现呼吸困难问题。
针对内脏型临床症状研究可以发现,这部分疾病集中在鸡龄为50~70 d的幼鸡身上。在发病之后,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羽毛蓬乱等现象。较为严重的病鸡还会出现下痢,身体严重脱水,最后衰竭而死亡。但部分病鸡也不会表现出明显病症,直接死亡[3]。
相比较于其他现象,这种类型发生率较低。发生此病的鸡会出现单眼皮或者瞳孔变小现象,视力明显减弱。初期仅对一些光线反应比较迟钝,后期严重时期会出现失明问题。
肿瘤多是集中在翅膀、背部、颈部等皮肤上,只有在屠宰或者加工时才能发现。
从二者相似点来看,其具备了较高传染性。当鸡染病后,体温会迅速升高,出现步履蹒跚、采食减少、食欲下降现象,并且还会伴随着一定脱水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传染性法式囊病由IBDV所引起,即:感染传染性法式囊病病毒。这种现象多出现在3~6月的鸡龄。在发生该病情后,鸡会啄食自己肛门附近的羽毛,且伴随腹泻现象[4]。在后期较为严重时,还会出现眼窝凹陷、趾爪干燥问题。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法氏囊发生了水肿现象,其外部变得十分圆润、呈现出浅黄色的特征,大小已经成为了正常的3~4倍。
这种病情很容易和内脏型的鸡马立克氏病发生混淆。鸡群在染病后,会出现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的现象,内脏部位也会出现较大肿瘤。禽白血病多是受到ALV病毒的影响,并且呈现出垂直传播的特点,集中出现在16周左右的鸡龄。
对鸡舍养殖区域内的各种污染物及污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鸡群食用带有病毒的污水。可借助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对鸡舍墙壁、地面以及整个养殖场的各个地区进行定期消毒处理,为其创造安全、良好的生长环境[5]。
在进行鸡苗购入时,应为其注射鸡马立克氏病免疫疫苗。14 d后,可为其进行再次注射,在最大程度上保障鸡群的免疫能力。同时,还需要做好相关记录和检查。
当发现病鸡死亡后,要对其立即进行深埋处理,并开展消毒工作。在鸡舍内及其经常涉及的区域喷洒清毒药水,可以选择浓度为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鸡舍地面和周围地区进行喷洒消毒处理。除此之外,在鸡群喂养时,还可以着重提升维生素在鸡饲料中的比例,提高其免疫能力。加入浓度为0.03%的强力霉素粉进行饲料混合处理,从而避免发生继发感染。
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常见疫病,其危害性极大。当鸡感染MDV时,除了造成对马立克氏病的免疫抑制作用之外,由于感染MDV,鸡的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呈现抑制,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局部防御功能也随着全身的防御功能抑制而明显降低,从而有利于其他病原侵入和感染,出现继发和混合感染,导致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加剧,使MDV的发病更加严重。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相关养殖人员需要采取正确防控举措,对其进行有效防治。虽然该疾病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但可借助于科学、合理的防控举措,降低病情发生率,从而有效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